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国色千娇 > 第154章 买粮的问题

第154章 买粮的问题

    农时耽误不得,方玉亲自去购买了拖拉机和农机具,将说明书、操作手册等物丢给挑选出来的新军士兵学习后,又购买了大型不锈钢储油罐。

    忙碌了几天,非常简陋的柴油仓储基地建立起来,能存储柴油五百吨。

    拖拉机的使用非常简单,新军士兵们基本掌握了操作技巧。这些农机具由方玉集中分配使用。

    伐木队用斧头、弯头锯等工具将树木、灌木、蔓藤等切断,体力弱的人负责运输、清理土地上的石块及小树根等物。

    百姓眼中的“铁牛”们开始犁地。

    十台拖拉机同时工作,人歇车不歇,一天犁地600亩左右。

    营地一共959人,按每人每天3斤口粮计算,一年需要105万斤粮食。乐观估计每亩产量200斤,需要5300亩的耕地。

    为了保险起见,方玉决定开垦1万亩耕地。按目前的工作效率,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将《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种植之法与从占婆人处得到的种植之法比较印证,方玉对占城稻的种植之法有了清楚的认识。

    随后方玉将大家召集起来,开始介绍占城稻的特点及种植方法。

    占城稻的特点是耐旱、耐盐碱、不挑地、种植时间短。

    自播种到收获,仅需50多天,3月份耕种,4、5月份收获,之后还有较长的农时可以用来种植其它麦类作物。

    占城稻又是再生稻,一茬收获两回的稻。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

    可以充分利用农田。

    占城稻对人少耕地少的新军来说,至关重要。

    在扬州帮着方玉挖地道的张飞光已经领着人回来了,按照方玉划定的大概位置,他找到了石碌铁矿。石碌铁矿在昌化县内,距离营地45公里。

    后世探明石碌露天铁矿总储量4.66亿吨,含铁平均品位48.81%。这么好的富铁矿,几乎不需要选矿,可以直接进行冶炼。

    石碌露天铁矿在明清时被发现了,后来被日本人进行掠夺性开采,算上另一所田独铁矿,被日本人掠走三百三十八万吨。

    据张飞光报告,铁矿及沿途都是密集的亚热带密林,开采前需要进行砍伐。

    铁矿已经找到,下一步就是寻找炼铁的燃料。

    无烟煤透气性不好、其中含有大量的挥发物,当受热后挥发物发散出来,会产生爆裂破碎的现象,这对炼铁时的反应是不利的。

    木炭的强度很低,但它含有害杂质很少,特别是让铁变脆的硫含量极少,极其适合小高炉使用。

    现在需要砍伐大量的木材进行开矿,这些木材正好烧制成木炭,作为炼铁时的燃料使用。

    至于最适合炼铁的焦炭,因为无烟煤结焦性能不好,方玉打算以后找到合适的烟煤再进行炼焦。

    ......

    李立轻轻敲着桌子,对跪在下面的一名武将说道:“方家庄子里的奇怪动静可探查清楚了?”

    那人说道:“庄子防守严密,密探多方探查后一无所获,只是说庄子里每日释放爆竹等物。自方玉离开后,庄子内的爆竹声便停了。”

    李立问道:“攻破扬州时,有人密报方玉用了一个东西之后,扬州城墙才倒塌的,你等可找到什么线索。”

    那人说道:“我等顺着挖开的地道反复查找,一无所获。”

    李立脸色难看起来,“攻破城门时,所用的喷火之物可打探清楚?”

    那人说道:“方玉将此物藏得极深,自那日之后便没见他使用过。”

    李立皱了皱眉头,方玉逃走夭夭没了踪影,这事倒是很难办了。也不知道是谁,故意造谣说自己打算对方玉等人动手。

    要动手,也不急于一时呀......

    ......

    储备粮已经不多了,方玉打算去大越国买点儿粮食。占婆虽好,但有点远。

    方玉也在琢磨怎么能弄到大量的煤炭资源,若是能与大越国的豪商富户联合开发鸿基煤矿,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取所需要的煤炭资源。

    无烟煤是很好的燃料,虽然不能炼铁,但砖窑、石灰窑和水泥窑可以使用无烟煤,百姓做饭烧水也可以使用。这样可以将一部分伐木工调配到其它缺人的岗位。

    他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说道:“粮草日渐减少,也需要找煤炭。明日我领人前往大越国买粮。

    李管事,民政之事由你负责。张统领,军务等事由你负责。若是土人袭扰,坚决给予回击。若是土人派人谈判及难以决断之事,等我回来再说。

    营地建设事关重要,营地要先行组织百姓平整土地,不要懈怠。另外粮仓也要开始建设。”

    张擒虎拱手说道。“海路艰险,若遇风浪便无处可逃。阿郎身系百姓安危,不可轻涉险地。我愿替阿郎前往大越,替阿郎分忧。”

    “我意已决,不必担心,几日便回。”方玉笑道。

    方玉态度坚决,张擒虎和李唯忠劝说不得。

    方玉嘱咐完一些琐碎之事,领着一个排的新军、通译及有饲养牲畜经验的十几名新军家属登上了前往大越的商船。

    现在只有三艘船,,每艘载重一百五十吨,去了人员、设备等重量,载重能达到一百三四十吨。

    方玉并不知道大越的交易规则,也没有人脉。

    他带了各种物资,包括打火机、镜子、白糖、玻璃制品、肥皂等等。没有带食盐,无论哪个国家,对盐的控制都很严格。

    不知道大越的物价水平,更不知道大越对汉人的态度如何。

    好在距离大越不远,坐船两日便到。要是能打通商路,比从占婆运粮要快许多。

    至于翻译问题,汉国旧臣简易自称精通大越语。为保险起见,方玉早早就派人从雷州等地“请”来了两名通译和招揽了一些去过大越的水手。

    雇佣来的水手还算靠谱,方玉所率领的船队找到了大越的港口华冶港。

    如同到占婆国一样,三艘大越的战舰在附近巡逻,一只载着税吏的小船划了过来。

    “你等从何处而来?”大越税吏一口广州话勉强等让人听懂。

    “某等自广州而来,过来贩卖货物。”方玉随口说道。

    “奉圣上令,因商人大量购买粮食导致粮食价格飞涨,为保百姓民生,各国商人不允许大量购入粮食。若有违反者,依法查办!”大越税吏拱手说道。

    方玉的心立刻就凉了半截,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购买粮食。

    方玉不死心地问道:“大量是指多少粮食?”

    税吏呵呵笑道:“若是唐国、吴国和宋国的商船,禁止购入粮食!”

    沿海国家除了远在北方的辽国、高丽和内陆的西蜀国,这道命令将闹粮荒的唐、吴、宋一网打尽。

    方玉感觉到了大越人对中原各国的恶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