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伪书生 > 第三十章大明阶级兄弟

第三十章大明阶级兄弟

    后世很多历史小白都不大明白,为什么那些懂中国史的人,都那么的怀念明朝,明朝有啥好啊?

    对,大明朝没有那么好,更谈不上什么完美。但有一点你得承认,在大明朝一个没钱没关系的寒门子弟,只要你智商够,又肯刻苦,那么你每一年都会有一次或几次,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每三年还会有一次鲤鱼跃龙门的机会,而且这些机会,它大体上是公平公正的。

    另外在大明朝,你如果能有幸进入官场后,你也不用委屈求全、言不由衷的去讨好你的上官。不用昧着良心,丧尽天良的去“刮地皮”,以此来孝敬那些大人物。

    大明朝你只要自己品性端正,没什么把柄给人家捉,那你根本就不用去迎合你的上官。在大明朝有的是像袁洪愈,海瑞,于谦,这样没钱没背景,性格还差,经常跟上级对着干,却能步步高升的官员。

    大明朝的这些“讲道理”,后世还可能吗?都说人只有失去了,才会懂的珍惜,懂历史的人怀念大明朝,大体也是出于这个心态吧?

    闲篇少扯,说回正题。在知道了眼前这人就是,后世中国已经绝种了的动物后,王德自然不能错过,怎么着也要交个朋友不是?

    于是对于刚才袁洪愈话中,表现出来的对于用笔蘸水练字的自卑,王德也自揭短道:“抑之兄大才啊,居然能想到用笔蘸水在木板上练字,以节省纸墨花费的办法。”

    “不瞒抑之兄,小弟家也只是一山村普通农家,家中有二十几亩水田,六七亩桑园。平日里要供养吾父母,两个哥哥嫂子,七个侄儿侄女,和吾共十四口人。而且吾三个侄儿和吾一样,都在蒙学,吾大侄儿今年还考过了府试,月前院试落榜。”

    “二十几亩水田,六七亩桑园,要供养全家十四口人,还有四个人的蒙学花费,这家里银钱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吾蒙学时也是没有那么多钱,可以买纸墨的。吾不及抑之兄大才,没想到可以用笔蘸水在木板上练字这种方法。所以吾平时很少练字,现在这字写的吗,那叫一个不堪入目,惭愧惭愧。”

    说完这些话,王德就用手捂脸,做羞愧状。不过王德的这些自我抹黑,很得袁洪愈的好感。

    袁洪愈即使后来当到礼部尚书,吏部尚书,那也是不买车不买房,岀入靠十一路的。这种人的性格特征,说白了就跟大明太祖老朱一样,骨子里就仇富仇官,喜欢站在穷人那边做圣母。这一点哪怕他们后来当皇帝、当大官了,依然还是改不了。

    所以现在袁洪愈一听王德也是农家苦孩子出生,他立马就看王德是倍感亲切,拉着王德的手就是一个劲的慰问,那是真把王德当自己阶级兄弟的。

    顺利跟老袁交上了朋友,接下来的时间,老袁就把他那支毛笔和木板,交给了王德,他在旁边指导王德练字。

    练字练到饭点,王德拉上袁洪愈,想请他吃顿好的,算是拜师宴吧。但袁洪愈怎么也不肯,他表示自己最多只能接受一顿应天小吃。

    老袁就是这么个人,王德也知道,于是王德在跟老袁假意推脱了几次后,也就一副“我说不过你,我说不过你”的表情,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金陵自古富庶地,过了吃饱这阶段,人们自然就会想着法子的吃好。

    于是这金陵小吃,也就是南京小吃,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名点小吃有荤有素,甜咸俱有,形态各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淮河夫子庙这一带了,毕竟红灯区和高校,那消费能力摆在那儿。

    王德和袁洪愈一路说说笑笑的来到一家茶楼,这茶楼临河而建,坐在楼上一边吹着凉爽的秋风,一边欣赏这秦淮美景,倒也惬意。

    两人一坐下,就有跑堂的小伙计过来招呼道:“二位客官,你们想吃点啥?”

