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诸天之从九叔世界开始 > 第三十一章 天策大将军

第三十一章 天策大将军

    看到手中张士诚攻下高邮称诚王的情报,傅渊心中不由感叹,自己在努力加速发展,别人也在因为他这只蝴蝶的存在而提前起运。

    按照原本历史,这张士诚应该是至正十三年才在高邮称王。

    现在却是整整提前了一年。

    可就那么一点地盘就急着称王?

    真是可笑!

    那十万大军真正上过战场的恐怕也就一两万,剩余都是招募的流民滥竽充数,就跟北大营一样。

    就连起义军的老大哥刘福通,坐拥五十万士兵都不敢称王,这张士诚竟然在这种天下注目的关键时刻称王?

    真是目光短浅,注定为真龙先驱。

    在这里提一句,上个月刘福通派人前来想要收降郭子兴部。

    郭子兴和孙德崖商量后同意了,觉得大树底下好乘凉。

    然后派人来告知傅渊,傅渊并没有理会,自顾自低调发展。

    而且,这张士诚称什么王不好,偏偏称了一个不伦不类的草头王,天下九州之地都不够他选的吗?

    自称诚王,上不应天命,下不得人心,只能空耗自身气运,注定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有得他好受了。

    面对元军接下来的疯狂反扑,如果能够熬过去,那还能有机会再扑腾一会儿。

    如果熬不过去,那就只能倒在蒙古铁蹄之下,化作一滩烂泥。

    张士诚已经起运,那本该是南边起义军最强的陈友谅又该在哪里?

    为什么还不显露踪迹?

    傅渊感觉这场乱世的棋盘越来越乱,已经逐渐脱离他的认知,颠覆他脑海中的记忆。

    不过就在他惦记着陈友谅的时候,映无垢和映无暇姐妹终于带着《九阳神功》从昆仑山回来了。

    张无忌被映无暇亲手所杀,先是冻成了冰雕,然后一箭将其射成粉碎,化作满天冰晶,死得不能再死!

    倚天屠龙记主角张无忌就这么悄无声息的下线,死在昆仑山,连具完整的尸体都没有。

    那么接下来就只剩《九阴真经》了,只是这《九阴真经》原本藏在灭绝老尼手里的倚天剑中。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这就是一句屁话!

    过分吹嘘《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的强大。

    当初二者都在郭靖手中,他在襄阳抵抗蒙古大军都没有成功,更何谈现在!

    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可天时地利人和,成败有很多因素,而不是仅仅只靠一本武功秘籍,或者一部兵法就能解决。

    屠龙刀和倚天剑是郭靖用神雕大侠杨过的玄铁重剑加上极为珍贵的西方精金铸炼而成,其身坚硬异常,寻常方法无法破开。

    要想完整得到里面的《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就只能使用屠龙刀互相劈砍,方才能取出里的秘籍和兵法。

    只是这屠龙刀被谢逊带到冰火岛,现如今张无忌已死,这天下再无人知晓冰火岛的下落。

    当然,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会将冰火岛找到,就比如说易容成金花婆婆的紫衫龙王黛绮丝。

    傅渊记得就是这有着异域风情的混血美少妇坐船找到了冰火岛上的谢逊,并将之连同屠龙刀一起带回了中原,重新掀起了武林纷争。

    既然这样,到时候等峨眉派拿着倚天剑去争夺屠龙刀的时候,他再一起夺过来好了。

    或许那时候倚天剑就已经在他手中也说不一定,毕竟时间还那么长!

    屠龙刀里面岳飞所留的《武穆遗书》,或许对他麾下军队将领,也有着一定的提升。

    至于黄衫女手上的《九阴真经》?

    后来傅渊想了想,对方是杨过的后人,那她的《九阴真经》自然传自杨过。

    可杨过都没学全《九阴真经》,那黄衫女手里的自然也是《九阴真经》残篇。

    如果仅仅只是残篇的话,那对傅渊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对于武林,傅渊并不关心,也不想过多的将自己的心力浪费在上面,他作为一方势力之主,怎可轻易离开自己的地盘去参与江湖之事,让麾下群龙无首,徒生祸端?

