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论战,多元回响 > 第三十七章 日始

第三十七章 日始

    两边确实打的很激烈,给予祂重大伤害,但对于在前线的71小队来说,无非就是布甲挨核弹还是布甲挨云爆弹的差别——都一样。

    祂仍然伫立在这里,即便不需要刻意的针对,但仅仅是在自身权能覆盖之下那薄弱的空间所带来的传送能力就已经可以吧无穷无尽的炮灰传送过来,用血肉卡死战争机器的齿轮,使得小队寸步难行。

    “能量脉冲弹打完了吗?”覃队长趴着指战员的战斗要塞,把自己的12.7mm突击步枪架在上边,对着头盔通话器喊道。

    “二”还是那没有感情的合成音。

    “什么?”

    “一”

    “砰”

    还趴在战斗要塞边上的覃队长直接被冲击波掀翻在地。

    “好了,能量脉冲弹打完了。”

    覃重本就趴在地上把信号切换到临时指挥频道。

    “长官!脉冲弹打完了,可以撤了!”

    “还有什么可以影响到祂的家伙吗?”军队的长官问道。

    “我们这没有了。”覃重本一边抬枪击毙了一个挂满符纸的飞鸟一边回答道。

    就在刚刚那会小队已经顶着对方步兵的冲击把所有能影响对方的家伙都打出去了。

    “那个……长官,我们还有一枚手提式战术核弹。”伊万趴在步兵战车十几米远的地方回答道。

    不愧是地头蛇,什么玩意都能掏出来。

    估计又是从哪里考古时挖出来的。

    “行,东西放下,密码告诉我,你们现在可以撤离了。”

    “长官,我觉得……”

    “鉴于战争城市现在受到对方大量低阶单位的冲击,请CN-3-175-71小队,RUS-3-175-31小队,携带物资立刻增援战争城市,作战命令以音频的形式传达和保留。”

    “我们现在要的是胜利,而不是牺牲,明白了吗?”军队里的长官一直背对着两个小队的人说话,声音平稳的像是在说注意休息,好好吃饭,努力学习……

    “明白。”

    于是长官接过了核手提箱,说是手提箱,但足足有一个十几升的背包大小,外壳上有明确的机械式密码和机械式定时起爆设置。

    长官了解了核武器的起爆设置后,将背包塞进坦克内,就再也没有再跟伊万废话一句,直接在频道中喊到:

    “城防军的,跟我上。”

    坦克和步战车在轰鸣,两支民间小队也下达了火力掩护的指令。

    这一次,城防军不再守城。

    但覃队长这时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于是他抬头看去,之间那巨人再一次挥动法杖。

    “上车!快!”

    说着,他率先翻近指战员的驾驶舱。

    其余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选择第一时间听队长的。

    终于,覃队长总算明白不安的感觉来源于哪里。

    军方的坦克和装甲车在轰鸣,在前进,溅起来的浮土翻飞在路边。

    可就是没有移动,或者说,他们和军方的相对位置还是一致的。

    “好吧,gg。”王老二笔画了一下双手离开方向盘的样子,但仍然在观察四周。

    可即便是油门踩死,所有人仍然保持着相对静止状态。

    在能量视野中,空间被划分成一个个晶格,晶格之内的物体无法离开所在的晶格之内。

    接下来,只要没有意外的话,只要两个晶格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处于晶格之间的生物就可以被均匀的切开。

    但就在这时,天似乎更亮了。

    近日轨道,羲和站。

    太阳孕养着恒星系内所有生灵,给世界带来世间万物的同时,自身所蕴含的庞大能量也在给生灵带来毁灭和死亡。

    1989年的那一场太阳风暴导致一个城市断电的壮举还历历在目,但随着电力的全面普及、大气层外航信安全需要,对太阳系内影响最大的天体——太阳的观测和灾害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观测的最佳位置,无疑是离太阳越近越好——最好直接在太阳上边。

    于是,逐日工程开始了。

    最初,这只是一个恒星科学考查无人卫星,通过传感器把信号传送给地面分析人员,从而预判一些太阳活动,但显然,科学不会止步于此。

    虽然此时鹊桥工程正在推进中,但夏国政府仍然选择将一部分运力投入到日冕站的建设活动当中。

    截止到鹊桥工程完成为止,羲和站已经是一个自重几百余吨,最大成员数六人,依靠恒星本身的能量来维持自身运转的科学观测站。

    如果没啥意外,这样的配置还会持续很多年,毕竟更多的精力被用在火星探索和月球开发这种“看得见回报”的项目上边。

    然后,两篇论文解决了问题。

    一篇是《火星基础大气的温度恢复计划概述》,其中提及到:即便是通过诱导火山活动释放温室气体,也难以将火星大气加热到正常水平,建议用小行星撞击、氢弹、或者聚焦太阳光加热的方式来让火星大气达到正常水平。

    考虑到前线已经开始交火,氢弹和战舰有其他用途,所以太阳加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篇是《太空电站项目的补充工程》,其中提及到:进过升级改造后的太空电站具有更强的转化效率和转化能力,而移动至新的轨道会消耗能量,得不偿失。

    如果在太阳表面建造一种设备,能够将更多的光汇集到太空电站上边,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发点效率。

    于是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羲和站孕育而生。

    在自律建造设备、星尘精炼场和太阳几乎无尽的能量供给下,如今的日冕站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

    是,主体部分只是一个几千吨出头的指挥舱室、维生系统、几个防御平台、接驳平台什么的。

    但其余部分的主体材料是几纳米的导光薄膜,总面积虽然也不轻,但整整有几万平方公里,光压可以确保支撑它的重量而不被太阳引力拉下去。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宏伟的恒星观测站的存在。

    羲和站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职能,但其实,她的来源于传说中的第三篇报告有关。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