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我们的神族 > 十二章 往事11

十二章 往事11

    梁一方远途“奔袭”附一院,来回消耗三小时,医院内部消耗十五分钟,加起来差不多四个小时,一趟等于短途的几趟。于大海不得不抽调店面员工去送外卖,不这样做就送不完订单,真正到了极限。正为此苦恼,梁一方提出一个大胆的商业计划,变送为守,变被动为主动,他建议把医院附近的一家蛋糕点买下来。

    经过调查,离医院不远东西两个方向各有一个小区,小区里各有一家蛋糕店,做的中低档,口味一般。还有一家在主干道边上,离医院比较近,店铺大小与“老于作坊”差不多,装修档次还行,接手后稍加改造就可以用,这家店做的东西比小区店更差。梁一方建议买这家。理由是仅凭医院和医学院社区的量,养活新店问题不大;现在“老于作坊”的口碑已经建立起来,风险已经降到最低;店铺位置好,人流多,必定抓到一些散客,时间长了还可以抢两个小区店的生意,而小区店躲在里面对路边店构不成威胁。

    对于买店时机,梁一方也想好了,路边店挂出门面转让公告之时就是入手之际,预计还有一个月左右公告会挂出。听左右相邻店铺的人说这家店曾经挂出过转让公告,没有人接手,公告又收回了。“老于作坊”的外卖把原本不好的生意又抢去了一大半。现在店里四个人,老板、老板娘、两个员工。这家店跟“老于作坊”一样店面是自己的,所以完全不考虑租,直接买下,哪怕价格高也无所谓,因为,“我爸妈说的,店铺宁买不租。”

    有几个问题要解决,一、筹款;二、找到送外卖的员工,哪怕增加三到四个员工也要把问题解决;三、“小老板”的学习怎么办?

    如果是别人来谈“伟大的商业计划”,且是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于大海会持怀疑态度,但这个计划出自梁一方,他连怀疑的念头都没冒,第一时间想到新店的店长必须是梁一方,把整个店交给他,有可能就此把他拴在店里。

    “小梁,钱我们有,买一个“老于作坊”都够,买那家店也应该够。”

    “就按你讲的,多招几个员工,工资多开没关系,新店也需要人。”

    “有一个问题,你可能没想到,就是给你学习的时间太短了。那么多品种要学。你的能力强,但是送外卖花掉太多时间,虽说我们降低标准招人,太差的也不能要吧,就怕人招到了,留给你学习的时间不够。”

    “贞贞的学习,不要担心,她自己会想办法,总归你人在,远一点怕什么?”

    “老板,学习的问题我想过,我以前在家学过一些,只是烘焙设备不熟悉,应该一两天就可以上手。我想在新店装修的时候跟着老板和老板娘学一个星期,就算学不全,以后边开店边学,稍微少几个品种,可以从总店调过来。”

    “小梁,看来我又低估你了。确实,想得很周到,就按你说的办,分店其实我们早想开了,哪有人开?以后新店交给你,利润不上交,你留着开下一个分店。”

    “老板信任我,我会把新店开好的,请放心。”

    “等我们把店铺买下来再说吧。”

    回老家才三天,我的行踪暴露了,粉丝的车被村长带领的安保组坚决封堵在村外,密林中青壮年住守在棚屋,棚屋周边栓着猎狗。本来公共关系是姑姑负责,现在姑姑分身乏术,李卡多临时接替。他每天放一家官媒和一家自媒体进村;各粉丝团由自己内部选出一位代表,每天放五个代表进来。祖屋前的坪坝上摆上大圆桌,放上水果和特产,砌上最好的茶,大家边吃边聊,现场直播。中午所有人都跟我去吃“百家饭”,也直播,食物、话题、环境都是原生态的,没有任何加工。每天换地方吃饭,每天的菜不同,家庭成员,聊天气氛不同,朴实“乡下人”的生活和秀美风光展现出来,一下子上了热搜成了顶流。

    进不了现场的粉丝在邻近的村子住下来,体验原生态生活。我们最怕处理不好与粉丝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都懂,但其中的分寸很难把握。李卡多平时风趣幽默,胖乎乎的,似乎天生适合公关,只怪姑姑以前工作做得太好,他没机会展示。这次赶鸭子上架,效果非常好,之后公关的活都归他了。

    “节目”的高潮是坡上人家抢人。这几家孩子跟我差不多大,我们是光屁股一起玩大的,关系不一般。我行动不便,陈教练打死不让我爬坡,害我赔礼道歉了无数次。没想到坡上兄弟做了一副担架,用布遮着,一声不响来到祖屋大圆桌前,在我们一桌人谈笑风生的时候,突然扯掉布,把我抬上担架就跑,四个人抬,六个人在前面开路,一路“拼杀”才阴谋得成。每天“百家饭”的次序都是商量好的,大家都盼着我带着摄制组光临,坡上兄弟的做法惹起众怒,用“拼杀”形容一点不过分。“血淋淋”的画面让观众大呼过瘾。

    我下午可以睡一个多小时,每天摄入的热量蛋白质是精心计算的,食谱由陈教练制订,“百家饭”严格执行,为了控制体脂保持力量,上肢高强度运动要进行一个小时。剩余时间配合广告商拍摄,仅限于挥挥拍动动嘴皮子上半身出镜的广告。上午公关活动,下午挣钱活动,只有晚上是自己的。原本设想晚上可以重温过去的欢乐时光,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作为陀螺停转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翻修道路,赞助商和村长之间开电话会议,我要守在边上,村长和他的助理们“乡音”太重,我要充当翻译。另外,姑姑寻找接班人一事产生了连锁反应,长辈们纷纷来找我,让我跟姑姑打招呼,录取他们的孙女或者女儿。他们哪知道,这件事我压根就没有发言权,我要不断解释,颇费口舌。

    通过来找我的长辈,了解到姑姑的用人标准:女孩,年龄十八岁上下,有一定文化知识,会外语。赞助商有不少国外品牌,我们经常出国比赛,会外语,我理解。但为什么只选女孩不要男孩?年龄选那么小干吗?年龄大的可能更稳重更有经验。我跟长辈们一样脑袋里好大一个问号,却不敢问。猜测姑姑以当年自己的模子在找人,未必真要找一个复制品出来,这也太难了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