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剩女三嫁 >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

    走走停停一个月余,终于来到了元上都。廖晴在马上,远远地就看见了一个非常高的非常漂亮的建筑物,阳光照耀下,蓝顶金身白色大理石柱子,感觉非常震撼。

    “那是什么地方?”她问李衮。

    李衮宠溺地看着她,“那是大安阁,从前是金人皇宫里的,被父汗命人整个搬运到了上都。”

    “好高啊!”

    “站在最上面,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是风有点大。”

    能在遥远的古代看到如此高大的建筑物实属难得,廖晴估计这得有现代的十层楼那么高。金人的建筑技艺居然如此高超?

    李衮见廖晴感兴趣,就召来随行的汉族官员,让他给王妃介绍元大都与大安阁,他自己则去御前听宣。

    被召来的汉人官员下马跪拜之后就弓着身子听从王妃吩咐。

    “您请起。都是宋人,实在不必如此多礼。”廖晴示意此人起身上马跟随讲解。

    听了这人的介绍,廖晴才知道,这大安阁不是金人的作品,而根本就是宋人建造的。原是北宋皇宫中的熙春阁,金灭亡后,因其结构奇伟,造型瑰丽,则被忽必烈命人完整地拆除并运送到北地开平城中,重新搭造于元上都宫城中。

    这座楼阁是由一座五间的中阁与东西各两间的而阁构成的,一共五层,每层各有一檐,是属于“五檐覆压”的式样。

    这个官员应该是工部的官员,讲起建筑物与设计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廖晴感觉是听一个高级导游的专职讲解,就非常认真地听着。

    大安阁位于元上都皇城的中心,是宫城正殿,为皇帝举行重大朝政典礼、接见外国使臣、临朝、议政、修佛事的地方。

    忽必烈在这里受诸王宗亲、文武百官的朝拜。大安阁里供奉的有藏有舍利的释迦牟尼佛像,也举行过道家的仪式活动。

    廖晴还听到了一件趣事,早年间元上都佛教与道教争论不休,忽必烈曾经亲自主持一场辩论,从白天辩论到夜晚,结果判定道家输了,现场的十七名道士按照之前辩论的胜负约定,被剃发去冠,改为僧人。

    还有这种事?不过这真的像是老皇帝可以做出来的事。忽必烈是一个不拘一格的皇帝,他有很多不输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事特点,不愧为开国帝王。

    说话间,已经到了元上都。这是一座坐落在金莲川草原上的巨大城池。

    据这个官员介绍,元上都城为汉臣刘秉忠负责建造,取意于《周礼.考工记》。整个设计,由天文学家郭守敬指导勘察,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正方形,正南正北,没有一丝歪斜。

    都城四周有护城壕环绕,由内到外,分为皇宫、皇城、外城三重城。

    皇城在全城的东南,城墙夯土外砌砖石,东西各有二门,南北各有一门。

    皇城正中偏北是皇宫,东北角是华严寺,西北角是乾元寺,东南和西南二角亦各有一座庙宇。宫城城墙夯土外包以青砖,东、西、南三面都有门可以容车马进出。

    城内宫殿建筑各自成群,互不对称,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城北郊还有很多寺庙和宫观。

    除大安阁外,皇宫里较大的宫殿建筑还有穆清阁、鸿禧殿、水晶殿、香殿、宣文阁、睿思阁、仁寿阁等。穆清阁是忽必烈的寝宫,水晶殿俗名凉殿,常在殿中举行重要的宴会。

    上都的外城,北半部为皇家园林区,南半部为宫帐区。城北依地势高缓,借景创物,建有横贯城垣,外城北墙有富于自然风趣的大型御苑,所种奇花异草和豢养珍禽异兽,可以随时游览观赏。

    御天门为皇宫正南门,位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是百官聚集、奉旨听宣之处;门道为砖石砌筑,门外设瓮城,瓮城外东、西两侧有两排建筑,为百官上朝或候旨时的歇息之所。

