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阳城无怨 > 第六十四章 农家见闻

第六十四章 农家见闻

    罢课风波平息后,又接着做扶贫挂钩学生的事。

    经过排查,杨思他们班54人中,初步有5个学生家庭条件差,5人分布在乡下。杨思有之前去常亮家的经验,她看看乡下5个学生家的分布位置,张晓华、张珍、李学义3人在一条路上;陈怡,黄鑫2在一条路上。计划周末跟随学生一齐去家访,一条线上安排一天时间,利用两个周末,就可以走访完成。走访完成,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他们是否需要帮扶,如何帮扶。

    周六,杨思开车带着余燕燕,余燕燕先查了下线路,张晓华、张珍两家都在阿莫卡村,距阳城二中90公里;李学义家在箐口村,距阳城二中70公里。

    余燕燕说:“思思,我们先去阿莫卡村,转来去箐口村。”

    杨思说:“要得,我们去学校喊张晓华、张珍、李学义三个同学。”

    接到学生,由他们带路,向目的地出发。

    在车上,他们边走边交流,知道了张晓华家里有4人:父母、一个读初中的妹妹和他;张珍家有4人:奶奶,妈妈、哥哥和她;李学义家有5人:爷爷、父母、哥哥和他。

    走了70公里,李学义说:“杨老师,我家到了,就在路上边的村里。”

    杨思抬头,路上边有一个大牌坊,横批写着“箐口村”三个大字,左右写有对联:“扶贫绘画乡村景;修路直通百姓家。”牌坊顶上还有牛头火把图案,一看,就是一个民族村。

    杨思问:“李学义,你们村都是少数民族吗?”

    李学义答:“我们村大部分是彝族,小部分是汉族。”接着,李学义说:“老师,你们先到我家,吃过午饭再去阿莫卡村吧!”

    杨思说:“你家近些,你先回去,我们去远处的阿莫卡村,折回再来你家。”

    李学义说:“老师,那我下车了,等你转来到这里,我来接你们。”

    杨思说:“好呢好呢,你先回去。”

    李学义与几个同学挥挥手,道别。

    “老师再见!”

    “再见!”

    杨思他们继续赶路。往前,进入重重叠叠的山间,道路虽然是硬化路面,但明显变窄。车子一直往山顶爬行,爬过一个山顶,又是下坡,再走,又是山岗,大概又绕了一个小时,张珍指着对面山凹里的村子,说:“老师,那就是我们村了。”

    杨思瞟一眼,握紧方向盘,集中注意力开车。

    余燕燕看了,说:“你们村风景不错哦!”

    张晓华说:“村中自然条件还不错,就是离城远,经济条件差。”

    看着村庄在前面,又绕了十多分钟,才到村口。

    村口也是一个大牌坊,横批是“阿莫卡村”,两边有对联:“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遂民意晓民情暖民心。”

    余燕燕笑道:“这对联很有意思,紧跟时代,既写出来国家扶贫攻坚变化,又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

    张珍一听,开心道:“老师,你们不知道,我们村子在脱贫前,只有一条土路,遇到雨季,车子是进不来的,我们进出都很费力,现在好了,国家帮我们把路通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场院上。”

    张晓华很得意地说:“过去村里的房子,大多是低矮的土木结构瓦房,一些人家的因为年代久远,都变成危房了,国家扶贫,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子。”

    杨思和余燕燕听着学生介绍村里的变化,感觉到了村里人的思想观念在变,新一代人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

    余燕燕说:“你们平时去读书,村里有车子坐吗?”

    张晓华说:“有呢,我们村有一个跑微型面包车到阳城的,找他坐就行。”

    张珍说:“他家面包车一天来回一趟,早出晚归,我们回家上学,还是方便的。”

    余燕燕说:“这就好,这就好。”

    张珍又说:“一个村子的,平时带个东西什么的,说一声即可,也很方便。”

    说着,他们已进入村中。

    张晓华说:“我家和张珍家是亲戚,两家就在路上路下。”

    张珍说:“张晓华是堂叔家儿子。”

    杨思说:“这么说,你们是兄妹了?”

    张晓华说:“是的是的。”

    张珍说:“我和晓华同岁,他比我大一个月,我们从小一齐长大,不叫哥哥妹妹,习惯叫名字。”

    说着,两兄妹笑了。

    张珍说:“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在一个班。”

    顿一顿又说:“读小学时,我们还会打架,读初中后懂事了,才不会打的。”

    张晓华瞅瞅张珍,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

    余燕燕心想:“看来这个堂妹比哥哥大方,话唠唠呢。”

    正说着,张珍指着路上边一栋两层新楼,说:“老师,这就是我家!”

    张晓华也指指路下边的两层新房子,说:“老师,这是我家。”

    接着,张珍说:“老师,车子开我家场院上,好调头。”

    说着,张珍下车,打开自家铝合金大门,让杨思开车进去。

    张珍招呼老师下车,边喊:“妈妈,老师来我们家了!”

    张珍奶奶母亲应声从屋里出来,满面笑容地说:“老师快进家里坐!”

    张晓华与张珍奶奶、母亲打招呼,随即也帮拿凳子给客人坐,一家子忙着端茶倒水,很高兴。

    杨思注意到,张珍奶奶大概八十多岁,一脸的山川岁月。

    她的母亲有一脸的高原红,是常年劳作,被阳光侵染,山风打磨的颜色。

    张珍母亲说:“这丫头,老师来也不提前说一声,一样准备也没有!”

    杨思说:“不怪孩子,我们是临时决定要来的。”

    张珍奶奶对儿媳说:“你赶快去做饭,老师大老远来,都饿了!”

    张晓华说:“三奶奶、大妈,你们不要忙了,我家已经做准备了,一会一齐去我家吃!”接着又说:“你们聊着,我先回去看看,歇会来叫你们吃饭。”

    张珍奶奶说:“多不好意思,老师来了,还去你家吃!”

    张晓华笑笑,没说什么,他转身,小跑着走了。

    杨思和余燕燕,继续与张珍一家人唠嗑,拉家常,了解情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