    而映无垢和映无暇姐妹就是他在江湖的代言人,继续帮他关注江湖之事。

    此时他已经屯兵在滁州三个月,同时也将滁州附近的几个县城占据互为防守犄角,准备好好消化自己刚得的战果,并以老兵为基层军官,训练磨合新兵,让其快速形成战斗力。

    如今三月已过,各部训练的新兵已初见成效,有着一定战力。

    新兵有三万人,共六十个卫,以及一支傅渊砸锅卖铁才凑出来的三千骑兵!

    除了一开始的驴牌寨三千人,以及北大营的两万人外,他还在滁州各县挑选了三千降兵,并招募了四千身强力壮的流民。

    不是他不想招募更多的人充实自己的实力,而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做,步子一旦迈得太大,就容易把蛋扯碎。

    他手下也就四千多老兵,现如今又扩充三万新兵,分散下来基本就是一人管一火十人,已经是极限。

    要是再盲目扩张,那将会让他的部队战斗力下降到一个极其可怕的地步。

    再加上他第一批挑选的都是身体素质极好,有着身高力量一技之长的新兵,剩下的要么歪瓜裂枣,要么严重身体缺陷,营养不良。

    这些人中,有些经过肉食营养补充,还能弥补回来,可有些人因为身高,力量,身体缺陷等种种原因,根本就不适合当兵。

    对此,傅渊准备第二批大批量招募新兵训练的时候再观察观察。

    ……

    二月初一,天晴!

    这一日风吹在人身上依旧有些寒,但是每一个在校场上的将士心中都是热情高涨。

    校场北边高台,傅渊抚剑端坐中间,仪态威严。

    沐浴在初春温暖的阳光下,傅渊端坐不动,神色安详,眼神深邃,一身金色铠甲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光彩耀目。

    左右是仪态肃然的大将,他们个个身披精良的甲胄,排列成二排,一股锐气,就隐隐逼人而来。

    首先便是在三个多月前,在突袭北大营中脱颖而出,立下大功的徐达,紧接着是作为先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常遇春,再之后就是汤和了。

    这三人站在最前,最靠近傅渊的位置。

    剩下的如胡大海、郭兴、吴良、冯国勇、冯国胜,陈德、顾时、费聚、耿君用、唐胜宗、郑遇春等将。

    这些大将皆是神情肃立,他们的存在和仪态,衬托着傅渊更加威严和肃穆。

    当然事实上也是,这些大将青黄红三色云气凝聚,都寄托在傅渊这个主公身上。

    彼此命运连接纠葛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开始阅兵!”

    看了一眼太阳的位置,傅渊感觉时间差不多了,便朝着旁边的花云喊了一句。

    花云作为傅渊亲将,也是一身青色甲胄披在身上,显得威风禀禀。

    只见他手中令旗一挥,一支足有三千之数的骑兵缓缓的动了起来,身上穿着更为轻便修身的黑色皮甲,手中拿着比步兵长枪短了很多的骑兵长枪,腰间则是扣了一把寒光闪烁的马刀,一个个骑在马上挺胸抬头,脸上带着坚毅与铁血。

    在古代,骑兵是高级兵种,至少需要五个步兵供需才能养活一个骑兵,代价之大,哪怕是傅渊也只能勉强养活三千之数。

    这三千人,就是他的心肝宝贝,不到关键时刻,可舍不得用!

    等骑兵走出一段距离,左边最前方的那一卫步兵将士便披着赤红色的纸甲,双手挺着长枪,迈着矫健的步子,朝着傅渊这边高台踏步而来。

    前面说过,元朝国运乃是水德,注定后朝火德继之。

    故傅渊麾下将士,除了骑兵外都是赤红色的军甲,整个校场就是一片火红的海洋。

    在傅渊军中,因为铁甲工序制作困难繁琐,凡队正以上军官,才赐予精良铁甲一副,以显示地位。

    在无数刀光剑影中的战场中,一副精良铁甲到底有多重要,就不必他多说了吧?

