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治臣 > 第25章 护羌校尉

第25章 护羌校尉

    天气越往北越寒冷,虽已是初春,但漠北草原深处依然寒风呼啸。

    护羌校尉率军深入北狄腹地,在距北狄圣地狼居胥山仅有数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与北狄军队对峙。

    地上的积雪仍有几寸厚,但护羌校尉的营帐里却十分温暖,五个暖炉熊熊燃烧着,不停的吐出热气,以至于姚骔和斗谷力拓都感到身上已经微微发汗了。

    “姚骔你可看仔细了?北狄军队的主力都集中在了狼居胥山。”姚骔和斗谷力拓带来的消息让帐中的人都大为吃惊,护羌校尉两名副将之一的虞行俭更是不可置信的又问了一句,

    “是的,狼居胥山不仅有北狄西部完颜部,还有中部拓跋部和东部耶律部的军队,此外其他大大小小的几十个部落的军队也都在。”

    营帐中一片沉默,斗谷力拓忍不住偷偷抬头看了看这位传说中的护羌校尉楚桓。

    对于护羌校尉楚桓,斗谷力拓一直有一种压迫感,楚桓并不像传统的武将一样以勇武著称,反而以智谋和谋略见长,虽然在羌族的传统审美中,楚桓文人气息浓厚甚至有些文弱,可没有任何一个羌族的战士否认楚桓是历任护羌校尉中最为强大的。

    羌族地处中原汉族,北狄族和西域诸族的夹缝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羌族剽悍勇猛的民族特征,因此自古有言:羌族不满万,满万无人敌。掌管这样的一群人,没点过人的本领是不行的。

    朝廷在此之前派过的护羌校尉,只是凭借楚国强大的国力将其压服,楚桓被派来担任护羌校尉,他凭借着其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将桀骜不驯的羌族战士驯服,更是与羌族战士们衣同衣,食同食,寝同寝,深得羌族战士们的拥护,至此羌族才完全归顺楚朝朝廷。

    “校尉,你倒是拿个主意呀。”

    说话的是韩重威,韩重威是护羌校尉两名副将中的另一个。

    通常打仗谋划这种事是楚桓和虞行俭做的,他只管带兵冲锋就行了,可现在两个人都不说话,脾气火爆的韩重威就忍不住问了一句。

    “好了,二位兄弟辛苦了。你们到军需官那里领了赏,早点回去休息吧。”虞行俭挥挥手让姚骔和斗谷力拓二人退下了。

    “按照姚骔说的,敌军就在咱们的正面,而且不只是西部北狄的完颜部,就连远在草原东部的耶律部也有军队前来支援。本来咱们是牵制敌军的偏军,如今已经变成了正面迎战,以九千对十万咱们没有胜算,还请校尉早做决断。”

    见营帐中只剩下自己,虞行俭和楚桓三人,也就不怕动摇军心,韩重威无所顾忌的说到,

    “虞都尉,咱们派出去联络刘太尉军队的兄弟有消息了吗?”

    虽然韩重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楚桓依然不紧不慢的说道。

    “禀校尉,在漠北草原的斥候均回报并未发现刘太尉踪迹,前几天我又派出了好几队斥候去漠南草原查看,但现在都没回来报告。”

    “这可真是怪事了,刘太尉数十万人的军队怎么会凭空消失。”

    楚桓眉头紧锁的来到营帐中挂着的地图前,一边仔细观察着地图,一边大脑飞速运转着。认真研究刘知进的进军路线,希望能从中看出一丝端倪。

    不管北狄诸族在狼居胥山聚集了多少军队,楚桓都不担心,他关心的是刘太尉的军队在哪里,刚刚汇集起来的北狄士兵,指挥不畅通,相互之间缺乏协作,即使是整个北狄的军队云集于此,等到刘太尉大军一到,楚国禁军也有一战之力。

    楚桓在地图上仔细观察着北伐军的进军路线,刘太尉率军从上京城出发,一路经渭桥关,正县,楼县,常县,右北平,衡州,过嘉峪关,全在大楚境内,一路行军正常,均有军报传来。且北狄族的主力已全部回撤到狼居胥山,自己的军队就守在北狄军队与刘太尉北伐大军的中间,北狄也不可能派兵偷袭。如此,在嘉峪关和沱沱河之间应该也没有能够威胁到大军的势力,可偏偏北伐大军就在沱沱河边凭空消失了,真是令人难以理解。

    看到校尉楚桓看着地图,眉头紧锁。一旁的韩重威忍不住插话道,“会不会太尉像咱老韩一样,看不懂地图迷路了,本来应该向北,却走反了,又向南折回去了。”

    刘太尉是军中名将,又怎么会看不明白地图,何况大军行军,军中总会带着几个熟悉路线的向导,走错路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韩重威这么说,也只不过是看营帐里气氛紧张,开个玩笑罢了,

    玩笑归玩笑,可是楚桓却听了进去,心中的不解也有了答案,不由得对着韩重威笑了起来。

    韩重威看到楚桓正微笑的看着自己,连忙说道:“校尉大人,末将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眉头渐渐舒缓开来的楚桓对着韩重威说到:“或许韩都尉真的说对了,只是刘太尉不是迷路而已,”

    “校尉大人就不要再取笑末将了,太尉的军队还不知在哪里,可北狄的十万大军就实实在在的在咱们的前面,如何应对北狄军队这才是当务之急。”

