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剩女三嫁 >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四章

    回到元大都的时候第一场雪已经落下。

    天冷了以后,各种活动就都变少了,在家里猫冬成为了北方人的习惯。

    经过了一路的休整,廖晴和冯家人终于慢慢缓过来了。

    泰山八个多月大了,能吃能睡,活力十足,精力充沛,小腿一蹬一蹬地,很有劲儿。

    他已经认人了,廖晴、冯氏,李妃是他最熟悉的,忽必烈次之,李衮因为太忙的缘故,儿子居然和他不是很熟,一抱就哭。最喜欢他哥邓家兴,一见就要跟他玩。

    忽必烈为着孙子喜欢他更甚于喜欢儿子,很是得意。小孙子抓他的胡须拍飞他的帽子,他都毫不在意,近侍大臣看得暗暗心惊。

    老皇帝一生都在打仗抢地盘,忙活国家大事,自己的孩子们还真没有亲自照料过。因着李妃天天带孙子,他对泰山也是越来越上心,越来越疼爱。隔代亲,可真不是假的。

    他觉得现在这日子过得很是舒心。忽里台大会自己取得了成功,闹心的反对者都被消灭了,几个还在世的儿子分守着边陲,真金太子的嫡子们都有了着落,李衮把朝政帮衬得不赖,李妃温柔体贴,儿媳妇照料自己身体无病无灾,还有一个小孙孙可以让自己得享天伦。

    天子没换,朝臣们基本上换完了。老皇帝精力十足,各项事务处理起来游刃有余,李衮只需要把大汗的各种想法想办法一一落实就行了。

    李衮二十岁的生辰已经过了。他的五官都已经长开了,身型也已经完全成形。他是个成熟的男人了。

    半年多的磨练,他现在已经对国家中枢的行政运转很熟悉了。当他一心为公的时候,挡在他面前的障碍都已不再重要。

    在忽必烈得到忽里台大会认可的时候,李衮也得到了许多蒙古贵族的认可。这是好事啊!未来的艰难会少一些了。

    既然窝阔台汗国已经不复存在,原先的蒙古铁骑就分散开来,绝大多数人解甲归乡,安享自己的牧场与牛羊,一部分年轻的分灶出来的蒙古骑兵归入真金太子的嫡子麾下,一部分回到元上都及元大都,归入怯薛军,还有李衮的侍卫亲军。

    忽必烈制定了征兵选拔的办法,蒙古人除了攒军功还有了一条明确的晋升之路,草原一片生机。

    将近年关,整理好后续事务的重臣伯颜归朝,被忽必烈任命为“领枢密事”,也就是现代的军事总长。

    至此,伯颜领武,李衮事文,忽必烈坐镇大内,朝局已经分明。

    有许多人试图投靠东墩亲王。李衮摆出了“天下为公”的态度,只要好好办差,不需要站队。

    他除了自己与廖晴的亲卫队,不再拥有任何私人武装,此举深得人心。老皇帝放心,侄子侄孙们放心,怕他上位的臣子们也放心。

    不过,武官的军事集训,他却是一点不放权的,事事上心,贴钱贴物。对此,忽必烈予以默许。算算日子,自己已经八十三了,已经比过去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长寿了。万一哪天自己驾崩,无论是谁继任大汗都需要有可以动用的力量来稳住朝局,李衮也需要武官们帮衬才可以保命。

    廖晴照常隔日进宫给皇帝调理经脉,每每带着泰山一起去见祖母。喜爱孙儿的李妃对此却不是非常满意,要求把泰山留在大内,由她来照料。

    可是李衮公务太忙,也想能够经常见到儿子啊,孩子在宫里还是有诸多不便的。廖晴很是无奈。

    李衮被老婆和亲妈夹在当中左右不敢得罪,灵机一动,哎呀媳妇儿,咱再生一个不就好啦!

