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疆爱无痕 > 162:支持下

162:支持下

    最难啃的硬骨头被解决。

    李献顿时开心地呵呵直笑。

    他感到沉重的包袱从身上卸下来,一个劲儿对着那孜古丽感谢,“谢谢,那行长,我这就去准备。”

    资金周转的难题就这样被那孜古丽轻松解决了,骆滨即开心又担忧。

    开心的是烘干厂能放开手脚收购玉米。

    担心别因为那孜古丽对他搞特殊而影响她。

    他紧蹙着眉头担忧地问:“我们解决贫困户就业,银行真的对我们特事特办?不会给你添麻烦吧?嫑影响你的工作。”

    看着骆滨硬朗阳刚的外形,五官犹如刀刻般立体,蹙起的眉峰显得坚毅无比,高大身躯、宽厚的肩膀又给那孜古丽一种安全感。

    那孜古丽心里痒痒的,眯眼凝视着脸呈担忧、关切之色的骆滨,佯嗔地说:“你以为呢,我们银行肯定会大力支持下你们这样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扶贫企业。”

    那孜古丽又半开玩笑半当真地戏谑道:“我以为,你打算一直躲下去呢。”

    骆滨听了,一脸的窘态,心里没底气地喃喃说,“哪有?哪有?”

    李献见骆滨很是尴尬,忙帮着骆滨打圆场,“大早上,是我给骆小弟打电话,让他到烘干厂商量收粮的事。”

    那孜古丽狐疑的眼神在俩个男人身上睃视,失落的口吻道:“骆滨,别为了我,耽误你地里的活,我跟同事,下午都搬到贫困户家住,就不给你添麻烦了。”

    骆滨不敢出言挽留那孜古丽继续住在这里,怕自己把控不住对那孜古丽的感情。

    他只能挠着头皮干笑着。

    李献见状忙给骆滨解围,挡在骆滨身前跟那孜古丽索要手机号。

    那孜古丽离开前,似笑非笑地跟送她上车的骆滨挥手告别。

    他们今晚要住在贫困户家。

    明天下午,为期三天的“三同”活动就要结束。

    下次她来阿勒玛勒村,可能要到元旦了。

    车子离开,她感觉双眼潮润,心中暗叹,“哎,何苦呢?!”

    有了那孜古丽出面说情,李献和骆滨贷款资金很快到位。

    骆波也为了帮着烘干厂收购玉米去找了艾合买提。

    艾合买提对玉米烘干厂是鼎力支持。

    骆波在西域市饭店摆了一桌子。

    艾合买提出面,亲自把地区十几个倒卖粮食的二道贩子喊来,一一介绍给骆波。

    十月中旬一过,玉米烘干厂门前排着长队,不少农民在地里收割完玉米,没做停留直接把粮送到烘干厂。

    李献给的收购价还算合理,省下农民晒粮的环节。

    而且,当天卖给烘干厂的玉米,最晚第二天就能领上现金。

    不少农民闻风而来。

    烘干厂一旧一新两套设备同时运转。

    李献和老谢忙不过来,骆波也前来帮忙。

    阿曼太带着乡副职来到烘干厂,看着从烘干仓出来的玉米,抓起几颗放在嘴里,咬起来咯嘣脆响。

    根据他多年的经验,烘干出来的玉米水分在10以下。

    这可比农民把粮拉到晒场晾晒省事不少。

    阿曼太对着分管农业工作的副乡长杨明说:“杨乡长,看见没,农民把玉米从地里收割完,都不用找地方晾晒,直接送到这里,省多少功夫钱?!今年乡里种玉米的农民可都有钱挣,你瞧瞧,种棉花的棉农,六月份的一场冰雹砸了,七月份的棉铃虫又闹腾的,有几家挣钱?”

    自小在县城长大的杨明摇头感慨,“没一家挣钱,最好的也就刚保本,奇怪了,玉米六月份也挨冰雹砸了,为啥影响不大?”

