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岳云血洒众安桥 > 第52章 清除内患

第52章 清除内患

    靖康之变后,北方许多流寇和散兵南下,沦为盗贼。尤其是金兀术南下搜山捡海以后,又增加了许多散兵游勇,一时间南宋统治区内叛军、盗贼蜂起,各路军阀贪生怕死,缺乏斗志,赵宋政权危机四伏。

    自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柴家天下,建立宋朝以来,在统一大江南北的过程中,没有遇到特别激烈的抵抗,更没有触动豪门望族和割据势力的利益,没有查封他们的田产,反而得到豪门望族和割据势力的支持。作为回报,朝廷给予他们经济利益。比如后蜀灭亡后,大量的土地田宅被赐给功臣,或分给平民百姓。这些土地是私有土地,意味着有被兼并的风险。

    朝廷没有打击豪门势力,多出来的私有土地给了这些豪门势力有了可乘之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分到土地的农民很快又面临土地被兼并的境遇。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了“客户”,只得依附地主,承受地主的残酷剥削。

    宋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土地制度也由“抑制兼并”,转变为“不抑制兼并”,这就导致宋朝开国之初土地兼并就十分严重,为后来的大规模土地兼并提供了便利条件。

    宋朝在依照土地占有收取赋税的情况下,农民的人身负担变小了,但是,经济负担却在变重。有些农民依靠土地的产出无法负担朝廷的土地税,就不得不向地主借贷,地主则依靠高利贷把无力还贷的农民转化为自己的佃农。无地佃农虽然不需要直接向朝廷缴纳赋税,但是,却要遭受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农民在这种情况下所遭遇的压迫,也就由人身压迫转变为经济压迫,农民参与起义斗争的重点也就发生了变化,王小波、李顺起义中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就反映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与土地的政策息息相关,土地的高度集中,贫富差距的拉大,失地失田农民在土地兼并浪潮中根本无法生存,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贫苦人民被压迫的活不下去,只得被逼上梁山,扯旗造反,而天灾人祸只是起义的导火索。

    暴秦、强汉、废晋、骄隋、盛唐、弱宋,这是后人对各朝代的总结。宋朝依靠政变夺得政权,为了巩固皇位,始终坚持压制武将。宋朝虽然是个经济强国,却挨打受气,不仅始终没有恢复唐朝的盛大疆域,反而受到异族的欺凌。当初没有收回的幽云十六州,为日后埋下了祸根,直接影响到两宋的国运!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宋朝不仅面临外敌威胁,国内农民起义始终没有间断过。

    宋灭后蜀,曾经纵兵大肆掳掠,给四川农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宋王朝把后蜀府库里存放的金、银、珠宝、铜币之类的“重货”,和绢帛布匹等“轻货”统统运往京城开封,号称“日进纲”。

    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失地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世世代代被固定在地主的土地上,像奴隶一样被役使,对地主有着强烈的人身依附性。除了要给地主交地租,还要承担官府的各种沉重的赋税徭役。这样的佃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七十,边远地区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由于佃户所受的剥削较其他地区更加严酷,生活更加穷苦,因此他们要求推翻地主的压迫和统治也就更加强烈。

    以四川为例,四川号称天府之国,本是富裕之地,然而在官府、豪强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民,尤其是佃农苦不堪言。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四川大旱,官府不顾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官僚、豪强、寺观趁天灾强霸农民土地,四川各地饿殍载道,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极其尖锐。

    一边是豪强富人和达官贵人住着高楼大夏,整日花天酒地,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一边是广大穷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住的是不能遮风避雨的茅草屋,一边是朱门酒肉臭,一边是路有冻死骨,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这个世界太不公平,巨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了严重的阶级对立。

    历史证明,但凡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高度集中与垄断,必然要引起底层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既然已经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地步,不反才是怪事!四川民众用事实再次证明了这条真理。走投无路的饥民被迫拿起刀枪,在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的基础上,王小波和李顺在青城领导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宋微宗宣和年间,更是爆发了方腊与宋江两大起义,尤其是方腊起义,横扫了东南半壁江山,沉重打击了赵宋政权的统治。北宋除了这三起大规模起义之外,小规模农民起义始终没有消停过,两宋三百余年,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就达四百三十九起。这些农民起义军虽然最终都被朝廷残酷镇压下去,可是,毕竟沉重打击了赵宋王朝。

    自从金军入侵以来,特别是靖康之变后,各地民众奋起抵抗金军,或是组团自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鱼龙混杂,也有为数众多的不法之徒乘机拉起武装,啸聚山林,为非作歹,打家劫舍。

    高宗赵构坐上皇位前后,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的多,也更严重得多。趁着金人入侵,国内“贼寇”蜂起,有既真正的抗金组织,也有既抗金有坑民的武装,还有打着抗金旗号,甚至明火执仗趁火打劫的真土匪,真强盗。数量之多,历史罕见,光是拥有兵马达数万的地方割据势力,两个巴掌都数不过来。至于那些占山为王,拦路抢劫的小股“贼寇”更是多如牛毛。