    那绝对能够救你很多次性命!

    队正以下,则都是穿的经过千锤百炼后制成的纸甲。

    纸甲是以纸和布为材料,加工锤软,叠厚三寸,方寸四钉,分为上甲和下甲,以上半身和下半身(过膝)为主要防护部位,外观上与普通的铁甲难以分辨。

    经过傅渊多次实验,纸甲的防御力比铁甲稍弱,但比皮甲略强。

    普通弓箭二十步距离一旦射中要害就是致命伤,三十步距离只能做到勉强射透纸甲,四十步距离就基本射不透了。

    铁甲则是几乎不怕普通弓箭。

    两军交锋,二十米不到的距离,一个冲锋两秒中就到了。

    也就是说,弓箭对身着纸甲的士兵造成的伤害其实很低。

    换作一般长刀劈砍,除了第一下蓄力劈砍才能砍破纸甲外,后续连续劈砍力道大降,根本就无法砍破纸甲。

    铁甲则是不怕一般长刀劈砍,砍在上面要么自动弹开,要么就顺着滑到一边,很难造成伤害。

    当然,砍手脚关节,脖颈这些位置,就难说了。

    可战场上谁会给你机会砍这些位置,大家都在紧绷的神经下,混战、乱战。

    如果换做是长枪全力一刺,那纸甲和铁甲根本没什么区别,都是一捅一个窟窿。

    而且纸甲和铁甲相比,除了防御力稍弱外的缺点外,也有很多优点。

    比如材料好寻,制作相对简单便捷,可以快速大批量制造。

    而且纸甲在重量上远轻于铁甲,更是适合军队远距离奔袭,减轻士兵负担。

    当然,纸甲也不是仅仅只有防御不如铁甲这一点缺点。

    纸甲一旦沾水就不行了,除了前面大约半个时辰防御力不降反增外,越到后面纸甲就烂的越快。

    不过优缺点一条条总结下来,优点远远胜于缺点,性价比极高。

    而且每次战斗结束后,凡有纸甲破损,还可以重复收集制新使用,而不似铁甲损坏后那般繁琐麻烦。

    故此,傅渊安排全军都替换了他在傅家堡暗中积攒了好几年的纸甲。

    如此看着这些刚刚训练出来的新兵一个个军容整齐,军威滔天,禀然肃杀!

    伴随着一卫卫的军队从校场依次绕了一圈,脚步整齐划一,除骑兵方阵外,步兵方阵每阵五百人,总计有六十个方阵。

    话说,兵满一万,就无边无际,这六十个方阵,整齐而立,就感觉跟排山倒海一样。

    每个方阵到达了高台中央,就会整齐的低喝一声,然后将自己手中长枪指天一冲,向傅渊这位主公炫耀自己的武功,那长枪枪头闪烁着明晃晃的寒光,杀气尽露。

    傅渊身后诸将,看到这番景象都不由悄悄咽了咽口水,不敢大喘粗气。

    这还是他们当初轻松打败的那群手下败将吗?

    有了这些精锐兵马,主公何愁在这乱世中不能打下一片基业。

    这一刻,傅渊麾下将领,无一不再次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与信心。

    跟着主公,能够干出一番惊天伟业,获不世功勋!

    新兵营由傅渊安排老兵作为教习,其余将领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这是他定下的规矩。

    他的兵,只能是他来练。

    要知道袁世凯小站练兵,练出了他的北洋政府;校长长洲岛练兵,也练出了他的黄埔海陆空总司令。

    傅渊不希望自己手下出现这种情况。

    新兵统一训练,老兵战损后统一补充!

    而傅渊看着这三万刚刚被训练出来的新兵,他也是不由在心中暗暗点头。

    有了这三万人,他也终于在这元末乱世中有了一定自保的实力。

    等所有新兵围着校场绕了一圈,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站定,傅渊不由起身走到高台最前面,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他,让他们知道自己到底是在为谁卖命,吃的是谁的军粮!

    傅渊将手中佩剑抽出,斜着朝天一指,口中大喝一声,“万胜!”

