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陪你一起看大海 > 五十八、 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五十八、 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五十八、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昨夜下了整夜的雨,雨滴如洞箫古乐,吟吟瑟瑟地从半空飘落,地上一洼一畦的琉璃似的水泱。不去想这雨什么时候停滞,博鳌真是个多雨的城市。走在亮着淡黄色光晖的花园里,那排长而幽长的绿色植物长廊里,脚步总是轻轻地落下,我嘴角微漾着笑靥,微风裹着细雨,我常常怀着这样一份美好而感激的心情面对满天的阳光与星夜,感激一切给予我生命琼浆的痛与快乐风微微地吹过来,又微微地吹过去,花坛的草木,在风中微漾着俊美的姿容,雨水在草叶上凝结成颗颗晶莹剔透的模样,像孩子清澈的眸子。

    清晨,漫步在海边长滩雨林小区里,花园里的树、花、草,生机勃勃,叶面上藏着很多迷人的小水滴,阳光偶尔透过乌云照射下来,仔细观察,一枝红叶上,雨珠红红地闪烁,在芭蕉叶上,雨珠滚动着聚集形成水泡,水洼,在银杏树黄叶上,露竹渗透着高贵的黄色,数不清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树叶,都藏着雨珠,颤抖摇晃着,雨珠似泪滴流淌,似玉晶莹剔透。这是因为背景的不同而使得露珠有了不同的色彩,但实质上它就是一颗普普通通的雨珠。再仔细看,晨光下,每个水珠里都藏着一个太阳,反射着晶莹的光亮。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我想到了老子的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想起了曾国藩的名言:“天下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还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是大诗人、大书法家,当时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片纸只字为荣。当时有人在厕所外小便,搞得污秽满地,于老看到后,他挥毫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大字。有人揭去经过剪裁、调整,装裱成“小处不可随便”的一帧条幅。于老看后惊讶不已,拍案叫绝。原来难登大雅之堂的六个字,竟然变成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的警世格言,一时传为民间佳话。

    大海中最美的,就是那个弄潮儿形成的浪涛、浪花,潮涨潮落,浪涛涌动,海风海浪,浪花是美丽的,但一滴水成不了浪花,浪花是一滴水与一滴水完美的组合,大海又是一个浪花和无数个浪花组合的,涓涓溪流汇成江河,万法归一,江河入海,成就了大海的气派。

    聆听海浪一次又一次亲吻着礁石,每一滴水,勇往直前,如桃花朵朵,都发出哗哗的声响,那浪头飘逸,如音乐喷泉,跃出一道闪亮的光泽,听,她在弹奏,他在吹响,她在抚琴,悠扬的乐章千回百转,这是大自然发出的心声,是天籁之音,她能拨动人的心弦,唤醒人的柔情似水;看,潮水翻滚,高扬的水珠,跳耀的水滴,是大海的弄潮儿,洋溢着生命的热情,跳着华尔兹,优美的弧度,舒展的身姿,清盈,飘逸,舒展,飞溅来的水滴,乘着海风,飞向岸边,透过茫茫的水雾,如撒娇调皮的小孩,落入人的怀抱;海之韵,是那一滴一滴的水的浪花,海之魂,是那无比的深邃广阔,在水一方,张扬一滴,水滴在颤动的波粼中芬芳,形成千万朵花。海之魂,大海的波涛激荡着英雄的乐章,每一滴水珠是那合唱团的成员,有高音、中音、低音,有男女对唱,有管乐、弦乐、键盘乐、打击乐,有高歌,有低诉,永远不断的,唱响着大自然的旋律,歌颂着大海的深情;海之魂,晶莹易透的浪花,透明斑斓的水滴,朦胧、温柔、绵长,蓝色浸染着天空,波浪如银舞白练,水滴折射着阳光,波光粼粼,碎金万点,五颜六色,变幻莫测,丰富的图像,幻想的景观,画不完的图案,演绎着天与海的大美。

    从汉字的结构来看,“海”是由“每”一滴“水”形成的。一滴水成不了大海,但无数滴的水汇合在一起,就成了波澜壮阔的大海。

    茫茫高原,雪山高耸,那雪一滴一滴的融化,一滴一滴的水,形成一串一串的珠,汇成涓涓细流;高山深谷,水从石缝里,一滴一滴的晰(淅)出,在地下一滴一滴的,汩汩冒出,这就是水的源头,汇成小溪,汇成江河,聚积成大海。

    一滴水,对于沙漠中干渴的旅人来说,它比黄金还珍贵。

    一滴水,容易被蒸发。一滴水越孤立自己,越容易走向毁灭。一滴水要与每一滴水汇合,一滴水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它的伟大,就在于它从不拒绝接纳另一滴水。

    一滴水虽小,但一滴污水,可以搅浑一盆清水。人也一样,无以善小而不为,无以恶小而为之,对一滴污水的包容,与一滴污水的同流合污,就是同流合污。

    一滴水与一滴水融合,是一种亲和,是一种爱,是大道无痕。两滴微小的水,却让我们见识了这世间亲密无间、不分彼此的大爱。

    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蕴含着大智慧,体现着人生的大道理。

    佛经中常说到“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等,要如何理解?打个比喻——

    人在地球上,犹如一粒微尘。

    地球在银河系,亦如一粒微尘。

    银河系在宇宙中,亦如微尘。

    宇宙在虚空中,同样是微尘。

    而虚空在哪里?即在人的心里。

    与人心相比,虚空亦是微尘。

    人心又在哪里?原来就在我们的人身里。

    所以,人身原是一粒微尘,这是小。

    而心包太虚,这是大。

    至大的心却在人身这粒微尘中,这不就是大中见小、小中见大吗?

    佛家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又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其实,都是在说明:万法唯心。

    看人识相,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出人性的卑劣,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人之忠奸。

    “小处窥全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讲的都是小处见大的基本道理。

    小处端正的人往往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人格好比是“纲”,“小处”好比是“目”,人格健全就能纲举目张。

    “小处不可随便”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条处世原则。古语道:“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不踬于山,或踬于堞。”告诫人们时时提防被小土堆绊倒,这或许是“小处不可随便”的最古老的教诲。

    小处不可随便,是因为“小”中往往隐藏着“大”。一个人能捡起掉在桌上的饭粒,就可知道他决不是纨绔子弟;一个人能扶不相识的盲人过马路,就可知道他有一颗爱心;一个人能为父亲濯足剪趾甲,就可以肯定他是个孝子;一个人能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不闯红灯,就可以认定他是个守纪律的人。世外桃源是一个美丽祥和的所在,它的入口却是一个很小的山洞;人的心灵浩瀚复杂,它的窗口只是两个小小的瞳孔;苹果落地,本是小事一宗,牛顿却从中发现了宇宙的奥秘;蒸汽顶动壶盖,处处司空见惯,瓦特却从这里出发,成了工业革命的先导。小处隐藏着机遇,你不抓住,它就跑了;小处也隐藏着陷阱,大大咧咧、心不在焉就会掉下去。

    人做事,不能眼高手低。做不得小事,何以做大事?有了陈蕃的“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才有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名句。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小”更是一种态度,是扎扎实实,是精耕细作。

    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此句一以盖之。做事不成者,往往是小处着眼,大处下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