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清朝女秘书 > 第四十一章 初见成效

第四十一章 初见成效

    自从乌喇那拉氏走出痛失爱子的阴影后,待殳纨是愈发地好了。不仅三五不时地送来些东西,如衣服料子,珠宝首饰,药材补品等;还让她接触了贝勒府的财政来源——即所拥有的农庄、佃户以及各种不挂名的产业,如布庄、粮店、古董行等等。

    殳纨跟着乌喇那拉氏看了几处的账目后,发现有一家酒肆一直在亏损。问及原因说是地处南城,周围住得都是一些小力笨儿、水三儿还有打漂儿。这些人生活水平低下,饥饱劳役,平均每人每天进账不过三十文钱。所以,尽管酒肆的菜价已经订得很低,他们也还是消费不起。殳纨于是建议道,让这家酒肆改卖份饭。比如一素一荤,一荤两素等等,再配以米饭馒头大饼米汤,作为一份。具体细节以及价格都让掌柜的根据成本和周边人等的消费能力去制订。切记以实惠为主,价格不要虚高,食材更不能滥竽充数。试行了一个月后,效果显著,酒肆扭亏为盈。

    还有家茶叶店,生意一直不温不火,找上几个机灵的小女孩儿,胸前平挂一个托盘,放上几个茶杯,请过往的行人免费品茶。古人大多脸皮很薄,不会白占便宜。很多人尝了茶以后,不好意思拒绝小女孩儿的推销,便会进入店中买上一两包茶叶。这样店铺既赚到了钱,小女孩儿也能拿上提成。还比如在报纸上大谈今年衣着的流行色、流行样式,并举例是出自哪家布庄的哪个裁缝之手。殳纨称其为软广告。

    府里进账多了,乌喇那拉氏很高兴,随即把更多的事情交由殳纨协助处理。弄得她在心中自嘲,怎么自己到哪儿都是秘书的命?不过和领导关系处得和谐了,还是很有好处的。至少她每个月能多几次出门的机会,可怜“飒露紫”在马厩里拴得快得抑郁症了。

    只是得宠招忌是必然的,片儿汤话听多了谁都烦。殳纨还可以冷口冷面得不予理睬,可儿却已经吵了不少回架了。

    “好了可儿,别生气了,不值得。”殳纨好笑地拍拍可儿气得涨红的小脸儿。

    “主子,她们怎么能把话说得那么难听?主子是抢了她们吃还是抢了她们穿?不过是帮嫡福晋做些事情,还点灯熬油的受累。她们有能耐,让她们来啊!”

    “行了行了不说了,”可儿一生气就拔高音儿,听得殳纨头大,“她们把难听的话说出来,不就是为了要看你生气吗?你生气了,她们就得意了。咱们不生气,她们就不能得逞,多好?”

    “奴婢就是不明白,主子做什么都能招来她们的风凉话。要不是因为她们,主子的身子怎么会……”说到这里可儿突然刹住闸,心虚地看了殳纨一眼。

    殳纨却盈盈一笑,只当没听懂可儿的言下之意,调侃道:“大概你主子我有招掐的体质,无论干什么,都能招人来掐。好了,咱们骑马去,走吧!”

    可儿是去年学会的骑马,她学着殳纨的样子,也做了身骑马装穿。全皮的马裤因为防磨等优点,早就在朝野间流行开来。两人各自换了衣服后,从角门出府,赫特贺和毓检已然牵着马等在那里。殳纨近前抱抱“飒露紫”的头,翻身上马。可儿三人也各自上马后,四人便缓步向马场而去。

    殳纨的骑术经过这两年的勤练,已经精进了很多,与“飒露紫”的配合更是越来越默契。有时赛起马来,能与侍卫们跑个平手。她在后世时,很喜欢看盛装舞步,也曾想过要学,只是还没来得及实现就来到了清朝。唐朝时乐舞隆盛,其中最精彩的一项就是舞马。唐玄宗曾命教舞马四百蹄,每逢中秋节宴设酺会,便舞于勤政楼下。奏乐之时,舞马“以口衔杯,卧而复起”,看得人惊叹不已。可惜技艺已然失传,要是能流传下来,一定不逊色于老外的花样骑术。

    到了马场,发现远处有一群人正在赛马。十几个王孙公子模样的人,只能用“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来形容。赫特贺眼尖,瞄了一眼对殳纨道:“格格,是黄带子和红带子。”

    “嗯?”殳纨没明白,奇道,“黄带子?恭亲王和裕宪亲王支的?三年孝期没满呢啊?红带子又是什么?”

