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陪你一起乡愁 > 5,我的家乡镇罗

5,我的家乡镇罗

    5,我的家乡镇罗

    过了山河桥,就到了胜金关,胜金关离我的家乡镇罗只有10公里路,镇罗镇地处ZW市城区东大门。东以胜金关为界,与中宁县接壤。

    快到了生我们养我们的老家了,回家的心情似乎迫切了,心情也兴奋了起来,田伟加大了油门,当我们在车上兴奋激动的时候,车子也兴奋了,激动了,更加欢快了。

    公路顺着铁路线走,宁夏银川中卫的国家干线公路及包兰铁路,皆由胜金关穿行而过,铁路和公路挨的很近,几乎是并排的两条线,途经有名的胜金关。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古人称它有“谓其过于金徙潼关”之说。即此关形势险峻胜过潼关,故称胜金关。

    沿途可以看见旧关的遗迹,快1000年了,它被自然消磨的快殆尽了,也被风沙侵蚀的快淹没了,因为失去了战略和战争的意义,也几乎被历史遗忘了。个别土墩废墟盘桓于上,塌陷的土墩台不再耸立,而是颓废在改造后的农田上,已经看不出城墙和关隘的大致轮廓。

    我很纳闷,这个地方偶尔有点小土丘和小山丘,是一片旷野,古人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长城和关隘呢?

    王老师摇头晃脑的卖着拐子说:这你就不懂了,还是要问问我这个历史老师了。中卫因北依沙山,界连蒙古,这个地方成为北方蒙古游骑进入宁夏的四条通道之一,北方蒙古骑兵经常通过此关入侵抢掠,自古就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和战略要地。据历史记载,1226年8月,成吉思汗第六次攻打西夏,曾率大军经此进兵,攻破兴庆府(今银川)灭了西夏。在这样的形势下,为防御蒙古骑兵入侵。明弘治六年(1493年),由镇守此地的参将韩明为加强宁夏长城守御力量玉率兵修筑了一条由甘肃靖远,经中卫、中宁,北上接贺兰山边墙,长约240公里,用以对付蒙古游骑的威胁。

    据考证,《乾隆中卫县志》记载,胜金关以青铜峡的起点,又是西长城向东延伸进入中宁,西沙嘴至胜金关为终点,历史上记载这段长城关隘,是“山河相通(连),一线之路,以通往来,然一关扼守,万夫没过”,因此,胜金关闻名遐迩。

    正说着,车子来到山边一个大的土堆,王老师着急的喊停车,田伟虽然莫名其妙,但还是在路边停了下来。

    王老师领我们走上土堆,他吟诵着古人诗词“河冈参错路重重,心醉西南只数峰。一色紫云三十里,飞来大地化狞龙。”然后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万历四十一年建的墩台,也叫烽火台,据说当时有12米见方,高4米。距烽火台10米处还建有三座“品”字形兵营。从胜金关至渠口堡一路主要有黑林墩、镇关墩、碱井儿墩、黑山嘴墩、四方墩、正口墩、杀虎墩、河口北墩、镇北墩、余丁墩、雍家墩、沙枣墩、红寨儿墩、柳条渠墩、渠口墩、沙梁墩、六塘墩、镇永墩等。中卫古长城长期经风雨剥蚀、战争毁坏,已成残迹。

    根据他的介绍,我站在山坡上,向四面观察,这里的地理环境是,南依黄河,北靠照壁山,西北方向连接着腾格里沙漠,确实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

    王老师继续向我们介绍说:胜金关是长城重镇中卫城的咽喉,与赤木关、打磴口(大武口)、镇远关合称宁夏境内四大关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外族攻下胜金关,便可长驱中卫,再无险可守。

    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生在新中国,长在新中国,没有经历任何战乱,对于边关风火、蒙古铁骑、战场厮杀没有任何概念。

