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1997:风华绝代 > 第6章 千里之外

第6章 千里之外

    眨眼就到了七月,气温快速上升,太阳炙烤着大地,京城也渐渐变得像火炉一样。

    大院里的空地上有个葡萄架供人遮荫避阳,吴楷文搬了张躺椅,又拿了把矮凳当小桌,破了半块西瓜,在这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学的星期三下午,独自一人“吱吱呀呀”的享受一整片阴凉。

    耳边响起的是排练厅里老妈独唱的“灯火里的中国”,随着“九七恋曲”晚会的播出,以及央视紧跟推出的晚会VCD,这首大气但别具一格主旋律歌曲像流行音乐一样传唱开来,走进千家万户。

    这已经成为了老妈的代表作、首都歌舞团的必唱曲目,并带动了歌舞团的演出需求,“七一”那天市里点了名叫吴雪绒到市委市政府的晚会上去唱,还是大轴。

    吴楷文虽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不过这年头的媒体还不是那么的没下限,加上又是新人,很多记者都不知道上哪去找人,即便知道在首都歌舞团的大院里住着,看门大爷也不让进呐。

    他现在处在一种歌比人红的境地,电视台、电台还有盗版VCD、磁带到处播,对他的报道全都局限于那场晚会的表现,直夸人帅歌好,是个唱歌的好苗子。

    就连昨天去中戏拿毕业证的时候,隔壁歌剧系还有音乐剧系的老师都说他去读导演系可惜了。

    导演系的苏羽老师曾在1996年担任过央视的元旦晚会总导演,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想不到你唱歌还挺有范,不比你母亲差,而且写得是真不错,要不我推荐你到中央歌剧院试试?”

    体制内掣肘颇多,吴楷文只好一一婉拒,将来他甚至连导演、演员协会都不想加入。

    现在第一枪已经打响,且有了艺术司的关系,该考虑的是怎么走好第二步。

    按常见的套路,这时候就应该借着有了小名气的东风发专辑了。

    吴楷文想了几天,决定再沉淀一把。

    在电视机时代,央视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一张专辑卖100万张的效果甚至比不上在央视舞台上唱一首歌。毕竟前者主要面对的是年轻消费者和音乐从业者,后者在这个年代则可以毫不掺水的覆盖10亿全国人民。

    在网络时代来临前,央视不可撼动甚至不接受任何质疑。

    鉴于央视这样特殊的地位,吴楷文又看上了9月16号的中秋晚会。

    今年的中秋节是香江回归以后的第一个大团圆节,央视上下对这台晚会格外重视,并启用了去年春晚导演袁德望担任晚会总导演。

    吴雪绒跟袁德望也熟,他曾在铁道兵文工团从事舞蹈、歌剧等工作,早年的一些大型演出上,吴雪绒参演过不少袁德望编排的节目。

    这也是吴楷文打算再上央视晚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关系不用那纯属脑子有病。

    嗯,这种傻逼说的就是上辈子的自己。

    上辈子吴楷文一心扎进影视剧里,因为反感老妈拉他进体制内的决定,对老妈提供的所有人脉都相当排斥。

    啧啧,重生一次才知道老妈的用心良苦,这特么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躺在椅子上想了半晌,最后决定了这次要唱的曲目,《千里之外》!

    这首歌虽然说的是离别的感触与伤怀,但它营造出的东方风韵并不显得胭脂俗粉,反而有种铅华褪去的淡雅,极富诗意。

    自古以来,中秋除了团圆,诗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滟滟,玉团团,中秋有了诗歌的加持成为文化符号,所以才更加美不胜收。

