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在爷爷家的日子 > 第五十四章 四十不惑

第五十四章 四十不惑

    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我的堂哥堂姐们,已经进入了四十不惑的阶段。

    因为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参与他们的世界,

    当我小学的时候,我的哥哥已经上了大学。那个时候,全小区的人都知道上了大学很好,所以努着劲供孩子上大学。

    在太原,有动物保护协会,但是在长治,似乎这不太流行。就像农村人从来不心疼自己的鸡鸭被吃了一样。小城市人都没有尊严,还管鸡鸭。

    佛教里说,出家人不适合吃肉,因为这样会和人世有纠葛。生命都不希望自己被吃。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的地方是论资排辈。熬到年龄才能提级。

    但是在现在的时代,年纪轻轻就当高层的人不占少数,然而,我却理解了什么叫论资排辈。

    因为论资排辈是一种保护措施。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最高的境界是不是经历过最多的灾难,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最高境界的灵魂,应该不属于什么灾难都没有经历过的人。

    灾难多多少少总会经历一点。或许是外表的风平浪静,内心的风起云涌。或许是外表和内心都打入了冷仓,惶惶不可终日。

    的确,孔子也说过自己惶惶不可终日,如丧家之犬。但是,孔子那个年代论苦是都吃过苦,古代人总是比现代人吃的苦多。那个时候,车慢马也慢,人心磨着磨着就苦涩了。

    我一度认为孔子说自己惶惶不可终日,是在博同情。但是,最近的我想起来这个词,突然觉得这是成长到这的必修课。从某种程度上看,我吃苦吃得挺正。正到正好和孔子同路。

    其实,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吃苦吃成地痞流氓,而是成了一个读书人。读书人的苦在于没什么外劫,自己内心抑郁般的苦。这种苦,已经不是蹦几次迪能解决的,而是一种深入体内的苦。

    中国人的优点,在于文人就是文人。一看就是。文人的酸,文人知道。

    文人混社会,也一定混的是文人的社会。我也曾交过朋友。但是,我发现驴唇不对马嘴。

    我原来奉行的是“普天之下都是朋友的准则”。但是我之后才发现,人还是有小圈子比较好。人与人的斥力会小,理解度会高。于是,我又放弃混社会了。

    我一度觉得这个社会以英雄的方式交友比较好。我现在认为以小家子气的淑女交友比较好。

    因为,我说我是英雄也没人信。

    于是,我摒弃了英雄的思想。专心做一个淑女。

    在当淑女的途中,我才渐渐找回了自己。我发现我可以理解古代经典。包括经典中的不足,困顿。我有着文人的乐趣,也有着文人的不如意。

    虽然我没有人挑衅,但是这个社会只有少部分人会面对挑衅。

    而我的灾难,则是心灵灾难。我躲在经典给我的避难所里,笑着,仿佛世间的伤害够不到我。

    我现在在研究国学经典。因此我更像中国淑女。

    我很想学学世界上的知识。但是我还是先做好一个中国人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