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武宋 > 第四十一章 我在大宋挺好的

第四十一章 我在大宋挺好的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智商自然不是盖的,很快懂得嬴启话中的意思,瞬间脸色大变,只觉得不可思议,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让人不敢相信。

    “所以你”李清照话未说完,“嘘!”嬴启食指放在嘴边不让继续说下去,”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保密哦!“

    李清照点点头答应下来。

    “清照姐姐,你和赵明诚并不合适,和离吧。”嬴启说出一直想对李清照说的话,早在穿越前便想说,但奈何两人相差了一千多年,如今可算实现了。

    并不是说赵明诚配不上李清照,相反赵明诚的老爹赵挺之做官比李格非大多了,做官做到当朝宰相,能给蔡京掰扯手腕。

    赵明诚本人学识也是相当深厚,著有《金石录》一书。

    不过也不要觉得李清照有多攀附赵明诚的家世,李格非的官做的不大,然士林名气丝毫不逊色赵挺之,作为后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文学成就不低,是元祐中坚。

    再者李清照本人极为聪慧优秀,汴京城内想要娶之的人很多。

    十六岁便写出后世广为流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相信很多人听过,此词轰动整个汴京,《尧山堂外纪》是这样描述的,”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家世上两人可以说是般配的,然为什么不合适,首先两人无子,在古代无子是个大事,不管是皇室宗亲,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都很看重传宗接代。

    可能有人要说,李清照作为很有个性的女性不在意此事,可赵明诚却不是,尤其是两人在隐居青州过了十数年琴瑟和鸣的生活,宣和年间赵明诚出仕做官后,两人分居两地,感情便出了问题,从李清照的闺怨诗词中能体现一二。

    史书资料上并未记载赵明诚纳妾,不过可以推测确定的是,赵明诚很大可能是纳了妾。毕竟史书文献资料就那么大,不会事无巨细都记载。

    纳妾,放在古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尤其赵明诚这种官宦人家,不仅有妾室还有歌姬。

    两人不合适原因有三,其一无子外,其二便是赵明诚的懦弱,贪生怕死跟李清照的爱国气节形成鲜明对比,简直是丢了广大男性的脸面。其三便是过早病亡,客观上造成李清照后半生孤苦伶仃,遇到张汝舟这种渣男,还家暴,最后更是在凄惨孤寂中悄然辞世。

    李清照是中华文明史上杰出的女性之一,其成就不亚于之前的吕后,武则天等,之后的秦良玉,柳如是等,以文学才气流芳百世,她不该有这般惨淡人生结局。

    跟赵明诚分开或许会是另一种人生结局。

    沉默!

    良久才缓缓道,”我和赵郎情投意合,夫妻情深。他待我不薄,我不会和离的。”

    “唉!”嬴启重重叹口气,其实料想过李清照会如此,不过当真的听到后还是说不出难受憋屈压抑。

    “那个很感谢你对我的喜欢,可我已经嫁人,大你六岁,你会有更好良伴。”(公元1084年出生的李清照此时已经二十一岁,故事情节需要,设定为十八岁,永远的十八岁嘛,哈哈!)

    ”我累了,睡会儿!“早已身心疲惫的嬴启,此时此刻只想睡觉。

    李清照望着那背影,心中掠过丝丝不忍,情绪低落下来,对于嬴启她也不知什么感觉,总之并不讨厌。可自己已经嫁人了,倘若早些认识,应该也不会拒绝他吧!

    雪连着下了两天,两人便一直待在山洞,嬴启并未因李清照的拒绝而恼羞成怒,对其依然很关照,给泡泡面,烤肉,甚至专门外出寻找山林果实吃,调理下肠胃,老吃肉总会吃腻。

    也会时不时讲些笑话,唱歌,还将后世的五子棋搞出,两人在地上下着玩,打发无聊时光。

    小老虎,小熊也更加黏着两人,甚为亲昵,晚上总悄悄过来躺在身旁,反而不去它们的妈妈身旁。

    这期间,李清照并未再问嬴启未来的事,包括自己的未来,好似在害怕担忧着什么。

    第三天雪终于停了!

    大风坡树林内,名叫铁声的皇城司禁军不小心摔倒在地,恰好发现嬴启留下的话。

    ”衙内,快过来看,这是指挥使留下的。“

    曹永年心下一喜,急忙和张羽腾一起赶过来,待看完之后不由哭笑不得,“小师弟还真操心镖局的事情。”

    说完看向张羽腾,“老张看来咱们找对地方了,多亏了你啊。”

    ”衙内客气,这终于有了嬴小兄弟的消息。“张羽腾笑着大声道。

    张羽腾出城搜寻附近,无意听到当地农夫们,谈起某晚这里曾经有过很亮眼的光,很响亮声音,仔细盘问方才知道这不就是嬴启失踪那晚。

    看向第一个发现的皇城司禁军,”铁牛,(绰号)发现有功,等找到指挥使我给你请功,你现在去通知老杨(杨晋达)沿着这片树林扩大扩深范围搜寻。“

    ”得令,谢衙内。“铁声美滋滋的离去。

    夜幕降临,李清照穿着后世的羽绒服坐在火堆前,嘴里嚼着口香糖,怀中抱着小老虎,脚边躺着睡觉的小熊,看上去极为惬意。

    对面正在烤鹿肉的嬴启频频看向李清照,连鹿肉一面烤焦了都不自知。

    ”焦了,焦了。你干嘛老看我这边。”

    “没事,焦的给虎兄,大熊吃。”嬴启说着将鹿肉扔给两个大家伙,又重新拿起两块儿鹿肉烤起来。

    ”你穿上羽绒服真好看,感觉回到了我的时代,我们只是来山间野炊。“

    ”你的时代?你的时代的人都穿这种怪异保暖的衣服。“

    “是啊,我的时代,很好,很繁荣,在那里人人有衣穿,有饭吃,吃的饱,也穿的暖。”

    “真美好啊。”李清照不由得羡慕起来。

    纵观历朝历代,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时间根本不可能,也是难以做到的事情,李清照是很清楚这件事的。

    李清照十七岁时(元符三年1100年)一说是崇年元年(1102年),蔡京任事时,便所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是酬和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读中兴颂碑》诗所作。

    此诗深刻剖析了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和军队无能的原因,“夏商有鉴当深戒,简册汗青今具在。”借古喻今,表现出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

    这首组诗政治批判锋芒十分尖锐,诗中将腐化昏聩的唐明皇和诸般谄媚误国的佞臣一同作了鞭挞,总结历史的教训。

    影射了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争纷不休的党争,上至官家下至臣僚,尔虞我诈,奢侈享乐,用借古讽今的方式对当权者予以劝诚。

    这便是李清照!富有才华,有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的奇女子!

    “你是不是想回去了。”

    “不,一点儿也不想!”

    “为什么?“

    ”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悲哀!我在大宋挺好的,大宋的悲哀我来改变!“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