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陪你一起看大海 > 五十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五十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五十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寄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人生进入不惑之年,还有什么能成为人生的羁绊呢?天地永恒,人生有限,时间短暂,风景无价,无价风景,总令我思绪翩飞,令我想与万物化为一体。一个背包,一个相机,一个写作的E人E本,几件简单的衣服,一双徒步鞋,上驴友网,查询网友推荐的旅游景点,不管有多远,天涯海角,打折机票都能在两百块钱搞定,淡季的旅馆,便宜的100块钱一晚上,春夏两季,你背着帐篷,天当床地当被,更自由,更有野趣,这次为躲避雾霾,我踏上一段期盼已久的海南博鳌之行,开始了我的首次摄影写作之旅。

    对于我这个生长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内地人来说,住在环海的长滩雨林小区,有很多的惊奇、美好、眷恋、向往、憧憬、盼望、徜徉……出门就是景,睁眼就是景,走路就是景,处处是景观,环着海,沿着沙滩,一直蜿蜒。一边是蔚蓝的大海,一边是明亮风格各异的特色建筑物,海无限,湾深远,路漫漫,楼房鳞次接比,置身其中,海风吹来,撩起我的衣襟,趁风鼓起,有飞翔的感觉。浪花扑击着沙滩,海鸥高空鸣叫,游人爽朗的笑声,像吟唱海的歌谣。惊涛拍岸,大浪淘沙,我在思考,我在琢磨,人的一生比不过那万年的磐石,千年的胡杨,不论你怎样躲避风雨,像温室的花朵,是人生有限,海上的时光也是这样,任凭浪打风吹,礁石永远都静默着,承受着,像雕塑一样凝固在岸边,直到磨成沙,甚至灰飞烟灭。海里的每一座山,每一个磐石,每一块礁岩,在这千万年的历史中,都经受着地震,海啸,惊涛拍石,浪花击打,海风摧残,也许是天地大爱,接受海的拥抱,浪的亲吻,风的爱抚,它们只是千奇百怪地耸立在那里,淹没在那里,静静地、狰狞地、凌乱点、等待着,不在乎天长地久、不在乎年月变幻,无畏风霜刀剑、潮涨潮落,时事沧桑,它们用自己的坚硬来陈述自己的坚强,站好自己的角色,做着最真实的自己,都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吧?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它们见证着高山变大海,地球分五洲,沧海变桑田,猴子变成人,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都是过眼烟云,都不值得一提,他们演绎的是宇宙和天地的爱、恨、情、仇……只有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可窥见一斑,能识破一点天机,读懂一点天书,因为它记取可承载的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礁石犹如一个枯坐的老者,浪花犹如绕膝而转,调皮玩耍的一群小孩。面对行动不便,拄着拐杖,眼力不好,麻木枯坐,静坐沉思,陷入深深回忆的礁石爷爷奶奶,浪花小孩,男孩光着屁股,女孩扎着头绳,穿着花裙子,总是乱哄哄的,叽叽喳喳的,无休无止地追赶着、奔跑着、嬉闹着、躲藏者、笑耍着、哭闹着、拍打着,流着鼻涕,欢声笑语,阳光灿烂,寻找着自己的爷爷奶奶,依偎着老人的怀抱,绕膝承欢,爬上老人的背,依偎在老人的怀里,揪着爷爷的胡子,揣着奶奶干瘪的奶头,浪花也是这样,从这一块礁石到另一块礁石,一群小孩拥着一群小孩,打闹追赶,于是一浪接着一浪,唯美而梦幻。

    大海,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礁石,

    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沙,

    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浪花,就在你脚下,不舍不弃;

    在大海的港湾里,或者,

    让你住在大海的心里,

    融进柔柔的沙里。

    潮起潮落,潮声,大海的心声,穿越了深邃的海水,透过蔚蓝的水面,越过千百万年悠悠流逝的沧桑岁月,天地的孕育,凝聚着厚重,博大的情怀,交织的岁月的深沉,仿佛有无数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缠绵的思绪、悱恻的感情,迫不及待地向天,向地,向万物,向每一个来看他,来欣赏他,来观赏它的人们倾诉。