    元上都城东、南、西、北都设有关厢区,主要建筑有粮仓、大型院落、小型民居、临街店铺等,很是热闹。

    廖晴一边听这个官员介绍,一边观看元上都的风貌,不禁大为感叹,这个城市的确非常壮观美丽,不输于现代的国际化大都市。

    她吩咐侍女拿出宝钞赏赐了这个汉臣,下马入车,随着车队进了皇城。马车在皇城里兜兜转转,廖晴不好掀开车帘观看,只能耐着性子坐好。

    她和李衮的寝宫安置在了鸿禧殿。一路车马劳顿,廖晴让人把两个人的卧房和李衮的书房收拾出来,安置妥当,就洗了澡休息了。

    李衮是半夜才回来的,刚到元上都,事务比较繁忙,他要安排许多事情,不能让父汗太过劳累。李妃对驻夏比较有经验了,母子两个齐心协力,才安排妥帖。

    廖晴那边他倒是不怎么担心,他这个媳妇儿,比较有主见,独立性强,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蒙古贵族女子不像汉族女子那么多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平日里骑马打猎饮酒游玩都是寻常事。不过廖晴为宋室女,李衮的身份又太特殊,与他身份相称的也只有宗王和大贵族了。

    李衮思来想去,还是实事求是地对廖晴说,尽量少出去交际,尽量低调行事,避免蒙古贵族的敌对与大汗的多虑。廖晴自然理会得。

    故而虽然身处元上都,廖晴却基本上未出过宫门,只是在皇宫内走动。皇宫的四个角都是寺庙,可是廖晴并不信佛,也只是陪着李妃前去参拜过数次。

    李衮抽时间陪着李妃与廖晴登上了大安阁最高的一层,极目望去,远处的蓝天白云,山,河,草原,帐篷,牛羊马,牧人,近处的建筑物与斡耳朵,犹如一幅油画,非常美丽。

    李妃讲起了自己第一次登上大安阁的见闻,说罢温柔地看向儿子。是的,当年也是因为她生下了李衮,母凭子贵,才有机会登上这帝国最高最华丽的地方,看最美的风景。

    大安阁中有供奉祖宗神御像的神御殿。蒙古皇族的祭祀也在这里进行。大祭之后,忽里台大会开了,蒙古贵族们齐聚一起,热闹非常。

    薛禅汗的身体很好,这点让蒙古贵族们非常心安。之前盛传大汗身体不佳,已经着手安排后事,现在见到大汗一如既往,一切魑魅魍魉都偃旗息鼓了。

    大家还注意到大汗对他的小儿子,那个高丽王妃所出的李衮,非常器重。与宗王大贵族的会面,往往也会让李衮参加。这个信号可非比寻常。过去这个小皇子尚未成人,大汗一直让他在南方军营里磨砺,这是第一次把宝贝小儿子亮出来让大家看。

    大汗究竟是什么打算?据说,这个小皇子的正妃是一个汉人,那岂不是失去了竞选大汗的机会?嗯,还是再看看吧。

    整个夏季,李衮都非常忙碌。偶尔,在某些相对比较闲适晴朗的夜晚,李衮陪着廖晴到大安阁最高处看星星。

    北方的夜晚静逸,星河灿烂,月亮耀眼,月光如水照着一对依偎在一起的身影,时间仿佛静止不动了。

    八月二十八,忽必烈的诞辰之日,在元大都举行了盛大的质孙宴。宴席上忽必烈身穿金锦袍,佩戴着缀满了珍珠宝石的宽大的金腰带,赐质孙服给与宴众人。整个金莲川草原欢声雷动,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大汗的生日。

    廖晴在大安楼上远远眺望去,为蒙古人的热情、同心同力与兵强马壮而感叹。现下的蒙古人齐心协力,恐怕宋人再怎么反抗,也无济于事啊!

    时光悄悄消逝,夏天过完了,元朝王庭返回元大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