    声音在这无边无沿的三万人中显得很小,但气势很足,清晰的传到了每一名将士的耳朵。

    也是傅渊的这一声“万胜”,彻底点燃了校场上的肃杀之意。

    三万新兵先是手中长枪重重杵地,随后便是雷霆滚滚,排山倒海一般的声音。

    “万胜!”

    “我主万胜!”

    然后又是长枪杵地,雷霆滚滚的呼喊声再来一次。

    “万胜!”

    “我主万胜!”

    ……

    这声音山呼海啸一般,震慑天地,几乎刺破云宵,足足喊了三次才算结束。

    傅渊身后的将领一个个都脸色发白,一口气憋在心口久久不能吐出。

    而傅渊受这三万新兵朝拜,当“万胜”直冲云霄时,突然之间,他只觉得眼前一红,只见这三万新兵凝聚的白气军气,明显的渗出了赤色,这赤气一产生,就不断繁衍扩大,只是几分钟,整个云气就凝聚出淡淡的赤色。

    火德!

    他终于凝练出了火德!

    有了这火德相助,相生相克,天命垂青之下,同等兵力面对是水德的元朝军队,他将无往不利!

    傅渊收剑归鞘,笑着对左右将领问道:“我练此兵,众将以为如何?”

    胡大海最是机敏,抢先出列,叩首回道:“主公,就凭这列阵的三万兵,只怕这长江以北的元军将无人是其对手。若是再有此兵二十万人,试问这天下又有何人还是主公您的对手?”

    这时常遇春也站了出来,对着傅渊伏首连连叩头,诚恳道:“主公练此强军,必能席卷天下,富贵不可言。”

    “对啊,主公有此雄兵,必可披荆斩棘,他日贵不可言。”下面众将也是连声附和,显是有着同感。

    “哈哈哈~”

    听了众将吹捧的话,傅渊忍不住仰天大笑起来。

    等傅渊笑罢,这才上前一步将常遇春和胡大海扶了起来,“两位将军快快请起!”

    随后傅渊又朝着诸将说道:“众将说的太过了。”

    指着下面的六十个方阵,傅渊收起脸上的笑容,“现在这等兵将,看似强壮,军中武艺也很是熟练,但是还没有彻底见血,没有经历过战场,还没有成为精兵。”

    “主公,这又何难,底子已经有了,打上两仗就历练出来了。”常遇春又说道。

    “好~”

    傅渊重新回到主位坐下,冲着面前的诸位将领说道:“诸将上前听封!”

    见主公似乎要给所有将领升官,众将一个个喜不自胜,赶紧跪倒在地,“听主公令!”

    傅渊声音有些苍凉,“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凡国遇大事,男必在祀与戎泯躯祭国。即燹骨成丘,溢血江河,亦不可辱国之土,丧国之疆,士披肝沥胆,将寄身刀锋,帅槊血满袖,王利刃辉光。吾不分老幼尊卑,不分先后贵贱!必同心竭力,倾黄河之水,决东海之波,征胡虏之地,剿倭奴之穴,讨欺吾之寇,伐蛮夷之戮!遂沧海横流,儿立身无愧!任尸覆边野,唯精魂可依!”

    一口气说完,傅渊不等众将反应,继续说道:“我之志向乃是重整寰宇,鼎定乾坤,还望众将助我一臂之力,既成全了我,也成全了诸位,公侯留名,封妻荫子。”

    说这里,傅渊起身想着众将诚恳一拜。

    众将见此,一个个连连叩首,“主公真是折煞我等武夫,我等必将肝脑涂地,百折不挠,助主公成就大业!”

    傅渊一拜之后便起身来到早已准备好的一个托盘面前,将上面的一层红布扯掉,露出里面的东西。

    一个硕大的金印,上面有一头猛虎正在仰天长啸。

    傅渊将金色印玺取出来,拿在手中,“今日,我自领天策大将军,正一品,统领全军!”

