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强汉崛起 > 第九章 要命的大汉朝饮食

第九章 要命的大汉朝饮食

    丙显这么肯定的原因还有一个,只不过原因除了他自己之外,在别人听起来似乎有点天方夜谭而已!

    也不可能说出来,即使说出来几个人也不会相信,如果把原因说出来听的人估计还有可能以为丙显的癔症又犯了!

    那就是丙显心中认为自己好歹是个来自未来的历史修复者,虽然比不上后来类似刘秀那种位面之子吧,怎么着得有几个帮手!

    一个好汉还得三个帮呢!如果连个帮手都没有,指望丙显自己一个人完成修复历史的重任,估计希望不大!

    还谈个屁的修复历史节点啊!

    再者说了,丙显身为一个自带光环的“主角”怎么着也不会惨到,刚来到这个时空,刚成为一个官二代就被着逐出了宗族,然后就连自己的便宜老爹也因为得罪皇帝被宰了吧!

    要知道自己的这个便宜老爹可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个名臣!

    所以他心中盘算自己便宜老爹被宰的几率不是很大!

    相反很有可能因祸得福!

    “虽然我不确定,但是应该也是八九不离十吧,算了,不纠结这件事了,静观其变吧!

    眼光还得往前看,日子还得继续过不是?

    福伯有吃的吗,都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开饭啊,都有点饿了!”

    丙显不仅是有着咸鱼性格的人,更是一个跳跃性思维很强的人,从刚才纠结的情绪中一下子跳到了吃上!

    “有,有,老婆子快去做粟米饭,然后煮个菜,今天刚去城里买来的粟米,还是今年刚刚从地里收获的哩!对了,老婆子,那个煮菜的时候记得多放油和盐!

    让大家好好的吃一顿,晚上好好休息,明天我还有小显和大牛一起去县城找房子,争取三天内搬过去!”

    “好好好,知道了!多放油,多放盐!”听到丙显不让自己一家离开了,福婶也高兴得往厨房方向去了!

    不到半个时辰的样子,饭菜就端了上来!

    丙显无语的看着桌子上的饭菜没有动筷子的意思!

    饭桌上每个人面前摆了一碗粟米饭还有一大盆青菜,所谓的粟米饭就是小米饭,至于青菜在丙显看来就是纯属用清水煮的一样!

    小米这种粮食作物是个好东西,它有很多名称,即叫做小米,也称之为粟米,在中国北方又叫做谷子,脱了壳之后之后的谷子就叫做小米!

    小米这种粮食作物,如果用来熬粥的话,营养价值很高,喝起来也是爽滑顺口,满口留香。

    可是如果来上一碗干歪歪的小米饭,估计绝大部分人就受不了了!吃上几口还行,可是吃多了就有点发腻了!

    纯小米饭这种东西,你如果处理得当,厨艺高超还行,不过目前丙显眼前的这碗小米饭在丙显看来压根和厨艺高超这四个字沾不上什么边!

    至于菜盆里的青菜,在丙显看来更是像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一样!

    菜盆里的青菜本身已经被水煮的压根就没有一点青色的样子了,简直就像是被做了整容手术一样!彻底变换成了另外一种容貌!

    一句话,惨不忍睹!

    “不是说多放油,多放盐吗?油呢,盐呢?”

    丙显在心中狂呼!

    不过他没有责怪福婶,因为他知道,对于福婶来说福婶真的尽力了,甚至整个这个时代所有厨师的厨艺都不咋地!

    这个时代的烹饪手法不是煮,就是用油烹!要么就是在锅里干烧,去水分。或者蒸着吃!

    可能在那些大世家,大皇族有一些高级厨子

    不过说是高级厨子,但是还是没脱离煮和炸的范畴,说到底就是食材高级点,舍得用油炸和用盐而已!

    但是在民间就不行了,在日常生活中也就稍微富足点的百姓家庭能在做菜时放一点点油和盐!

    再普通点的家庭能有口粟谷饭吃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奢望吃饭的时候能就菜吃!

    到了武帝末年就更惨了,别说什么口腹之欲了,能吃口饱饭就不错了。

    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和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人。

    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有口吃的就挺好!

    毕竟在经过了汉武帝连年征战匈奴之后,大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多年积累的财富,无论是国库还是民间的财富都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而且国家并没有及时的转变当时的施政的方针,对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策略!