    阿曼太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非常熟悉农作物的特性。

    他解释着,“玉米叶子被冰雹砸了,玉米有自生能力,其他叶片又长出来,就跟四脚蛇断尾一个道理,顶多减点产量,我看今年这情况,可能没咋减产。咱们这些乡干部,也要为农民着想,明年鼓励大家种玉米,玉米相对其他庄稼皮实。”

    杨明点头,望着两座烘干仓,推断道:“阿书记,要是这个烘干厂吞吐量大,说不定能改变咱们沙枣树乡的农业产业结构呢。”

    “绝对有可能。农民又不傻,以前不想种苞米,就是收割回来晾晒困难,没场地,就是有场地,遇到刮风下雨的天,害怕淋着玉米,晚上还要到晒场看着,害怕贼娃子半夜偷晾晒的玉米,操多少心啊。现在整个伊勒地区就咱们沙枣树乡有烘干厂,咱们更要利用这个优势,鼓励农民种玉米。”阿曼太眯着眼仰望着高耸的烟囱对着下属分析着实情。

    一直陪同阿曼太等人参观烘干厂操作流程的李献插话道:“阿书记,沙枣树乡农民要是明年能种15万亩玉米就好了,我光收购沙枣树乡的玉米,其他地方朝后排。”

    阿曼太笑笑,“行,我们尽力而为吧,关键你收玉米的价格一定要有吸引力,价格高点,不用我们宣传,老百姓自觉地种玉米了。”

    李献拍着胸脯道:“阿书记,放心,只要沙枣树乡的农民来卖粮,我收的价格要比其他乡的价格高一分钱,怎么样?”

    阿曼太顿时来了劲头,伸出右手说:“好,咱俩现在击掌承诺,沙枣树乡的农民卖给你的玉米高一分钱,你不如今年就实行吧。”

    李献伸出右手跟阿曼太击掌为誓,干脆利落道:“行,现在就实行。”

    阿曼太带队离开烘干厂。

    李献要留住他们吃个便饭。阿曼太笑着婉拒,“不了,我们去老三那里,看看在他那里打工的贫困户今年的收入,顺便去他那里帮着贫困户化缘。”

    “化缘,化啥缘?”李献挑眉询问。

    阿曼太说:“老三跟你承包的那块地6000亩地玉米收完了,我听说,老三带着人在复收地上的玉米棒子呢。我去跟老三说说,能不能留点地块,让乡里的贫困户去复收玉米,就当是支持扶贫工作了。”

    李献笑笑,对着阿曼太半开玩笑地说:“阿书记,你也给老三留点撒,我们今年冬天打算搞育肥羊呢,就等着复收回来的玉米棒子喂牛羊呢。”

    阿曼太嘿嘿一笑,“行,我就跟老三要个五百亩地,行不?”

    李献这才放心地应允,“五百亩地,行,你去找老三吧,江道勒提可是带了百十口子人在复收玉米,一袋子五块钱。”

    阿勒玛勒村北山坡相连的6000亩玉米秸秆地,百十个农工拿着空尿素袋低头复收着玉米。

    他们每人手中拿了个木棒或细铁棍,捣捣地面上稍稍凸起的玉米叶。

    木棍碰到硬物,农工忙弯腰扒拉下遮盖的玉米秸秆,从里面掏出玉米棒子,剥去外面的玉米皮扔进胸前的口袋里。

    康拜英毕竟是冰冷的机械,做不到人的细心和灵便,在收割玉米时,常常会碰到并碾压不少玉米秸秆,地上会散落不少玉米棒子。

    责任心强的康拜英师傅收割玉米时,基本上只在地头拐弯时会撒落或碾压玉米棒子。

    责任心差点的或是性格毛躁点的师傅收割玉米后,地中间也有撒落的玉米棒子,地两头落得更多。

    一般情况下,一亩地至少复收50公斤左右的玉米,多则100公斤。

    骆滨在这块土地连着种植几年的玉米,他估计,今年的6000亩地能复收80吨玉米,除去复收的人工开支,自己能落下40吨玉米。

    这40吨玉米又可以转化为这个冬天养殖牲畜的饲料。

    他和江道勒提每人开着一辆带车斗的拖拉机跟在复收玉米的农工后面。

    农工捡满一袋子,就把玉米朝车斗上一扔。

    骆滨和江道勒提都拿着笔记本和笔。

    农工朝拖拉机上扔一袋子,他俩就在这位农工名字后划“正”字,做好记录,划完一个正字,意味着这位农工又挣了25块钱。

    各族农工抢着复收玉米,计件活儿,多劳多得,没人愿意偷懒。

    等复收完这些玉米,这百十来名农工每人能挣四五百块钱,在农村,这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阿曼太带着几名乡干部驱车来到骆滨的拖拉机旁。

    几人下了车围在车斗旁,看着复收回来的玉米,各个粗壮体大,玉米粒长得很饱满。

    骆滨也跳下车,跟阿曼太等人一一握手,笑问:“阿书记,有啥指示?”

    阿曼太接过骆滨递过来的香烟问:“老三,你的玉米长得好啊,今年打多少?”