    这些盗匪中,最可恨的是那些有朝廷赋予番号,可又不服从朝廷调遣的所谓“官军”。他们既向朝廷要军饷,又俨然以土皇帝自居,私自向地方官府征收各种税收,甚至打劫当地富户和过往客商。这些所谓“官军”,比那些明火执仗的盗匪更加可恶,不仅阻断了朝廷财路,还祸害民众,成了掉进灰堆的豆腐,吹不得,更打不得。稍不如他们意,便公开反叛朝廷,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这些叛军、盗匪的代表便有李成、曹成等匪帮,他们投诚朝廷,拥有朝廷颁发的正规番号,不久又反叛成匪,反复无常,危害最大。

    还有的盗匪与官府相勾结,荼毒百姓,甚至个别官吏明面上是官,实际上是盗匪头子。

    高宗赵构登基的建炎元年,全国各地发动叛乱的人数超过百万。高宗赵构登基的当月,周德在江宁发动叛乱,不过这场叛乱的规模不算大,李纲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权安抚司事李弥逊合谋,以犒劳周德的名义将盗贼骗到转运司,一举拿获。

    也就在这个月,“盗贼”李孝忠攻破襄阳,李孝忠不仅大肆烧掠,还将襄阳青壮年全部强行征召入伍。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杭州叛贼陈通等人假装投降,待走到城下,不听命令,强行冲进城门,占领杭州城,逼迫青壮年加入叛军,一时间叛军人数多达数万人之多。

    金军大举南侵,导致北宋灭亡,金兵在北方一路烧杀抢掠,陕西百姓流离失所,被迫涌向蜀地。据守陕西兴州的向子宠不让百姓经兴州入蜀,被他杀死在兴州城外的百姓不计其数。看不惯向子宠所作所为的梁山宋江旧部史斌于七月起义,向子宠仓皇逃跑,史斌义军攻克陕西兴州,登基称帝。

    史斌接着领兵进攻剑门失利,被迫退回兴州。第二年,史斌攻打兴元,未克,只得退回关中,改攻长安,被吴玠击败,史斌被俘,被凌迟处死。

    同年九月,李孝义与张世领兵数万进攻德安府。同年十一月,张遇率军攻入池州,而后攻入镇江,一度距离高宗赵构的驻跸地扬州仅六十里。

    同月,高胜率军进攻平江,高胜被诱杀,赵万继续领导大家造反。同月,丁进率军数万进攻寿春府。

    有道是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之际,有点野心的人难免都会蠢蠢欲动,只要有人振臂一呼,马上即可汇聚成几万人的队伍。

    在北方,打着保家卫国旗号,名正言顺进行割据的首领遍地皆是。在南方,借着各种理由进行割据的领袖人物也到处都有,其结果,当然就是盗匪遍地。

    上述这些叛乱集团虽然人数众多,貌似声势浩大,也抢占了江南不少战略要地,但是他们互不服气,没有整合,各自为战,只是一盘散沙,一群乌合之众,很快便被朝廷逐一平定。

    此后,纵横江淮的李成、曹成、张用、邵青、张荣,还有洞庭的杨幺等叛乱势力,来势更加凶猛,随便哪一支叛军的实力都不弱于朝廷军队。

    李成、曹成、张用等都是朝廷招安的部队,比如张用被宗泽收编,接受宗泽的指挥。杜充接任后,刁难宗泽收编的民间组织,张用一怒之下离开了杜充。他与岳飞是同乡,曾经协助过岳飞和张俊,他多次投降官军,又多次背叛官军,反复无常。

    这些叛军接受招安后,根本不允许朝廷改编他们的部队,而且还会借机扩大地盘和军队人数,只要一言不合,便又成叛贼。

    高宗赵构这个皇帝当的真够憋屈,外有虎视眈眈的金人,内有一股股蜂拥而起的“盗贼”,搅得他不得安宁。

    攘外必先安内,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内患不除,肚子里藏着个大闹天宫的孙猴子,时不时揪揪你的五脏六腑,谁个受得了呀?纵使铁扇公主有厉害无比的芭蕉扇,却敌不过躲在她肚子里的孙大圣,最终还不是老老实实听从孙悟空的摆布?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到处都是义军,到处都是流寇,高宗赵构怎么能坐得稳龙椅啊?后院绝对要安定,容不得有半点的火星,更不能像眼下这样烽烟四起,威及皇位。

    历经几年无数人的流血牺牲,金人的进攻被有效的遏制住了,无论是此前完颜宗弼横扫东南的搜山捡海,还是完颜昌意图打通大运河南下的战术,金国最勇猛的两大鹰派将领都在攻宋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受到南宋军民的沉重打击,导致他们的计划流产,金人开始逐渐意识到武力灭宋有种种困难。