    楚桓并没有着急回答韩重卫,而是转过头来对虞行俭说到:“虞将军,你再派出一队骑兵继续搜寻刘太尉的军队。另外,你再从军队中精选300名士兵,由你亲自率领,装扮成普通百姓秘密潜入到上京城,留在潞王府,听从父王的安排,我再写一封密札,将这里的情况告知潞王,切记一定要秘密行事。”

    朝廷让楚桓率领羌兵协助刘太尉北伐的召令一到,作为军中宿将的楚桓便敏锐的感觉到这次北伐的时机有点怪,便与虞行俭讨论过其背后的真正目的,虞行俭一听楚桓的安排便知道楚桓的意思了。

    楚桓交待完虞行俭又对韩重威说到“还请韩将军立刻率军迎向北狄大军。”

    “迎上去?”

    九千军队主动向十万大军进攻实在不是一个好办法,韩重威不解的问道。

    “咱们在北狄腹地,我们的侦骑能找到北狄军队的主力,相信北狄的侦骑也早已发现了咱们,只是双方都在试探,不敢贸然行动而已,咱们顾忌他们大军云集,他们则顾忌太尉的主力不知在何处,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自信的一方先出手,若咱们主动出击,敌军就会认为是我军主动诱敌,刘知进的主力部队肯定就埋伏在后面,因此便不敢进攻,反而会主动后撤。此战的关键便在敌军不知太尉所率主力的位置,不敢贸然出击的疑心上。”楚桓对韩重威解释道。

    楚桓解释之后,韩重威恍然大悟,得令之后便准备出帐准备向北狄主动进攻。

    “韩将军等等。”

    邓尧出言叫住了韩重威,又转头看向欲言又止的虞行俭,“虞将军你想说什么就说。”

    “将军,我看还是您亲自率军前往上京城为妥,若日夜兼程或可在刘太尉之前赶到上京城。看此情况,世家大族和刘太尉北伐的目的应该均未达到,或许新兴的军事贵族此时已经掌握了北伐军,上京城必有变化,将军皇族出身,正借机可拨乱反正重归中枢。”

    楚桓的楚是大楚的楚,其虽出身楚朝皇族,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大楚朝廷的边缘人物。

    大楚建立是依靠的各个士族的支持与妥协,大楚皇族无力也无法消灭这些在地方上盘根错节,实力强大的士族,因此大楚朝转而在政治和经济上依靠地方士族管理民政,收取财赋,各个世家大族在各自领地也就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为了控制和削弱这些士族,大楚朝在军事上实行强干弱枝的体制,在中央实行募兵制,拥有数量庞大的禁军,在地方上实行府兵制,只有少量府兵用以维持地方治安,借此形成中央对地方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除此之外,大楚皇帝还广封宗族。在大楚边疆和各处险要之处设立军镇,招募士兵驻屯,以宗室成员为都督,大者连州并县驻屯十数万,中者所辖数县驻屯数万,小者一县之地驻屯万余,以达到拱卫中央监视地方的目的。

    只不过潞王楚泓与太祖皇帝楚呈政见不合,因此只被封为了个潞王这一有名无实的爵位,既无朝中显赫的职位,又不出镇地方手握军权,楚泓也一直在王府隐居,不置产业,不结交朝臣,不参与政治,甚至也不设置护卫,成为了一位散居王爷。后来以致京城人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赋闲的王爷,即使楚桓是他们这一代皇族子弟中论能力可谓是凤毛麟角,又是大楚皇族的直系,也只给了一个护羌校尉这样一个边疆之地的小镇军事统领。

    但作为楚桓下属的虞行俭知道楚桓能力不止如此,地位也不应如此,因此才如此建议道。

    “虞将军,韩将军,下面的话出吾之口进君之耳,万不可外传。”楚桓听了虞行俭之言决定和自己的两位心腹摊牌,将自己的谋划全盘托出。

    虞、韩二人听后立刻严肃以待,静静听着楚桓要说的话。

    楚桓看了看地图,叹了口气,说到:“北狄大军已经集结,若听到什么风声,大军转守为攻,兵锋直指上京城那整个中原就危险了,我必须在这里拖住北狄大军。”

    “而且我也有自己的私心。”

    “先破后立才有新局,我欲借北伐军之手先破后立。”

    楚桓一字一句的说出,两位下属听到则是震惊不已。

    经过短暂的震惊,虞行俭、韩重威立刻跪倒在地:“愿为将军鞍前马后,肝脑涂地,以成大业。”

    楚桓的目光在地图上来回移动,最后落到了嘉峪关上,要想进入上京城,嘉峪关和上京城城防如论如何也绕不开,嘉峪关地势险要,其后便是地势平坦的平原,因此经过历朝历代的建设,已成为了一道无可撼动的屏障,而上京城作为楚国都城,城墙自然固若金汤,如果没有数倍于守军的进攻军队是不可能从外面攻进去的。

    由于这两道屏障的存在上京城也就有了号称不会被攻破的底气。但并无绝对,只要是从内部进攻那这两道屏障也就形同虚设了,如今他们对刘太尉来说就完全是摆设。想到这里,楚桓又叹了口气,喃喃自语到,看来这次北伐的重心不在北狄,而在上京。破对北伐军来说易如反掌,而这立,自己是否能够做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