    《千里之外》不如古诗质朴,但时代悲歌展示的风情万种依旧如华章隽永。而且《千里之外》完全可以当做第一张专辑的首播主打,借央视的平台推出,紧接着就可以专辑的发布了。

    想好了接下来要走的路,吴楷文直接收拾凳子回家,进入自己的卧室把门关上,开始提笔。

    第一首自然是《千里之外》。

    随世浮沉有如蝉翼一般轻薄的命运,稍有不慎就将支离破碎,那种被上天作弄的悲哀令人唏嘘不已,而文字带来的那种凄婉也超越了音乐本身。

    这首歌吴楷文打算一个人自己唱。

    周杰仑倒嗓前的声带机能确实不错,但唱功不算顶级,所以他采用了模糊吐字的方式让歌词更加符合R&B的律动,从听觉上找补回来,甚至形成一种风格。

    吴楷文计划在主歌部分用流行唱法,加一点R&B的小转音作为点缀就行,多了就会变得很油。到了副歌又转向美通唱法,就像原曲的处理一样,更大气,也更有层次感。

    第二首,《发如雪》。

    这是新式中国风的大成之作,也是周杰仑的代表作之一,各种排名基本都进前五或者前三。

    1997年的内地流行乐还残留着非常浓重的民族风,今年内地的十大金曲还有《知心爱人》《愚公移山》《老乡》这些在叙事和结构上非常宏大的作品。

    所以《发如雪》这类新式中国风一出,不似传统戏剧那般凄婉,又不像邓丽君那样小女儿家的细腻,更不与屠宏钢那种大气雄浑的新古典主义中国风雷同,而是别具一格如诗一般流淌的韵味,必定叫人耳目一新。

    再加上以民乐编织出极富现代感的R&B编曲,一定能给人一种既古朴又新潮的感觉,不愁不火。

    第三首,《青花瓷》。

    这首歌的曲子是周氏中国风的巅峰之作,满满的江南水乡的感觉。让人听着听着,就像是游走在水墨画中的仕女一样,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

    特别是古筝清脆的声音,加上牙板和琵琶,叫人过耳难忘。

    不过这首歌的歌词就有些争议,只用在音乐上,它是合拍且精美的,但还远远达不到许多人吹捧的高度,好句子有,堆砌的句子也不少。

    吴楷文也不可能全改了,他只动了两处,“天青色”变成“浙青蓝”,“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换成“在瓶底行楷书篆方正又俊逸”。

    汝窑才是天青色,好的青花瓷多半用的是浙料,也就是浙青,青中带蓝,而且青花瓷款识大多为楷书和篆书,就没见过几个楷书的。

    虽说对流行歌曲找歌词的毛病属于鸡蛋里挑骨头,可这曲子实在是太好了,把词的地位也拔高不少。加上他又是京城本地的,这地方藏家甚多,这样明显的错误容易让人误以他不学无术。

    改过之后稍微有些别扭,但为了少一些争执,能避免还是要避免。

    然后是《月光》《红颜》《霍元甲》《苏三说》《东风破》《菊花台》《兰亭序》《烟花易冷》《红尘客栈》《天涯过客》《雨下一整晚》,一共14首。

    吴楷文完全不担心那么多中国风歌曲揉进一张专辑里听众会不会腻,且不说编曲各不相同,当下的民众缺乏精神生活,这样优美的、新潮的、好听的歌曲没人会拒绝。

    就像一个饿得头晕眼花的人,眼前突然出现一桌的山珍海味,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去考虑虚不受补这种事,而是想着尽快把肚子填饱。

    按理来说抄一些网络神曲的效果会更好,因为更接地气更容易打入乡村和中老年群体,可以实现病毒式传播。

    但老吴要脸啊,以后自己的百科资料里总不能写着是靠网络神曲发家的吧!

    想要风华绝代,想要在华语音乐的世界里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作品还是得精挑细选的好。

    吴楷文把14首歌的词曲全都写下来,接着就是编曲,得慢慢的、仔细的回忆,力求完美复刻。

    笃笃笃!

    门外传来吴雪绒的叫喊声:“小文,在干嘛?吃饭了!”

    吴楷文望了眼窗外,斜阳残照落日熔金,阴影如潮水上涌,淹没了大院和楼房,也淹没了他的面庞。

    “重来一次的感觉,真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