    天策上将,这是李世民的名号,用在这里过渡倒也合适。

    他不敢称王,现在时机不对,称王压力太大,还是要再等一等的好。

    不过等他攻下南京,便可自称吴侯,以正名分。

    只是称侯而已,比那些称王称帝的目标就要小了许多。

    众将再次叩首,高呼道:“我等拜见天策大将军!”

    “众将免礼!”傅渊一挥手,让他们都起来。

    “众将也都知晓,我之兵制改良自于汉唐,五人一伍,十人一火。”

    傅渊继续轻声说着,“五火五十人,设一队正,队正设从九品,有亲兵一人。”

    “两队是一营,营正称果毅校尉,正九品,有亲兵两人,以后每营就是一百零五人的编制。”

    “五营设一卫,卫之长,称昭武都尉,正七品,以后会配置文吏、辎重、亲兵一火,总计六百人。”

    “五卫是一都,都指挥使配制亲兵一队,正五品,称游击将军,配置随军文官、辎重官、军法官,一都总计三千三百人。”

    “三都一府,府将称宁远将军,正三品,可称军门,辖兵总计一万,有亲兵一营。”

    “这些军制,既是为了你们的富贵,更是为了我的霸业,也是严森军级,区分上下尊卑之意。”

    顿了一下,傅渊语气中带着凛然的杀意,“最后,我还有一句话需要再次强调,还望众将牢记。以后众将出行,只可带着亲兵,敢私调兵马者,我认得你们,可我手中的这把剑却认不得你们!”

    说完,傅渊沉着脸看向众人,手中的宝剑自动出鞘,发出一声龙吟“嗡~”,随后直接钉在众将身前。

    众将被剑光寒气一扫,心中禀然,再次叩首,“我等定然牢记主公旨意!”

    见众将被威慑住,傅渊大声喝道:“花云何在?”

    “末将在!”花云上前一步叩首。

    “我之亲兵营以后更名为龙骧军,你为第一任正五品龙骧大将,下去挑选三卫步兵,一卫骑兵!”

    “喏~,末将领命!”花云叩首。

    随后傅渊将目光放在徐达身上,“徐达何在!”

    徐达快速出列,心脏蹦蹦乱跳,“末将在!”

    傅渊说道:“我任命你为正四品建威将军,下去挑六个卫。”

    徐达虎目含泪,重重叩首,“谢主公。”

    “汤和,常遇春!”

    “末将在!”二将出列叩首。

    “我任命你二人正五品游击将军,一人下去挑五个卫!”

    “谢主公!”二将叩首退下。

    “胡大海、郭兴、吴良、冯国勇、冯国胜!”

    “末将在!”五人出列叩首。

    “我任命你五人正五品游击将军,先挑四个卫!”

    “谢主公!”五将叩首退下。

    “陈德、顾时、费聚、耿君用、唐胜宗、郑遇春、张龙。”傅渊一连又叫了七个名字。

    “末将在!”七人出列叩首。

    “我任命你们为六品都指挥使同知(副将),各建三卫。”

    “谢主公!”七将叩首退下。

    人分亲疏远近,有功劳大小。

    徐达和汤和是他的发小,也是追随他资历最深的两人,自然是官最大。

    常遇春这一路斩将夺旗,各种脏活累活都是他在干,因此傅渊也给他封了他一个满员的五品游击将军。

    胡大海、郭兴、吴良、冯国勇、冯国胜五人,也都各自有着功劳,因此傅渊一人给了四卫。

    剩下的陈德、顾时、费聚、耿君用、唐胜宗、郑遇春、张龙七人,都是他亲自前去招揽,然后跟在他的身边做了几年亲卫,属于心腹中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

    放出去历练了一段时间,此时也给他们封一个六品副将,算是第三梯队,也不枉他们拿着脑袋追随自己一场。

    其余的人就是封的卫将,营正,队正,火长之类的基础军官,反正只要是跟着傅渊的老人,全都有官做,最差的也都官升一级。

    一时间傅渊麾下,人人欢喜。

    至于那剩下的那二千五百人骑兵,傅渊暂时还没想好交给谁统领,那就暂且由他自己兼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