    “一亩地平均下来780公斤,还不算这些复收回来的玉米。”一提起今年的庄稼,骆滨就喜上眉梢。

    副乡长杨明诧异,“大水漫灌,能打780公斤?!你这是高产量啊!咱乡里其他农户每亩地顶多打700公斤,相当不错了,你还是大面积种植,了不起。”

    见杨明对自己竖起大拇指,骆滨憨憨地笑了,“哎,杨乡长,打这么多产量,要操多少心啊?浇水那段时间,家离这玉米地这么近,我都没时间回家,吃住都在这,晚上也往玉米地里钻,你瞧我脸上,被玉米叶划破的地方,仔细看,现在还留着疤痕呢。”

    杨明忙不迭点头,“是,种地辛苦,农民挣得都是辛苦钱,不过,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嘛。”

    阿曼太吸了几口烟,直奔主题,“老三,我们又来找你帮忙了,你再支持下乡里的工作吧。眼看着就要入冬了,乡里贫困户嚷嚷着家里没有喂养鸡鸭和羊的饲料,乡里经费紧缺,没钱给他们买饲料,我在想,要不你这么大块的玉米地,给贫困户留个500亩地,让他们来你这里复收玉米,行不?”

    骆滨把烟头扔在地上,用脚尖碾灭,点头应允,“行,这样,西头的500亩地,收割师傅性子躁,漏不少粮,就让他们去那条田捡吧。”

    阿曼太开心一笑,“我先替贫困户谢谢你了。老三,张老汉两口子怎么样?”

    “还行,他媳妇虽有点啥,人都是勤快,巴叔一直手把手教她放羊呢。巴叔说她放羊还有灵性。”骆滨说着实情。

    阿曼太关心地问:“你这块地投入的钱,收回来没?”

    骆滨摇头,说着大实话,“要是风调雨顺的,估计还要个五六年吧。”

    阿曼太颇有感触道:“哎,这地,也就你跟李老板能撑到现在,沙枣树村的王老板撑到现在,连银行贷款利息都快没钱交了,他五年前承包5000亩土地那会儿,可是西域市有钱人,开的路虎越野,现在换成一辆二手旧皮卡,开发土地不容易啊!”

    骆滨闻言,眉头蹙成个大疙瘩,“听说了,哎,王老板是个好人,他光发展种植业,地上的秸秆和麦茬都给老百姓家的牛羊做贡献了,他要是发展养殖业,可能会好些。在农村开发土地创业,风险大,搞不好就倾家荡产,地里的庄稼遇到风调雨顺,还能挣点。万一遇到灾害性天气,就会落个血本无归。”阿曼太一脸赞同地说:“我告诉他了,王老板家的儿女在上高中,老婆子在市里开了个商店,他没精力来搞养殖业。老三,你养殖业和种植业兼并,这条路子走对了,辛苦些,可每年有钱挣。你想过没?再搞大点。”

    骆滨指着不远处复收玉米的农工说:“我也是这样打算的,复收回来的玉米用来养殖牲畜。”

    阿曼太赞许的眼神望着骆滨,敬佩的口吻说:“老三,看你从两手空空打拼这么多年,成了沙枣树乡最大的养殖户,我这个当哥的替你高兴,加油干,上面要是有什么新政策,我会第一时间告诉你。你跟李老板干啥都有模有样的,你们现在是生产、加工一体化了,烘干后的销路也不错,李老板说,你们都销售到五家渠了,那里有厂子?”

    骆滨眉开眼笑道:“李哥的浙江老乡在五家渠开了个化肥厂,专门做有机化肥的,烘干厂的玉米一点不愁销路,光咱们伊勒地区的饲料厂每年都拉走一大半的玉米。我跟李哥在这地里投了不少钱,摸爬滚打这几年,我们探索出一条路子,看到了希望。”

    阿曼太一个劲儿点头,最后戏谑道:“你要感谢我当年拉你去陪标,歪打正着啊。”

    骆滨双手抱拳作揖,真诚地说:“真的感谢阿大哥,你算是我的引路人了。”

    阿曼太离开时笑说:“我抽空去找骆叔,让他请客,顺便再问问他,还拿鞋子追着我打不?”

    骆滨和其他乡干部仰头大笑起来……

    玉米烘干厂生意很红火。

    新旧两套设备每天24小时连轴运转。

    十几个工人在烘干仓和仓库间来回忙碌倒腾着烘干的玉米。

    仓库门口的运输带朝一辆辆大货车上传送玉米。

    金黄色的玉米宛如一条黄龙从仓库运输到货车上,再过地磅朝疆内各地方运输。

    李献的劲头越来越大。

    他发现,跟骆家真是结了善缘。

    骆家人出面后,今年收购的玉米超出他的预想数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