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伪书生 > 第七章老百姓家疼幼子

第七章老百姓家疼幼子

    日暮时分,王家正屋客厅里人员齐整,晚饭也一样样的由王德的两个嫂子,用托盘端着上桌。

    此时的王家正屋客厅,饭桌共三张,正中一张大四方桌上坐着王父王母,以及王德他们仨兄弟。而大四方桌两侧的两张小饭桌上,则是王德的两个嫂子,带着她们的子女。

    王家殷实之家,饭菜很丰富,饭是大白米饭管够,菜有蒜苗炒咸肉,冬笋炒咸肉,清炒青菜,菠菜鱼汤,红烧鲫鱼,以及小葱炒鸡蛋。

    王家晚餐不但菜品种类繁多,有鱼有肉,而且每个菜的油水都很足,即使是菜品里最素的那盘清炒青菜,那一眼望去,都是油汪汪的。

    王家之所以每样菜都会有这么大的油水,首先是因为王家是农家,干的是体力活,干完活后身体需要油水补充能量。

    其次是王家每年都会养三口猪,这三口猪过年杀了,肉除了作为礼品送亲戚,自家过年吃一些外,其他的肉都会被用盐腌上,做成咸肉,然后留做自家平时食用。

    另外王家那二十九亩水亩,下半年是种一季晚稻,而上半年都是拿来种油菜籽的。每年只要不是遇着大的天灾,王家每年的油菜籽,都至少可以收七八千斤。

    王家每年的这七八千斤油菜籽,大部分是要拿去卖了换银子的,但王家每年在卖这些油菜籽前,都会事先留下六百斤油菜籽。这六百斤油菜籽拿去油坊可以换一百五十斤菜籽油,而这一百五十斤菜籽油,就是王家一年要食用的素油和家里一年要点的灯油了。

    王家不算平时买的鲜肉,和农闲时去山里打的野味,家里一年光咸肉就有两三百斤可以吃,还有一百五十斤的菜籽油,那这王家饭桌上的菜,它自然也就是不会缺油水的。

    王家晚餐三张饭桌上的菜品都是一样的,只是依照每张桌子上人数,年龄的不同,菜的分量有多有少,还有就是主桌上有一壶自家酿的米酒,供王家四个成年男人饮用。

    吃着饭,王家四个男人就商量起了,这家里的田地和牲口,具体应该怎么分。

    经过各抒己见,最后王父拍板,家里的二十九亩水田,老大老二两家各得十亩,王德这个小三得九亩。家里的两头耕牛,也归老大老二两家一人一头。至于桑园旱地,鸡鸭和三头猪,三兄弟平分。

    另外就是家里现在的猪圈、牛棚、鸡窝,以后都归王德,而王德的两哥哥王康和王财,则要乘现在临近春节农闲,自己另外再搭猪圈、牛棚,来年两家这猪啊牛的,就不能再养在王德的猪圈牛棚里了。

    说完了家产的具体分配,王父还跟自己仨个儿子交代,自己和老伴,从今往后就跟着小儿子王德过。平时他们二老的衣食,疾病什么的,都不用老大老二两家出钱,只是在二老死后,那丧事费用三兄弟平摊就行。

    王德的两个哥哥王康和王财,他们跟王父王母,要么爹不是亲的,那么娘不是亲的,这两家谁供养二老,大家一起过日子都不会自在。

    而把二老分开养,两家一家养一个,这王家二老明明夫妻,吃饭却要分开一人吃一个儿子家的,这二老又不会愿意。

    所以王家这二老跟小儿子王德过,确是最好的,毕竟对于王德来说,这爹是亲的,娘也是亲的,大家真真正正的一家人。即使将来为什么事吵嘴了,吵过了也就过去了,谁也不会往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上去想,更谈不上什么记仇的。亲生的就是亲生的,这没办法!

