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皇帝好多啊 > 第三百六十章 教育兴国

第三百六十章 教育兴国

    次日,太阳还未出来,一场将会影响整个帝国未来的内阁会议,在清凉殿中召开了。

    此次会议,只有一个话题,那就是,开办学校,发展教育。

    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办教育而亡国的,国家之根本在于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兴办教育,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德意志的崛起。

    仅工业产值而言,德国在1874年超过法国,1895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对于德国近代的崛起,普遍认为国民教育和科技进步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人力资本的质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德国的历史也曾经充满屈辱,拿破仑入侵德国时,普鲁士被迫割让一半国土,支付1.5亿法郎的战争赔款,连代表着民族精神的和平女神像都被拿破仑拆走运回法国。

    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居然统一了,而且还跻身世界列强。

    到20世纪甚至已经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德国之所以近代崛起,没有衰落,套用毛奇元帅说的那句话:“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德国人当年的教育可真是实打实的,在遭遇拿破仑入侵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说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

    国王拿出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做大学校舍,他还提出: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

    从此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成为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1763年,普鲁士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要求所有未成年人必须接受教育。

    俾斯麦执政期间,教育和服兵役是德国人两项强制性义务,德国十九世纪以后教育成为国家活动之一部分。

    1809年,普鲁士建立从中央到省、郡、县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每个县设立多个学区,每个学区至少设1所小学。

    在基础教育中用一般知识学习代替单科学习,引进裴斯泰洛奇教学法,注重塑造学生个性。

    普鲁士小学入学率在1816年达到60%,1864年达到93%。

    到1890年,德国文盲率约0.51%,远低于同期欧洲各国,当时瑞士文盲率为0.8%,法国为9.5%,荷兰为7.3%,比利时为13.6%,奥地利为30.8%,意大利为41.4%,德国基础教育在欧洲大幅领先。

    为谋求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普鲁士及整个德国在19世纪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多次派人到瑞士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各类师范学校。

    到1840年,仅普鲁士就有38所师范学校,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科研及师资培训体系,为德国教育培养了大批新型教师。

    从18世纪开始,德国先后进行三次大学改革。

    1809年柏林大学创立,在世界上首次把科学研究功能引入大学,创立研究生制度,在大学设立研究实验室,使大学成为社会中心研究机构,开启现代大学模式,成为当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竞相学习的典范。

    从柏林大学创立,德国仅用30余年时间便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直至二战后被美国取代。

    “从1826年吉森大学实验室建立到1914年,学术研究的有组织工作在德国异常发达,远非他国所及”。

    在德国,科学研究有着与宗教同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我们时代的世界征服者”。

    1920年以前,德国拥有200名科学家,279项科技成果,同期英国科学家人数为122人,科技成果174项,法国为88人和107项,德国几乎为英法两国的总和。

    1914年以前,德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有14人,为全部获奖者的13。

    1901至1940年间,德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36人,远超过英法美各国,占绝对优势。

    在工业化期间,德国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例如,适用德国铁矿特点的炼钢法、煤焦油提炼法、新型发电机设计并应用,推动德国钢铁、化工、电气工业飞速发展,遥遥领先欧洲各国,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德国是最早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

    到19世纪,职业教育逐渐成为德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817年,普鲁士在各个城市设立了手工业者学校,逐步形成地方工业学校网。

    1850年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工业专门学校,拥有26所州级新型职业学校,开设模型制作、纯粹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机械等科目。

    联邦宪法规定,凡是工厂所在地有工业进修学校的,工厂主必须提供方便让工人入学。

    到1900年,德国共有工业学校1070所,在校生152900人,农村开办的各类技能培训学校2000余所。

    到1913年,德国每年培养3000名工程师,而英国在相关领域每年仅有350名毕业生,被视为当时英国在电气、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被德国超越的重要原因。

    德国职业教育的系统性、组织性、规范性和普及性在19世纪的欧洲无可比拟,并在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普鲁士进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其最初目的是培养恭顺的、敬畏上帝的人,储备合格兵源,并非为了发展经济。

    但由于教育和兵役制度紧密结合,国民长期接受教育和军事的双重训练,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传统:一是严守纪律,忠于职守,严谨认真;二是教育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善于思考和辩论;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这些特点在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造就了一批能快速掌握工业化技能、组织性强、效率高的产业工人,和一支素质很高、梯队稳定、敬业精神极强的科研队伍。

    而这些,都是姬长安渴求的。

    (许多内容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兴衰的人力资本研究”课题组,标题为“德国崛起人力资本质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