    毓检笑了笑道:“格格怎么糊涂了,黄带子是太祖高皇帝支和和硕庄亲王支的宗室。红带子是太祖高皇帝叔伯兄弟之子孙,又称觉罗,皆系红带子。”

    “哦。”殳纨敲了敲脑袋,心想露怯了。正说着就见远处又来了一拨黄带子,和第一批人凑在一处,吵吵嚷嚷不知要做什么。“这么多人!”她随口感慨了一句。

    赫特贺道:“这不算多,京城里的黄带子,少说也得有一两千人。”

    “都有爵位?”殳纨诧异了,清朝的官儿没这么不值钱吧?

    “袭爵的只有长子,而且随代降等袭爵。其余的各位爷,全算‘闲散宗室’。”

    殳纨了解地点点头,心道这闲散宗室可太多了些。脑海里突然闪过一句话:“腰系黄带子,杀人不犯法。”她不小心念了出来,给毓检听到,低声道:“格格说得是,黄带子杀人不偿命,犯了法也只能交由宗人府处置。”

    眯了眯眼睛,殳纨望着远处的那伙人。她总觉得关于黄带子,在后世时应该听说过些什么,只是一时半会儿却想不起来。郁闷地甩了甩脑袋,不管它,先骑会儿马再说,没准一会儿就想起来了。

    在她们一行四人准备回府的时候,那些黄带子和红带子还没有散。看其样子,应该是在赌马。此时,殳纨终于想起来记忆中关于黄带子的事情,却是通过记载朱元璋子孙的一句话想起来的。那句话是“朱元璋百万子孙的可悲下场”。大意是说从明初到明末,大明洪武皇帝的子孙已繁衍至100万人之多。朝廷和官府无力供养,朱氏子孙又不能经商种地,最后只有典当,再至饿死。

    清朝的黄带子也是一样,虽然没有朱家那么能生,几万人也还是有的。这些人拿着俸禄,整天无所事事,每日里架鹰走犬,带着如狼似虎的家丁,在北京城里横冲直撞,到处惹事生非。老百姓叫他们“闲得闹心的黄带子”。到了清朝末年,国势式微,黄带子的家里入不敷出。又一个个的毫无生存技能,最终成为了旧物市场和典当行的常客。

    不能白白养着这些寄生虫,得让他们自食其力,有了事儿干也能少祸害些老百姓。毛爷爷说过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殳纨转动着脑盘,琢磨着如何开口向胤禛建议这件事情,从哪方面入手比较合适呢?不过还没等她把思路理顺,胤禛却给她带来了另外一个消息。

    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初三,理藩院致函俄国尼布楚长官,言及你国打鹿人二百余名侵入我国属地,杀死我喀尔喀蒙古四人。反被说成是我喀尔喀蒙古二十人进入敖嫩河附近山中,杀死你国狩猎的三名索伦人,真是荒谬。两国边界业已议定,请将你国俄罗斯属下打鹿人二百余名入我界乌尔匝河、杀死纳普图基等四人的情节查明,并行文本院。

    殳纨听完后瞪大了眼睛,气愤地道:“爷,这事儿一定要登报纸,要让老百姓们都知道!尤其是要让读书人知道!还要让军营中的官兵们知道!各地书塾中的老师,也一定要跟学生们讲这件事儿!这是激发中华民族气节的大事,报纸上的报导一定要跟上!”

    胤禛从容道:“《大清朝报》明早就会登出,《郁醉楼杂谈》也是。放心,此事一定会连续报导的。还有各地的报社,翰林院昨天就已经派出八百里加急往各州府送消息了。俄国人贼喊捉贼,真当我大清无人不成?”

    到了第二天,事情一经报纸刊出,立即在民间引发了强烈关注。如今距离康熙四十一年开始推广普及的中华民族理念,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通过报纸书籍的不懈宣传,还有书院中老师们的教育指导,“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中国人民团结不容欺侮”的信念已在年轻一辈中形成了很广泛的影响,中国内部各民族间的隔阂也在日渐减少。是而连续多日,北京城里的各个茶楼,会馆,饭庄都有读书人在义愤填膺地控诉俄罗斯人的暴行。军营中的官兵们,也是士气高涨,枕戈汗马。康熙知道后,老怀甚慰地说了一句“民心可用”。

    而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有位常年来往塞外经营皮货生意的商人,竟向朝廷捐献了四百两白银,请求代为转交遇难者家人,表达对亡者哀悼之情。这位商人的行为,被当地报纸大为宣传后,是地官府竟送了他一块牌匾,上书“仁义君子”。

    殳纨知道后非常兴奋,三年多了,终于见到了一点成效。这个时代的国人已然在朝着团结一致的道路上迈进,具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大义凛然。只要这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扭转中国近代史上的灾难!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