    当天晚上就果断采取行动,第二日居然上朝都迟到了。

    忽必烈得知了儿子“懒政”的缘由,不由得笑了。泰山太小还离不得母亲,等儿媳妇怀上第二个,自然是顾不上这个大的了,到时候把泰山接入宫内自己亲自教养,必教出来一个心怀宽广胆识过人的蒙古好男儿。

    廖晴尚不知道自己被老皇帝父子算计了,她一门心思要在元大都建一个专门教授医学的学校,再建立一个新的大型医馆,好治病救人。

    李衮担心她再累出个好歹来,自己可怎么办,就更加卖力气地“耕耘”。好牛耕好田,果然不出三个月,廖晴又怀孕了。

    怀孕也不耽误筹建啊!整个冬天廖晴都在操心这件事,有地方有资金有人手,又是邓神医亲自督办,新的学校新的医馆在正月刚刚过完,就筹建完毕了。

    以邓家和去岁在元上都救人的医师为主体,大量的有经验的医师被聘请为老师,专门教授相关知识,有志于从医的人,不论民族,不论出身,只要可以通过统一的考核,都可以入学学习。

    除了医学,百业也发展到元大都,准备开设百业学校,专门教授专业技能。冶金,木匠,漆匠,纺织,裁剪,美食......可以教授的课业太多了。

    甚至各个戏曲都因为流派不同准备兴办不同的戏校,昆曲、秦腔、新疆舞......廖晴暗暗庆幸,那个什么特殊服务行业还没有动静哈,否则真担心有伤风化呢!

    趁着这股办学的东风,儒学大家也趁势提出兴办太学,一时之间,元大都版图扩大了很多,四周一圈都开始大兴土木,准备建各种各样的学校。

    这个经济发展啊,是一个玄学。

    只要有了方向,还缺有胆识有见解有眼光的能人吗?新兴的经济势头挡都挡不住啊!

    甚至有人提出了,别修什么城墙了,没什么用的,难道自家人还打自家人不成,劳民伤财的,下雨下雪土墙会被泡软,修也无用。

    廖晴深以为然。城墙什么的,现代除了几个古都,哪个城市还有?发展高速公路高铁才是正途。

    当然,现代是现代,这里是古代。而且廖晴自己觉得恐怕不是处在真实的历史之中。她的印象中除了康熙乾隆,没有几个长寿的皇帝。是处在不同时空还是因为自己而改变了历史她也分辨不出来。

    不管什么时候,努力让人活得象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牲畜就对了。

    整个元大都成了一个大工地,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人人操心生计、赚钱、教育孩子上学识字将来好求学,以谋求一个好前程。连元朝皇帝的王庭离开元大都去往元上都巡幸都无人关心了。

    哦,皇帝一家带着大臣们又去避暑旅游了呀,去吧去吧,天凉快了自然就回来了,现在赶紧把手里的活计做完才是正经。

    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行进,王庭按照东出西归的既定路线,从东线顺着辇道去往元上都。

    还没到呢,远远的就看到斡耳朵都已经搭建就位,喔嚯,好家伙,整个广阔的金莲川草原上密密麻麻的,居然已经没有多余的地方了。

    元世祖站在高大的巨型斡耳朵车上极目眺望,他今年八十三有余了,从未见过如此热闹的草原。

    蒙古人也有许许多多铺天盖日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不过那都是手拿刀剑浴血杀敌的战场,何时有的如此欢乐载歌载舞的盛大场景?

    前来迎接大汗的有各族各国各行的贵族,说着不同的语言,长着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衣着,有着不同的打扮,嗯,甚至头发毛的颜色样式都大大不同。

    所有人都一致恭敬下跪口诵欢迎臣服之词。

    忽必烈立于车上,豪情万丈。这是他心目中的天下啊!这是他的理想之国的样子。

    在场的臣功们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自唐朝以来,这是又一个史无前例的太平盛世!能够目睹此情此景,每个人都与有荣焉。

    现场气氛热烈,跪拜在地的人们爆发出久久的呼声:“天佑吾皇万岁!万万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