    “你们店里都有什么好吃的啊?”王德反问道。

    “呦,客官,听口音外乡人啊!那小的就给客官介绍一下我们店的吃食吧。我们店里好吃的可多了,就像这小笼包,我们这儿的小笼包皮薄如纸,包子里有浇了高汤的肉馅,吃的时候要先小心翼翼地提出来,放在醋碗里,然后对准上面一吸,包子里鲜美的汤计就进肚了。”

    “不过吃这小笼包,不能着急,不然会烫着您的。这喝完了包子里的鲜汤,那你就可以慢慢享用这包子了。所以我们应天人吃这小笼包,有个说法叫,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

    “除了这小笼包,我们这儿还有牛肉锅贴。这牛肉锅贴外脆里嫩,馅足汁多…………。”

    店伙计吧啦吧啦的介绍了一堆,很是热情。最后王德点了两笼小笼包,六个牛肉锅贴和两碗鸡汁煮干丝。

    王德点完,店伙计吆喝了一声“好嘞”,就去帮王德拿小吃了。

    美美的吃完一顿小吃,王德为了能让老袁,更把自己当阶级兄弟。于是吃完饭后,王德就把老袁带去了,自己住的那间布草间。

    打开门进到布草间里,看着这房间里堆的一叠叠的布草,和王德那见缝插针的床和书桌,袁洪愈是激动万分,真真正正的阶级兄弟啊!

    于是袁洪愈看完王德的住所后,他就麻利的从自己袖褡里掏出几角碎银子,说什么都要硬塞给王德。还说王德不要,那就是看不起他。

    有些人天生是圣母,喜欢去帮助别人,这种心理后世网络分析的透透的,王德自然知道。

    于是为了满足老袁那助人为乐,行侠仗义的心灵满足,王德还是老套路,先是坚决拒绝。等被一番说服教育后,就挤几滴眼泪出来,装着一副深表感激的真诚,勉为其难的收下了那几角银子。

    在接下来备考的日子里,王德为了老袁这个阶级兄弟的身份,他在跟老袁在一起的时候,那是从不乱花钱。在外面吃的饭,不是几个馒头一碗稀粥,就是一个素菜一碗大米饭。

    就这样天天装穷与老袁处着,再时不时的露几句,后世那嫉世妒俗的愤青言论,三下五除二的,就把大明末来的礼部尚书、吏部尚书老袁同志,给忽悠成范伟了。

    这老袁同志,封建社会榆木疙瘩,真是经不住后世人的那种忽悠啊!王德身上三十两施知州的赞助,二十两家中父母给的考资,这来的一路上,又都是官船免费吃住,他也就是到了应天后才花了几两银子。

    所以在认识老袁的时候,王德身上还有四十多两银子呢!反倒是老袁家他里穷,而且他本人还是个仇富仇高消费,主张苦行僧似的那种“灭人欲,存天理”生活方式的人。

    因此老袁他这次来应天赶考,只从家里拿了十两银子的盘缠。而这十两银子中就包括他那客栈普通客房,每月六两银子的租金,以及来回应天苏州的路费。

    总共就十两银子的盘缠,住宿费六两,来回交道费就算它二两吧,那老袁他在这应天赶考期间,等放榜期间,那生活费也就二两银子而已。就二两银子的生活费,他还给了王德几角,日常跟王德一起吃饭的时候,还经常抢着付钱。

    老袁同志他那穷光蛋受骗接济土豪的样子,每次都让王德心里是深深的负罪感。不过两世为人的王德知道,这种事老袁他开心就好,自己可不能说破,否则那真是连朋友都没的做的。

    就这样老袁天天来王德这儿扶贫,并且不顾自己赶好时间紧,任务重,硬抽出时间帮王德提高书法,给王德讲八股。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