    在此情况下,金人“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计划开始出台,即通过扶植僭逆及傀儡政权招降纳叛,用汉人来对抗汉人,通过和谈来消磨掉宋人的抗金意志,进而更好地为灭亡南宋政权这个总目标服务。

    根据这一政策,金人改变了过去一味使用武力进攻,单一灭宋的手段,开始以和谈和招降纳叛、配合武力进攻的多种方式齐头并举,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金人的目标还是要灭掉赵宋政权。在这种形势下,以刘豫为伪皇帝的伪齐傀儡政权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

    金人灭宋政策的改变,使得南宋政权得以有了喘息之机,从而平定内乱,建立稳定的政权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对于南宋方面来说固然是好机遇,但对金人来说确实错过了一次大好机会。若是金人再来一次更大规模的“搜山捡海”,赵宋政权极有可能垮台,高宗赵构极有可能去五谷城与家人团聚。

    建炎四年七月,金太宗封刘豫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府,同年九月,刘豫正式受金帝册封称帝。伪齐政权建立,金兀术与完颜昌撤到黄河以北,将淮河以北防务交给新建立的伪齐军,宋金暂时形成不战不和的对峙局面。

    国外风险暂时得以缓解,一直都存在的江南内乱上升成为主要矛盾,各地叛匪成为了赵构王朝的心腹大患,既威胁赵宋政权的稳定,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江南老百姓的安宁和生命财产安全。

    高宗赵构决心趁这个难得的大好机会清除内患,打扫干净庭院,力争做一个有作为的中兴皇帝。清理的手段当然还是老一套,围剿和招安两手并举。高宗赵构调齐各路人马,全面剿匪,一场大规模的残酷镇压反叛势力的战斗即将打响。

    这次剿匪,高宗赵构派出了最强大的阵容,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号称南宋中兴四将,四大将其中的张俊、韩世忠和岳飞都接到了剿匪命令,可谓是精锐尽出。

    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十五,奉命参加剿匪的岳家军从江阴赶到宜兴,与张俊会合,第一个打击对象便是游寇李成。

    李成,字伯友,雄州归信人,弓箭手出身,以勇悍闻名。李成勇力绝伦,跟岳飞一样,能挽三百石弓。岳飞的兵器是沥泉枪,李成使双刀,每把刀七斤,虽然比一般人的刀重,但是跟岳云每只四十斤的铁锥枪相比,根本不值的一提。

    宋微宗宣和初年,李成加入雄州乡巡弓手,负责维护地方治安,缉捕盗贼。

    那时的李成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是一若千金,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向来以处世果断和骁勇而远近闻名。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威望,李成当上了巡检。李成很懂得笼络人心,经常帮助手下士兵,鼓励他们好好干,士兵们都非常信赖他。

    宣和末年,雄州知州和诜被贬,李成被新来的知州看中,幸运的当上归信县知县。宋朝的文官大多依靠科举考试入仕,像李成这样由普通士兵当上知县的真不多见,可谓是机缘巧合,瞎猫碰上了死耗子,李成家的祖坟冒了青烟。

    金兵占领河北,入侵雄州,血腥屠杀民众,百姓流离失所,李成组织义军抗金。此时的李成还算得上是条好汉,每次与金军作战,他总是冲在最前头。吃饭让将士们先吃,士兵生病,亲自请医生给士兵看病,下雨跟士兵们一起淋雨。李成具备了名将的素质,他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部众,将士们都甘愿为他去死,他的队伍日益壮大。

    李成虽然彪悍能打,可是他的义军毕竟不是正规军,再强大也不是金军的对手,经历数次战斗,损失不小,不得不率部渡过黄河。李成上书朝廷,表示愿意带领兵众和数万百姓投归高宗赵构。高宗赵构虽然收留了李成,却没有重用他,李成很是郁闷,大有怀才不遇之感。

    李成郁闷,高宗赵构也头大。高宗赵构总觉的,李成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得到了这么多兵马,他的部队太过强大,能不能听自己的话真不好说。高宗赵构招来大臣商议,众大臣也觉的李成这个人能力与号召力都不一般,假如这支部队能抗金的话,还有利用价值,假如李成不听话,可能会祸害无穷。

    高宗赵构思来想去,觉的不能让李成留在临安,以免临安再次沦为战场。朝廷决定任命李成为河北京东都大捉杀,让李成将所部分成三路,一路留在宿州,一路去应天府,一路去扬州。

    “东都大捉杀”这个官职名气确实霸气,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啥大官,实际上就是维护治安的大捕头。高宗赵构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既要利用李成,又不能让他做大,以免尾大不掉,养虎为患。朝廷分拆李成部队的借口是由于连连战乱缺粮,一个地方的粮食不够李成的部队吃,只能分成三个地方供应。李成不是傻子,自然心知肚明,可是朝廷的命令他不好违抗,再说他也没有其他路可走,只得打掉了牙齿往肚子里咽,只是心有不甘罢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