    我们虽然没有杞人忧天,但是还是关心我们的老祖宗在过去的历史上是否遭受过铁骑的蹂躏,外族的入侵,经受过战争磨难。

    王老师熟读历史,他给我们讲历史:这个地方曾经多次发生过战争,历史上有名的,西夏与宋朝交锋,葫芦河边曾大战,转战俱在此关旁,成吉思汗征西夏路过此地。1718年老历的2月19日,胜金关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清康熙亲率大军到达今中宁县枣园堡,随后由胜金关经中卫县至甘肃的永登,开赴安西。为彻底剿灭噶尔丹,康熙先后三次亲征,在宁夏有数次重大军事行动,胜金关是清代平定XJ、青海的军运枢纽。大批朝廷军队和器械粮草都是经过胜金关开赴前线的,这里还留下了康熙皇帝巡视的好多传说和佳话。

    同治年间,西北地区燃起了回民反清斗争的熊熊烈火。胜金关、石空堡一带是清军和回军反复争夺之地,数次攻占这座关城。

    俱往矣,千年沧桑,历史巨变,新中国建立后,此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修筑包兰铁路,开201省道,平整北山,防沙固风,加之黄河南移,关下大片河滩早已开垦为良田,昔日交通咽喉之地已成坦荡通途。

    过了胜金关,车子驶入镇罗大街,这个地方东接胜金关,西邻柔远镇,南濒黄河,北依照壁山与NMG自治区相连。照壁山,不高,似丘陵,但富含铁矿,向西十五公里是沙坡头,小时候它肆虐蔓延,狂风大作时,黄沙遮天蔽日,每年侵蚀土地,没觉得它好,像西游记里的黄风怪。

    我的家乡镇罗镇,隶属于中卫县,这里有丰厚的历史:《读史方舆纪要》载,“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曾有沙陀国的记载。传说秦朝大将蒙恬追击匈奴时,中军大帐驻在今中卫一带,故得名中卫。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元鼎元年,为屯兵戍边,开垦农田发展了起来。成吉思汗六次亲征西夏,其中两次亲临中卫。中卫南部香山地区,明系朱元璋十六子封地,这里还是清朝康熙皇帝剿灭XJ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的军需供应后方基地,此后,这里因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陕西、山西、河南商人大量涌入,县城内从西街到东街,店铺接连不断,商贸经济异常繁荣。

    中卫是古代由宁夏平原前往河西走廊的必经之地,现在包兰铁路,中宝铁路汇集交叉于此,是银川平原的交通枢纽。

    这里有山有河有沙有川,地广人稀,山地牧羊,川地种粮,虽是边野之地,但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发明了水车和分水堤,兴修水利,引黄灌溉,沟渠纵横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夏秋两季保收,遂成“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我的家乡镇罗,从微观上讲,方圆三公里内并无特别之处,与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一样,田野、土坯房、绿水、小河流、菜圃、看家狗、老人、夕阳、烟囱,构成纯净的乡村,就是田园生活。从远处看,有许多人杰地灵的说道,中卫聚高山、大漠、黄河、绿洲、园林于一处,集长流水旧石器遗址、孟家古丝绸之路驿站于一地湾新石器遗址、秦代窑场、汉代河堰、欧亚大通道,融长城文化、丝路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现代治沙成果于一体。

    多元融合的历史文化流光溢彩,粼粼波光喧嚷着两岸人世世代代辛酸往事,终流不息。

    王老师打开手机,念了一段网上传的“中卫十八怪”:

    四季风吹沙不跑,大山巍峨不长草;

    石头缝里长西瓜,常吃枸杞人不老;

    房顶平坦能赛跑,人在火上来回跳;

    男人也可称姥姥,腊八贪早把水挑;

    漠北苍鹰漫天飞,木轮提水把田浇;

    黑蛇来回沙中啸,玉米辣椒门前吊;

    说话怪如外国人,生下娃娃挂红条;

    城内环水城外湖,儒释道教一锅搅;

    男人阳刚女人俏,村村都有小寺庙。

    我说:中卫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年来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特点,这十八怪总结的好啊。

    后面的文章会逐步讲述这十八怪。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