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八零农家致富日常 > 第一百六十二章 流言

第一百六十二章 流言

    小慧拿到那个山村中学的名字和地址,从114台查询到当地教育局电话,电话里教育局的干部态度挺好,说他们那里确实有个老八路,每年都会给学生做英模报告。

    “那他还在人世吗?”

    “在呢,精神得很。”

    “请问你贵姓?能不能帮我联系一下那个老八路,我们这里有个人,可能是他的战友,想去看看他。”

    “啊?免贵,我姓雷,雷爱华。我联系好了,给你电话。”

    “好,谢谢!”

    只过了半天,那边的电话就过来了,说,老八路很欢迎。

    小慧打电话给刘健,让他派人开车过去,她自己坐火车去,说好了在那个县招待所碰头。龙门那边距离近,路况却不好,小慧坐火车,反而先到。

    在当地县招待所登记了房间,吃过午饭,拉着陈杨娃的车就到了。

    刘健聘请的司机很机灵,跑前跑后的,小慧被照顾得很舒服,一时之间,都想把这个司机要过来,想到自己平时也不太用车,这才作罢。

    那个老八路叫马登高,他的头皮被一块弹片刮了一下,半边都没有头发,脸也被拉得歪斜了,陈杨娃经过这么多年生活磋磨,七十岁的人,跟八十多似的,两人想见都一脸茫然,谁都不认识谁。

    “说说过去的事情,或许,原来认识。”

    两人不是一个排,但是一个连,自然说出的连长、指导员都是一样的,还有一排的排长二排的排长,名字也对,再下来,马登高说,阻击战开始之前,当地的向导说,还有一条小路能通过,连长就派他们排过去了。

    陈杨娃想起来确实有这么回事:“那边路陡,不好走,连长就只派了一个排,两挺机关枪也没给一个,他们就只有步枪和手榴弹,手榴弹全都是边区造的,装了两个木箱。”

    “对对,当时确实是这么回事。”马登高的眼睛都亮了。

    两人越说,符合的地方越多,到了这地步,听他俩说话的人,都确定陈杨娃就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八路。

    马登高所在的排,当时活了三个人,其中一个叫马兴,现在也在世:“他有文化,也能干,退休的时候,都是县长了。”

    小慧又让人开车,载着陈杨娃和马登高去找马兴。

    马兴退休好多年了,听说来了个老战友,也是兴奋异常,三人见了面,聊着聊着,他认出陈杨娃来,原来,马兴原来就是一排的一个班长,后来升为二排排副。

    陈杨娃激动地哭起来,拉着马兴:“我终于找到家了。”

    马兴和马登高并不知道他的遭遇,但当年一个连的人,现在活着可能就他们三个,也是百感交集,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马登高和马兴为陈杨娃写了证明。

    陈杨娃回来的路上,哭了好几次。

    小慧让司机直接去了陈杨娃所在的县民政局,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听说陈杨娃的战友还在,也是非常震惊,恭喜陈杨娃道:“哎呦,老汉,你可是熬出头了,老八路,现在国家有政策,你又是残疾,可以申请国家补助,一个月几十块,有病了还免费治呢。”

    陈杨娃眼泪汪汪,泣不成声。

    民政局那边,还有特定的工作流程,让陈杨娃回去等通知。

    考虑陈杨娃拿到补贴以前,他还是一无所有,小慧只好把他放到当地县招待所,交了三百块,还给前台留了电话:“费用不足,给我打电话。”

    招待所一天住宿才十块,吃饭一块,三百块能住近一个月。

    民政局的动作也比较快,十天,他们的人弄清了事实,主要是马登高和马兴后来回到部队,被分到了别的部队,所以,民政局的人才一直没查清。

    因为陈杨娃无儿无女,又没有工作没有家,他本人又不肯回原籍,民政局干部考虑再三,把他安排到招待所员工宿舍,是个不到十平方的小单间,一个月交二十块钱,就可以在员工灶上吃饭,一天三顿不限量。

    陈杨娃以前没工作,只能拿伤残补助,一个月三十二块,除了吃饭住宿,还有十二块零花钱,这年月,一件很时尚的防寒服才二十几,一件的确良衬衫几块钱,住院治病是免费的,他的钱,足够用了。

    据说,陈杨娃的侄子听说叔叔挣钱了,还去看他,说是接他回家,把自己的过错,都赖到媳妇头上。

    陈杨娃舍不得告侄子,怕上级处分侄子,但不等于就不生-气,他拿着扫把,把侄子赶走了。

    陈杨娃特别感谢小慧,可小慧一走就再也没露面,他只在跟人聊天时,念叨几句:“那个于董,是个好娃,好得很,我都不知道怎么报答她。”他一直以为,小慧叫于董。

    记者把小慧帮助陈杨娃的事迹,写成报告文学,在泽州晚报上连载,引来别的报纸电视记者采访小慧,让小慧觉得特别不便,好容易安宁了一阵儿,生活又乱了套。

    小慧拒绝一切采访,纷扰了一个多月,才算是安静了。

    不过,报社每天转给小慧的信,还是非常多的,几天时间就是一麻袋,多数是夸奖小慧的,少数是求助的,可小慧根本看不过来,也帮不过来,只好将看过的信分类,需要帮助的,就转给相应的部门。

    院子里有人说小慧沽名钓誉,背后议论,小慧一概不理,程阿姨有一次碰上几个人正议论,实在气不过,就呛了一句:“小慧付出那么多的金钱、时间、心力,图的什么?荣誉吗?她要荣誉干什么?又不是国家干部。你们说这些,亏心不亏心?”

    这几个人接下来几天,看到程阿姨就躲。但是,院子里的流言,消停没几天又起来了,程阿姨给小慧说:“你也没要碍着谁,是哪个这么坏,成天败坏你名声。”

    小慧也觉得有人和她作对,因为,生活里,总是不断出现新的事物,按说,流言的内容会不断变化,可关于她自己,流言就停不下来。

    事情反常,肯定有人作妖。

    程阿姨带孩子出去玩,眼睛跟雷达似的,不停地扫视,一直想找出谁和自家“闺女”过不去,经过两年相处,程阿姨内心,已经把她和小慧当一家人了。

    小慧却不在乎谁在背后捣鬼。

    “我和长风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阿姨,咱们过自己的日子,别管那么多。”

    程阿姨依然难以释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