    白云、蓝天、碧海、椰子树、沙滩……,看之不尽的美景,心在这里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缚,只想放开、我松、舒适,惬意……每个人,在人生中都有美好的一段路程,心里有一朵盛开着的花朵,但愿人长久,路途顺利点,景点多一些,美好多一点,心情开放点,快乐多一点,就是成功的人生五十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寄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人生进入不惑之年,还有什么能成为人生的羁绊呢?天地永恒,人生有限,时间短暂,风景无价,无价风景,总令我思绪翩飞,令我想与万物化为一体。一个背包,一个相机,一个写作的E人E本,几件简单的衣服,一双徒步鞋,上驴友网,查询网友推荐的旅游景点,不管有多远,天涯海角,打折机票都能在两百块钱搞定,淡季的旅馆,便宜的100块钱一晚上,春夏两季,你背着帐篷,天当床地当被,更自由,更有野趣,这次为躲避雾霾,我踏上一段期盼已久的海南博鳌之行,开始了我的首次摄影写作之旅。

    对于我这个生长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内地人来说,住在环海的长滩雨林小区,有很多的惊奇、美好、眷恋、向往、憧憬、盼望、徜徉……出门就是景,睁眼就是景,走路就是景,处处是景观,环着海,沿着沙滩,一直蜿蜒。一边是蔚蓝的大海,一边是明亮风格各异的特色建筑物,海无限,湾深远,路漫漫,楼房鳞次接比,置身其中,海风吹来,撩起我的衣襟,趁风鼓起,有飞翔的感觉。浪花扑击着沙滩,海鸥高空鸣叫,游人爽朗的笑声,像吟唱海的歌谣。惊涛拍岸,大浪淘沙,我在思考,我在琢磨,人的一生比不过那万年的磐石,千年的胡杨,不论你怎样躲避风雨,像温室的花朵,是人生有限,海上的时光也是这样,任凭浪打风吹,礁石永远都静默着,承受着,像雕塑一样凝固在岸边,直到磨成沙,甚至灰飞烟灭。海里的每一座山,每一个磐石,每一块礁岩,在这千万年的历史中,都经受着地震,海啸,惊涛拍石,浪花击打,海风摧残,也许是天地大爱,接受海的拥抱,浪的亲吻,风的爱抚,它们只是千奇百怪地耸立在那里,淹没在那里,静静地、狰狞地、凌乱点、等待着,不在乎天长地久、不在乎年月变幻,无畏风霜刀剑、潮涨潮落,时事沧桑,它们用自己的坚硬来陈述自己的坚强,站好自己的角色,做着最真实的自己,都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吧?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它们见证着高山变大海,地球分五洲,沧海变桑田,猴子变成人,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都是过眼烟云,都不值得一提,他们演绎的是宇宙和天地的爱、恨、情、仇……只有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可窥见一斑,能识破一点天机,读懂一点天书,因为它记取可承载的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礁石犹如一个枯坐的老者,浪花犹如绕膝而转,调皮玩耍的一群小孩。面对行动不便,拄着拐杖,眼力不好,麻木枯坐,静坐沉思,陷入深深回忆的礁石爷爷奶奶,浪花小孩,男孩光着屁股,女孩扎着头绳,穿着花裙子,总是乱哄哄的,叽叽喳喳的,无休无止地追赶着、奔跑着、嬉闹着、躲藏者、笑耍着、哭闹着、拍打着,流着鼻涕,欢声笑语,阳光灿烂,寻找着自己的爷爷奶奶,依偎着老人的怀抱,绕膝承欢,爬上老人的背,依偎在老人的怀里,揪着爷爷的胡子,揣着奶奶干瘪的奶头,浪花也是这样,从这一块礁石到另一块礁石,一群小孩拥着一群小孩,打闹追赶,于是一浪接着一浪,唯美而梦幻。

    大海,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礁石,

    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沙,

    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浪花,就在你脚下,不舍不弃;

    在大海的港湾里,或者,

    让你住在大海的心里,

    融进柔柔的沙里。

    潮起潮落,潮声,大海的心声,穿越了深邃的海水,透过蔚蓝的水面,越过千百万年悠悠流逝的沧桑岁月,天地的孕育,凝聚着厚重,博大的情怀,交织的岁月的深沉,仿佛有无数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缠绵的思绪、悱恻的感情,迫不及待地向天,向地,向万物,向每一个来看他,来欣赏他,来观赏它的人们倾诉。

    白云、蓝天、碧海、椰子树、沙滩……,看之不尽的美景,心在这里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缚,只想放开、我松、舒适,惬意……每个人,在人生中都有美好的一段路程,心里有一朵盛开着的花朵,但愿人长久,路途顺利点,景点多一些,美好多一点,心情开放点,快乐多一点,就是成功的人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