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捐银运动

    次日一早,皇帝陛下号召全体臣民为帝国捐银并带头捐银五百万两的圣旨就被他最忠实的《大明报》给登在了头版。

    这一次,朱和圣言出必行。

    说捐五百万两就捐五百万两!

    绝对不多不少。

    至于帝国的臣民要捐多少,那肯定是不能少的。

    至少,要捐到他满意的数字才行。

    至于这个数字是多少,他其实也说不上来。

    但花钱的事物这么多,这些钱总是多些才好。

    就像什么杨志华弹药量,不得靠帝国的财力来支撑啊。

    先苦一苦帝国的臣民。

    待新土地开始有收益的时候,那就可以苦新土地的人了。

    为了鼓励文武百官捐银的积极性,朱和圣决定,在紫禁城皇城门外捐银。

    朕就是要让列祖列宗看看,君臣上下对帝国的拳拳雄心。

    为此,朱和圣还特地上朝探了探诸臣的口风。

    散朝之后,特意被朱和圣叫到宫门中人和皇城内外的官员纷纷围在城门口,开始捐饷。

    当然,朱和圣是皇帝,照例是要先捐的。

    “大明皇帝朱讳和圣,捐银五百万两!”

    在太监开口后,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孙可望明白,他该带头捐款了。

    少捐是不可能少捐的。

    要是少捐,自己这相位可能就不保了……

    但多捐也不行。

    万一被当成韭菜也不好……

    不过,还是得给陛下一个面子,捐个力所能及的数字吧。

    孙可望心一横,把几张银票从口袋中取出。

    奉旨在门前唱数的太监礼貌地接过条子,然后高喊着。

    “孙首辅,捐银六万两!”

    朱和圣听到这里,点了点头。

    紧随其后的便是当今户部尚书朱宣武,一番斟酌之后,朱宣武直接把银票递了上去。

    “朱首辅,捐银三万两!”

    尽管朱宣武并不乐意捐献这么多银子。

    但他好歹知道,陛下对他们是知根知底的。

    多捐点,没坏处。

    自他之后,底下的文臣一个个将银票递到了太监的手中。

    伴随着太监的一声声高喊。

    朱和圣内心狂喜。

    至少有千万两。

    紧接着,武勋也开始赶来捐款了。

    带头的便是鲁国公张天翼。

    只见他缓缓走到太监面前,将手中的银票递出。

    太监也是礼貌地接过去,高喊道:“鲁国公,捐银……二十万两!”

    太监一时以为是自己不小心看花眼了,还颇带着试探意味地念出来。

    但人又擦了擦眼睛,没错啊!

    难道武勋比文臣还有钱吗?!

    不清楚。

    但朱和圣是明白的。

    鲁国公靠着职业优势发展远洋贸易,当真是赚得盆满钵满,捐点银子就当报效帝国了。

    接下来的武勋,则是云南伯李正方。

    他将银票递给太监后,很快下场了。

    “云南伯,捐银十三万两!”

    说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太监不免激动了起来。

    好家伙,到了武勋就不一样了吗?

    不过,李正方倒是不一样,他是纯粹的新汉人。

    为了以后再朝堂的前途,他打算靠捐银这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让陛下刮目相待。

    事实上,他的想法是对的。

    一旁的朱和圣正考虑着新汉人在朝堂上的处境。

    自他之后,不知道为什么,剩下的武勋都开始十万两,五万两地开始捐。

    最后,太监数完文武百官送上来的条子,眼睛都差点直了。

    文官捐银一千六百多万两。

    而武勋不一样。

    他们捐了足足四千万两!

    比文官的两倍还要多。

    朱和圣听了,不禁朝武勋队伍的方向多看了两眼。

    这让文官队伍内的众人感到有些尴尬。

    只能日后再捐了!

    朱和圣也没有继续耽搁,直接摆驾回养心殿了。

    “这些捐银,抽一千万两入朕的内帑。”

    “再抽一部分拨到江淮前线,剩余的投到帝国的其他事物继续发光发热。”

    全小焕愣住了,这踏马还倒赚五百万两。

    “奴婢尊旨。”

    但全小焕不敢对朱和圣有什么意见,他还是带着朱和圣的旨意离开了养心殿。

    做皇帝啊,当真是其乐无穷!

    至于皇帝陛下最忠实的《大明报》,又在正午特地在头版上刊登了帝国君臣的捐银数,进行厚颜无耻地大吹特吹。

    “听说了吗?朝堂重臣足足捐了五千六百万两银子!”

    “听说捐得最多的好像有五百万两银子,也不知道是谁?”

    “踏马的,睁大你的狗眼,那是陛下!”

    “我去,真没想到,陛下真是一心为国啊。”

    酒馆内的众人照例是要争论国事的,他们指着《大明报》的头版不知道说些什么。

    “什么?号召全体臣民捐银!”

    突然,有一个眼尖者愣住了。

    他颤颤巍巍地指着“全体臣民捐银”这几个字眼,浑身都止不住地颤抖。

    “什么?我们也要捐银?!”

    “假的吧!之前不都是购买国债吗?!”

    酒馆内的众人不敢相信。

    一个酒客坐不住了,他抽过那份《大明报》,分明地看到了头版的几个熟悉的字眼。

    “是真的。”

    那个酒客话刚说完,酒馆内的众人只能接受这个事实了。

    紧接着,又有人传来了几个小道消息。

    “西街的张富商已经捐银三十万两了!”

    “东街的王厂长已经捐银二十五万两了!”

    “应天商会已经集合了两千多万两捐银,预计三日后送到户部。”

    听到这些不知名的小道消息,酒馆内的众人都麻了。

    有钱,真踏马有钱。

    这时,混入人群的锦衣卫便衣开始行动了。

    “赵兄,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帮商人都捐银了,我们不妨也捐个几两支持帝国吧。”

    “我打算捐个三两银子,就当为帝国效忠了,给陛下一个交代。”

    这段对话一出,整个酒馆又沸腾了。

    “好嘛,国家大义面前,这么计较个人得失,作甚?”

    “捐就捐,不就是少吃几个月的肉嘛。”

    喝得醉醺醺的酒客们端着酒碗开始满口国家大义了。

    而《大明报》上也刊登了几则被大部分酒客忽略的新闻。

    “郑和下西洋与吕宋郑和船队后裔。”

    “大明黄金人种优越论:根据专家研究成果表明,昆仑人种智力平均低于大明黄金人种,但拥有强大的劳动与运动能力……”

    “《大明之奋斗》,大明要用大明的枪炮为大明的犁获得更多的土地,大明新人作家希尔。”

    “没有烈祖皇帝,就没有第二帝国。”

    “………”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