    至于什么养二老有负担,那是乱想了,先不说王家二老,现在都还只是五十多岁的年纪,身体骨很硬朗,打理王德分到的那九亩水亩,二亩桑园、二亩旱地,一年种地养蚕,挣它个十几二十两银子,完全没有问题。

    就是王父靠刷脸,一年那就至少是好几十两银子。要知道王父十几岁就出去跑船闯江湖,二十几岁就当上船老大了。半辈子在外面闯荡,认识的有钱人可多。

    而村里每年那菜籽,蚕茧,稻谷的产量,都是以百万斤计的。外地客商想来收这些东西出去挣钱,没有本地有头有脸的人,为他们做中人,他们敢进村?要知道哪个村子,还没有几个泼皮赖子呢!

    所以外地客商去哪个地方,大批量的收购东西,他肯定都会找本地有头有脸的人,出面帮他们收,他们付中人费,以此来避免各种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

    而王父就是这样的中人,他在外面认识的有钱人多,本人信誉很好。他在村里又是公认的有本事人,是村里的村老之一,王姓宗族的领头人。

    所以王父别说在本村,没人敢在他太岁头上动土,就是附近的几个村子,他往那儿一站,人家也都会给他几分薄面。

    因此在这牛头山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子,王父帮着人家外地客商收东西,就从来没出过什么岔子,让人家外地客商为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掏过冤枉钱。所以每年到收油菜籽,收蚕茧,收稻谷的时候,人家外地客商都会托王德的父亲做中人,帮他们收购。而王父那中人费吗,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说实话王父一年,到底靠刷脸能挣多少,这王德不知道。但有一项王德是知道的,那就是王德嫁到广德城里一个粮商家里的同父异母姐姐,也就是王德每次去广德城里科考,借住的那个姐姐家。

    这个姐姐就曾经告诉王德,说父亲帮着她公公在乡下收稻谷,每一百斤稻谷那是要收三文钱中人费的,这还是双方儿女亲家的优惠价。至于帮外人收稻谷,那一百斤稻谷是要收五文钱中人费的。

    一百斤稻谷中人费亲家价就是三文钱,而王父一年至少得帮自己这个亲家收几十万斤稻谷。算算这其中的中人费,一百斤三文,一万斤就是三百文,十万斤就是三千文,也就是三两银子,那几十万斤就至少是十两银子以上喽!再算上王父帮别的客商一年收的稻谷、油菜籽、蚕茧,那一年王父靠刷脸,那还不得挣个几十,甚至是上百两银子啊!

    就王德这个明朝便宜老爹的赚钱能力,养他会亏?不存在的!所以王德这个明朝便宜老爹,说自己要跟王德这个小儿子过,那完全就是普通小老百姓,天生的对幼子的疼爱。而且王德这个幼子,还是王父过了四十岁才有的,算是老来得子吧,自然他更是疼爱有加。

    对于王德父亲的这个决定,说实话王德的两个哥哥王康和王财是吃亏的,但他们也不能说什么。毕竟王父对于王德二哥王财来说,王父只是他的继父,可不是他的亲爹,王父挣钱给谁,压根就轮不到他多嘴。而且王财他也有他拖油瓶的志气。拿王家地是没办法,因为他要养家糊口,而王父的钱,他本能的就不想要,因为他有骨气。

    王财作为继子,对继父挣钱给哪个儿子,他没资格说话。那作为王父的亲儿子,王德大哥的王康,他对王父的这个决定,那就更不能反对了。

    因为王康他首先是王家的长子,是王德的大哥,作为大哥他不能抢弟弟的。其次王父不但已经把自己那一身的船老大本事,都传给了他这个长子。而且王父还把家里最值钱的家产,那艘三百料的大船,以及王父自己跑船几十年积累的各种道上关系,也给了他。

    王康他作为家中长子,已经分得了家里最厚的那份家产,那对于王父以后要挣钱给王德这个小儿子,他还能说什么?

    两个儿子对王父的这个决定,都不能反对,那这事也就顺利通过了。从此以后王父王母,就属于王德这个小儿子一个人的了,他们跟另外两个儿子的关系,也就是死后的那一场丧事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