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八零福宝小甜妻 > 第362章 科技兴国(7)

第362章 科技兴国(7)

    苏欣眉头紧锁,孩子们刚小学毕业,不过十二三岁的年纪。不继续上学,在今后的社会很大的几率会吃亏。

    就读大丰村希望小学,除开本地村民还有十里八乡的孩子,就是镇上也有一些,有些甚至从县城或者交界偏远的邻县赶来大丰村上学。

    苏欣要走访的学生有好几个,要去的地方也有好几个。

    她不由前去调查一番,才发现不少人家带着孩子起早贪黑开始做起了小生意!

    女孩子更是开始梳妆打扮,被人带着四处相看。

    随着八十年代,个体户做小生意,赚的盆满碟满。

    大家也想分一杯羹,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华国出现一股创业潮,人人都想做生意。

    不仅是创业潮,还有打工潮。

    有不少人听说下海去南边做生意、打工,工资一个月就有两三百,吸引不少人前往。

    只不过九十年代以后,市场会渐渐饱和,竞争也会越来越大,做生意需越来越难,不仅需勤奋细心,还要过人的魄力与创新。

    ……

    苏欣想着,已经来到邻村一户人家门前。

    这家人经常到大丰村批发商品,如今更是在自家村子里开了一个小卖部,带着孩子一起做生意。

    十二岁的年龄,才刚来长个头。

    小小的身影站在父母旁边,学着在社会上爬摸打滚。

    苏欣皱眉,礼貌打招呼问候了几句。

    对方家长也是很欢迎她的到来,只不过当她话里话外劝孩子上学的时候,男人已是显得不耐烦。

    “我说苏校长,您就回去吧,我心里有数。”

    见苏欣还要说,男人立马摆手制止“苏老师,我就跟您实话实说。我儿子会算数、识字就够了,做生意我会教他。至于读书,你能保证他读书就能前程似锦?”

    “这个我不能保证。”

    男人听后轻声一笑“所以说趁现在多挣点钱,以后当个大老板,还能养老。”

    苏欣也不恼怒,最后一次劝说“可将来的社会,不仅仅是算术识字,还需要更多的知识。”

    要知道,再过十几年二十几年,这就是新型文盲。

    谁料男人听后,反倒开怀一笑。

    “这还不简单,到时候挣了钱当了老板,再请读书人给我们打工,所以说有钱才是老爷。”

    男人说时,话锋一转“苏校长,您不就是生意人吗?肯定明白社会经验,早点出来闯荡要把握机会,抢占先机!”

    苏欣微愣,微微叹息又是万般无奈。

    这种思想上的代沟,过于无力,苏欣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劝说。

    再则,该说该劝的她都已经说了。

    一旁怯怯的少年见苏欣要走,悄悄小跑跟了上去,他握着小拳头眼中尽是迷茫。

    “校长,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但是我爸对我好,他不会害我,我想读书也想跟着去挣钱……校长,我该怎么办?”

    苏欣先是一怔,随后一脸和蔼半蹲在他的跟前。

    苏欣微笑道“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好好学习。”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学习永不止步。无论何时何地除了社会经验,还要多看书,你若能将书里的知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就算是优秀。”

    “校长,真的吗?”

    苏欣点头,看着被男人警惕强行拉回去的少年,心尖忽然有些累。

    所以说教育真的很重要,现在的少年将来也会成家,成为一名父亲,他又会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少年强,则国强。

    接下来苏欣又走了几家,除了几家劝回学校,基本没有任何效果。

    女孩子的亲人更是死活不同意孩子上学,不愿将钱“浪费”在一个将来要出嫁的女儿身上。

    在他们眼中,女孩子读再多书还是要嫁人生子,还不如找个有钱人嫁了,日子生活逍遥自在,还能贴布娘家。

    可他们哪里知道,想要更广阔的人脉和见识,就需要读更多的书。

    想要认识不同层面的人,就需要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别说现在八九十年代,就是后世几十年,也有不少这般思维的人。

    临近天黑,四处走访的苏欣才开着车回大丰村。

    回到大丰村,已是十二点。

    家中母亲正在饭厅桌椅上撑着脑袋,眯着眼睛似乎睡着了。

    苏欣有些心疼,这么晚不去床上休息,是在等她吗?

    约莫是脚步声吵醒了周兰娟,妇人睁开眸子就瞧见回来的闺女,轻呼一声“阿欣,你怎么这般晚回来?”

    说着,又走进厨房拿出饭菜。

    “吃了没?妈还给你热着饭菜。”

    苏欣鼻尖一酸,心中一暖“妈你真好,我正饿着。”

    瞧见女儿一脸幸福需要自己的模样,周兰娟很是满足,一边端菜,又是一边唠叨“阿南他什么时候才回来?这才结婚多久,就要出差,就不能不去?”

    “他的责任重大,哪能不去。”

    “妈这不是心疼你,胳膊肘咋就往外拐。”

    周兰娟是真心疼自家闺女,大丰村永远都是大闺女的家,房子是大闺女盖的,钱是大闺女的,可嫁出去女儿独自住在娘家,别人不说,但心里肯定会多想。

    “没事,我忙完这阵子就去找他。”

    周兰娟摇了摇头,也不愿惹姑娘不高兴,又是问起今天走访的事“孩子们都怎么样?怎么都不去上学?”

    儿子现在马上就要上高中,女儿也快上大学。

    当父母的可不就希望孩子有出息,她和孩子爹懂的不多,但老祖宗都说上学有文化才能有出息。

    女儿没有回答,只是长长的叹气。

    周兰娟抿唇,也不知该怎么安慰,就在这时女儿反倒暖心一笑,上前将她轻轻抱住。

    “妈,谢谢你和爸爸,当年再苦再累都要供我们上学。”

    苏欣脑海里尽是1983年,她爸卖血供他们上学那日她爸蜡黄的脸,嘴皮翻卷嘴唇没有太多血色,但在夕阳下,憨厚朴实笑脸充满希望。

    感谢,她生在苏家。

    走访一个星期后,已是十月初。

    天气慢慢转凉,大丰村自从开通直达县城的班车后,人越来越多,渐渐已有发展成小镇的趋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