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修真记 > 第十八章 借钱

第十八章 借钱

    后面收拾房间的蓉蓉自然也发现了朱由崧藏在被子底下的画作。

    “殿下长大了!怪不得不让我给他沐浴了,原来是知道了男女有别!”满脸通红的蓉蓉暗自思量道,之后将散开的字画收好,掩面退出了房间。

    而朱由崧却不知道他离开后发生的那些事情,而是准备去找王府教授朱从鼎支个招。

    “道源,你月薪多少?”没有银子心慌慌,朱由崧回头看了两眼道源后坏笑道。

    “殿下,却不知月薪是何物?”道源摇头道。

    “哦,就是俸禄,月俸。”朱由崧尴尬道,一不注意,把后世的月薪给搬过来了。

    “小的月俸为二两,按一年12月算,实得白银二十四两。”道源不敢撒谎,只能如实禀告。

    “不对吧!这只是正常的收入,难不成没有其他的?”朱由崧根本不相信一个郡王的贴身管事太监,年俸禄只有二十四两。

    “回殿下,小的不敢欺瞒,年俸确实只有25两,不过,王爷跟王妃逢年过节有些打赏,包括郡王殿下,也是经常赏赐小的,这些赏赐加起来得有三百两左右。”

    “可以嘛!看不出来还是个土豪啊!”朱由崧拍了拍道源的肩膀。

    其实每个朝代一两白银的购买力都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衡量一两白银的购买力按当时大米的价格最为客观,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一石约为100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200公斤大米,就是400斤;前世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约等于现代货币700元左右。

    道源一年收入三百多两白银,折成现代的货币,便是二十多万元,相当于现代高级白领,而明朝一个农民家庭一年只要有十两白银,便可衣食无忧。

    也就是说,道源一个人的收入可以买大米600石,养活三十多个普通农民家庭。

    可想而知,福王府一个王府的小太监就有如此收入,而王府近百名太监,虽然不可能个个都跟道源一样,但太监数量众多,加上王府官员,丫鬟,守卫王府的侍卫。

    如此可见,福王府的开支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全天下受封的王爷何其之多,那加起来的开支就是天文数字,而这些开支,最终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一旦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财富集中到极少数人当中,老百姓吃不上饭,自然会揭竿而起。

    不管是三国时期,还是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老百姓一直是世界上最勤老的人,他们任劳任怨,每日早出晚归,只为吃一口饱饭,如果当权者连那一口饭都要剥夺,那么,迎接这个皇朝的结局就是灭亡!

    朱由崧有些感叹,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亡于张居正,万历三大征掏光了国库,也有人说明亡于天灾,亡于崇祯,亡于党争,亡于土地兼并,亡于各地藩王,亡于士绅不纳粮。这些都是明灭亡的原因,就因为这些原因,农民没有了土地,自然揭竿起义,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下,明朝除了灭亡,没有第二种可能。

    “小源子啊!”

    “殿下?”道源有些不明所以,平时朱由崧可没这样跟他套过近乎。

    “本王最近手头紧,你能不能先借些银子给本王用用。”古往今来,跟手下太监借银子花的怕是只有他朱由崧一人。

    “这...”

    “这什么这,你不是说本王库房还有八千多两白银吗?一千两黄金吗!到时从库房里领取便是,你放心,本王说一不二,童叟无欺!还可以给你一部分利息!”

    朱由崧一脸真诚地盯着道源,看得道源心里直发毛。

    道源此时一个头两个大,借吧,库房银子连殿下本人都拿不出来,他一个小太监想拿,想都别想,不借吧,在殿下手底下当差,这要是记恨了,免不了要给小鞋穿,思前想后,道源还是决定借给朱由崧,他有今天的生活,全靠德昌郡王一人,殿下总不至于贪图他这几百两银子吧。

    “殿下想要多少?”

    “自然是多多益善。”朱由崧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道。

    “那小的现有白银五百两,殿下要是需要使用,小的现在就搬给殿下。”

    “不用不用,拿个三五百的就行了,我也不是那么贪心的人。”朱由崧笑着说道。不过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他想要修炼,没有银子,怎么修?

    古时十六两为一斤,一般银两如果数目不大,通常都是随身携带,放在袖内的暗兜了,袖里乾坤这个词大慨跟这个也有关系。

    那些富贵人家出门,如果是走路,银两都是亲信小厮背着,要是出远门,就得用马车了。

    借了道源几百两银子,于是,朱由崧从身无分文的郡王升级为有点小钱的郡王。

    有了钱,朱由崧自然想出城一观,不过出城之前他要去找一下他的还未相认的祖宗,王府教授朱从鼎。

    朱由崧带着道源来到王府偏院,却是没想到他弟弟朱由矩也在。

    “弟弟也在啊!”朱由崧一脸惊诧,德怀王朱由矩在学堂席地而坐,正在翻看书籍,跟昨日判若两人。

    “见过大哥!”朱由矩起身行了下礼。

    这次他身边并没有那阴霾老者,独身一人,好像比之前正常了一些,起码兰花指没有伸出来。

    不过朱由崧一来,朱由矩好像屁股长了疮一般,没一会就找了个借口跑了。

    见朱由矩走了,朱由崧连忙正色道:“先生,今日前来,学生有一事请教。”

    “殿下请说。”

    朱由崧于是将昨日出府之事告知,只是省略了吃霸王餐那一段。

    “先生,你觉得学生应该怎么做?”

    “开设粥铺,救济难民,另外查清难民的数量,来源,当然这只是第一步,填饱灾民肚子之后还需为难民寻找一处安身之所。”朱从鼎想了想后说道。

    “先生不愧是学生之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民生!”

    “殿下说笑了,老朽曾做过县令,后应故罢官,经同生介绍,这才来了福王府。”朱从鼎感叹道。

    朱由崧也不好细问他的祖宗为什么被罢官,估计是不想跟别人同流合污,被人检举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