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治臣 > 第20章 军粮案结局

第20章 军粮案结局

    傍晚,一群人在杨畴的府邸焦急的等着杨畴。

    “大家不要自乱阵脚,都在一条船上,一定要同舟共济,一切等杨大人归来再做商议。”沈墨之将大家召集起来,简单的向大家说明了情况之后,人们便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止。

    “沈大人说的是,不过这事也怪的很,要说是假的,这事传的这么有板有眼,可要说是真的,但毕竟一点真凭实据也没有,咱们不能凭着这可真可假的消息就甘为鱼肉任人宰割。”

    “那就请卢大人当个出头之鸟,替咱们这些人试一试消息的真假。”杨畴一进府门便听见卢邻鼓动大家,心里自然不满。

    “杨大人。”

    “杨大人。”

    “杨大人。”

    被召集而来的诸位大人纷纷起身行礼。

    “杨大人,我并非是鼓动大家,只是消息奇怪,在下有点疑惑,这才说出来让大家帮着参详参详,当然一切主意还得靠杨大人来拿。”卢邻见到杨畴也是赶忙躬身行礼,急急忙忙的解释道。

    杨畴并不理会卢邻,穿过众人,径直坐到书房的主位上。

    “倒卖军粮的事先停下来,卖出去的军粮也想办法给补足了,尽快给北伐军送去,以后的军粮也不许有差额。”

    “大人,为何停下来。这一停下来,损失不说,咱们的谋划也就白费力了。”卢邻一听就急了,竟直接喊了起来。

    “再说只凭沈大人从一个杂役处得来的消息,这事是真是假还说不定。”

    “这件事妙就妙在传的沸沸扬扬但却没一点实质性的证据,关键就在关键在真真假假,亦真亦假。”

    杨畴长叹一声,“卢大人所想我也能够理解,我也不想事情功亏一篑,可有时候面对危险也不得不壮士断腕,谋反最不需要的便是证据,一句莫须有就足够了,现在有人将倒卖军粮、勾结奸细和咱们联系起来,若刘太尉真的因缺粮兵败,咱们就真跟谋反脱不了关系了。”

    “不是禁军的那些人也参与了吗?”卢邻自以为抓住了破绽,自信满满的说到。

    “你说到了对簿公堂的时候,他们是咱们倒卖军粮的同伙还是刘太尉安插在咱们身边的卧底呀,到时候他们反咬一口,那证据就更坐实了。你说皇帝和满朝文武是相信一个作为刘太尉亲信的人是不顾北伐安危和咱们一起倒卖军粮,还是相信他是卧薪尝胆留在咱们身边做卧底收集证据。”

    “这……”

    卢邻被杨畴的一番话说的目瞪口呆,他确实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层,不禁被惊的冷汗直流,只想到那群暴发户贪财好色,见倒卖军粮的巨大利益而参与,没想到还藏了这么深的心思。

    “那为何不直接告咱们谋反。”卢邻见己方显然已经落入了对方的陷阱,不明白为何不乘胜追击。

    “占据主动,引而不发,确实是高手。”杨畴真心称赞了一下对手,然后说到:“你们想一想,咱们这些人三代之内必有人登上三公九卿之位,而他们那些人几辈子也少有人做上都尉、校尉,咱们下台了,接替咱们的人也是咱们自己人,这是一种妥协,也是太尉在对咱们示好。看来咱们得好好审视一下对太尉的态度了,毕竟刘知进除了出身寒微之外,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那些被抓的人怎么办。”卢邻心中虽然已然信服,知道事情必然在政治默契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那群被抓的人毕竟是不可忽视的把柄。

    嘿嘿嘿,杨畴的冷笑让屋子里的人都不寒而栗,“这件事当然是禁军的人来办,同时也能试一试他们的态度。”

    ······

    果然如邓尧所预想的那样,上京城中售卖的江南香米一夜之间全都不见了,北城的那家粮店也成了一个空壳,有些没有买到米的百姓开始后悔自己没早点下手。

    与之相对的是,运送北伐粮草的辎重车上不再是搀了砂石的陈米,而是一袋袋上好的精米。

    随同运粮队出发的还有李资派出的信使,郎中令亲自给刘太尉写了信,信中一是提醒北狄有可能合兵共同应对北伐,二是将这次的倒卖军粮案向太尉说明,当然其中也少不了邓尧和李绍的功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