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皇帝好多啊 > 第三百四十七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三百四十七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

    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

    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

    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

    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

    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

    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九百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五百八十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黄河是我

    中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

    因受季风影响,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

    夏秋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匮乏,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

    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黄河流域年径流还存在连续枯水段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长时段连续枯水,给水资源利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黄河上游洪水多发生在九月,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兰州洪水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在大强度暴雨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土壤侵蚀,致使中游地区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

    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中的89%来自中游地区,其中90%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次高含沙量洪水。

    现在是二月,但是姬长安知道,自己得预防几个月之后可能会到来的黄河洪水了。

    黄河早先并不叫“黄”河,而是叫“河”。

    “河”被称为“黄河”,就是由于河水的颜色变了,所以黄河就姓了“黄”。

    “黄河”的名称始于东汉,但是不是说河水在此以前就不黄。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已有文字记说河水不清了.。

    不过汉代时河水的黄色变得更引人注目了,以致人们用“黄河”来称呼它,这个时候黄河的含沙量有了显著增加。

    如在汉朝中期有位大司马史叫张戎(字仲功)的说:“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这是在汉早期还没有人说过的现象。

    在前汉中期以浊流闻名的是泾水,在汉武帝时“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在那时引泾水来灌溉农田,还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泾水和渭水流域,是黄土高原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

    而随着这种开发,原始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致使河水愈来愈浑浊,大概发展到东汉时期变得显眼,从而有了“黄河”之名。

    从历史记录来看,自从黄河混浊以后并非总是混浊,它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所谓的“河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