    所以在丙显看来,武帝晚年的大汉朝说是百废待兴,也不遑多让!

    丙显前世作为一个历史老师他知道,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真正的发展时期是唐宋时期,而汉朝时期则是为中国美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

    因为这一时期的古代中国美食因为两样事物的出现,才开始真正的开始发展!

    这两样东西其中一样就是“铁锅”!

    作为炊具,锅的历史跟汉字差不多同样久远。

    最早的锅其实就是汉以前的历史朝代中出现的三条腿的“青铜鼎”,在汉唐时期没了腿的“鼎”又改叫“镬”,晚近又改称为“锅”。

    可是,先秦的中国人却无福享用铁锅。

    说起来,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中东的“肥沃新月地带”就掌握了制铁技术,大约在一个世纪之后,亚美尼亚人首先学会了将熟铁放入炭火中加热,然后淬火,再加热、锤打,经过轮番加工处理,使铁质变得十分坚硬。在进行上述加工处理的过程中,由于偶然在铁的表面溶进了碳微粒,因而制成了最初的钢。到了公元前1200年前,这种新的冶金技术已在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得到了广泛普及。

    而铁器在中国却实在是姗姗来迟,直到战国时期中原才有了铁器的踪迹,比中东居然晚了800多年。

    这就迫使先秦中国人只能一直沿用古老的陶锅。

    当然有钱人和贵族们用的则是青铜器来烹饪美食,但是青铜器造价昂贵,根本不是当时的普通民众能够承担的起的!

    所以直到汉代,随着冶铁工艺的成熟与普及,才使得铁锅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中华美食这艘大船在铁锅的出现下,才开始慢慢的向着美食的汪洋大海深处开始缓缓出发!

    让中华美食开始真正起步发展的另外一样东西则是“食用油”的种类的多样性的出现与发展。

    先秦时人们所吃的主要是动物脂肪,“凝者曰脂,释者曰膏”。“脂”指有角的家畜(如牛羊)的脂肪,常温下较坚硬;“膏’,是无角家畜(如猪猡)的脂肪,较稀软。人们在烹饪时用脂膏作为如油炸和油煎时的传热介质和调味剂。

    这就碰到了与“铁锅”同样的问题:中国向来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狼多肉少,肉食是稀缺之物,更不用说动物脂肪这种上层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了。

    至于植物油是到了东汉以后才出现在古代中国广大劳动者餐桌上的,不过在丙显看来这都不是事,有一样植物油就摆在丙显面前!那就是豆油!

    古代汉朝传统的“五谷”说的是粟、稻、麦、菽、麻!而传统五谷里面的菽就是现在所说的大豆,只不过在汉朝时的大豆只是被人们用来做粮食食用,并没有被意识到可以作为大众化的食用油食用!

    而且西汉丝绸之路的开拓,为汉朝带来的并不只是威名的远播,疆域的辽阔,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更是古代中国和西域各国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碰撞。正是这种碰撞之下一些新的农作物和水果以及佐料出现在了古代的中国!

    比如春小麦,葡萄,黄瓜,大蒜,石榴还有香菜等等作物和水果蔬菜。越来越多丰富的食物出现在在了人们的餐桌上。为中国美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快吃呀,小显,怎么啦,你以前不是最爱吃你福婶做的饭了吗?”福伯说道

    “是啊,大哥,福婶做的真的很好吃啊,你也快吃啊”小病已一边从碗里向嘴里扒拉这小米饭,一边对丙显说。

    “哈哈。。。。当然好吃啦,小已啊,你可说的是一点不错,你福婶的手艺当年在我们附近几个村子都是颇有名气的,吃过的人都说好啊!当初我成婚的时候,左邻右舍可是都羡慕我娶了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媳妇啊!

    哈哈哈。。。。哎。。。。。。小显啊,快吃啊!”

    福伯听见小病已说自己老婆做饭好吃,心中是颇为得意,忍不住卖弄了起来。

    “哎呀,你这为老不尊的老东西,有东西吃还堵不上你的嘴,胡说些什么啊!”嘴上虽然在斥责福伯,可是福婶脸上却是一脸的甜蜜状!

    丙显此刻真的是一脸的生无可恋状。

    “先是我的胃受到了虐待,现在自己又感觉到自己又受到了虐死单身狗一样的打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