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唐瘿 > 第34章 兵谏兵变

第34章 兵谏兵变

    守真听到外屋有了动静,便让魏广宗进来,见是饭菜已好,便吩咐众人先吃饭,边吃边聊。

    小跟班徐长明端菜上桌,说道:“阿翁听说李过兄长来了,专门做了几道菜。”

    李过唱喏道:“帮我谢过阿翁,等我与道长聊完,便去看望阿翁。”

    “那我跟阿翁说一声去。”徐长明拿着端盘便下去了。

    众人看到桌上四道菜,都是硬菜。

    一道葱醋鸡,一道生羊脍(从隋朝传下来,生羊肉切碎拌调料),一道黄芪羊肉(属于药膳,黄芪和羊肉煮汤),一道鱼鲙(注①)(生鱼片蘸蒜酱或葱末)。

    另有两个小碟,一碟蒜酱(注②),一碟胡椒粉。

    守真招呼李改和魏广宗上桌,他捡了一块鱼片放在陶罐里,给狸猫团团安排好吃食,才跟着上炕坐下。

    魏广宗早已在外屋温好酒水,长跪在火炕上,给众人斟满。

    “改之兄,一路辛苦奔波,敬你!”守真举杯道。

    “客气,这是应该之义。来,好久不见,请!”李过回道。

    魏广宗早早举起酒杯,就等着开喝。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过说道:“阿翁的手艺真不错,羊肉竟想出两吃的做法。”

    魏广宗笑道:“这就是善有善报,道长收留了徐阿翁,得到了美味的回报。”

    守真也不矫情,直言:“你不觉得阿翁做得饭菜更合你口味吗?”

    魏广宗赶紧道:“我最喜欢徐阿翁的手艺,有时候我也会偷学两招。”

    李过笑哈哈问道:“那你偷学了几成?会不会做‘鹅鸭炙’呢?”

    “这是什么?”守真和魏广宗同时问道。

    “这次回神都,我听人说起这道‘鹅鸭炙’,乃是张易之的最爱。听说,把鹅鸭放在笼子里边,在笼子当中烧炭火,又在一个铜盆内倒入五味汁,鹅鸭绕着炭火行走,烤得渴了就去喝五味汁,火烤的痛了自然会在里面转圈地跑,直到鹅鸭被烤死,味道也进去了,肉也刚好熟。”

    魏广宗一脸惊骇道:“竟如此恶毒?要么说,他们能跟那些酷吏有‘异曲同工之处’呢,心思都是一样的歹毒。”

    “圣神皇帝也赞成这种做法吗?”守真问道。

    “肯定不知晓此事,皇帝身边早已被二张把持,谁敢进言?”

    “这就是我们担心的局面。二张断了皇帝的耳目,使得皇帝无法与外界联系,二张说什么皇帝听信什么。因此说,张相的兵谏计划还需要一个内应,而这个内应与高延福有联络。”

    “谁?”李过和魏广宗同事问道。

    “明珪。”

    “明珪?明珪是谁?”

    “他是明崇俨之子,现在为秘书郎(从六品)。秘书郎隶属于秘书省,即麟台。张易之为麟台监(从三品),正是他的最高领导。”守真介绍道。

    “明崇俨又是谁?”魏广宗对朝局不太敏感。

    李过解释道:“明崇俨是双圣(高宗李治和天后武曌)都很欣赏的方士。据说,其人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出身士族,却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天后封他为右正谏大夫,特令他入阁供奉。”

    “右正谏大夫?这个我知道,中书省右正谏大夫,共四人,正五品。他一个方士,居然做到正五品?”魏广宗讶道,他的祖上曾经官至此职。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明崇俨被当时的太子李贤指使刺客杀死。当时,家祖(裴炎)身为宰相,被天后调遣前往东宫审讯,在东宫搜出铠甲数百具。李贤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明崇俨之子明珪,视家祖为恩人,一直与我的从叔(裴伷先)保持联络,暗中便是由高延福替二人从中传递书信。”守真解释道。

    李过闻言大喜:“如此,我们在张易之身边有了内应,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没错,可惜的是这个东风却是很难请的动。”

    魏广宗没有听出守真话里的若有所指,为二人斟满酒杯,问道:“东风是指谁?”

    “皇太子李显。”

    “必须是他吗?既然这么难请,那就不请了!”魏广宗豪情道。

    “你刚才说什么?”守真眼前一亮。

    “难请就不请了。”魏广宗笑呵呵道。

    “不,前半句!”

    “必须是他吗?”魏广宗微讶道。

    守真赞道:“对!就是这句话。改之兄,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既然皇太子李显不想出头,我们另找一位李氏皇族的子嗣。”

    “相王李旦?”李过闻弦而知雅意。

    “可否?”守真含笑而问。

    李过仰脖扣杯,一饮而尽,说道:“有何不可?当年,隋世祖挤掉废太子杨勇而上位,唐太宗杀掉隐太子李建成而登基,相王为何不能效仿为之?”

    守真的心里马上想起了在相王李旦身边度过的少年时期。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李显被废黜为庐陵王,李旦被天后立为皇帝,却被天后囚禁在皇宫,没有任何自由。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天后改朝换代,建立大周,登基称帝,尊号圣神皇帝。而李旦更是被圣神皇帝赐姓武氏,改名为武旦,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圣神皇帝将庐陵王李哲接回洛阳。形势所迫之下,武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

    同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改李哲为李显。同时,武旦改武氏为李氏,更名为李旦。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李旦被复封为相王,兼领太子右卫率(注③),后又遥领(注④)安北大都护(注⑤)。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李旦统率南衙禁军。即中央十六卫全部由相王李旦调遣。

    守真左手的流珠飞速转动,沉吟道:“如果真的可以争取到相王,他手握兵权,此事易耳。”

    “这算是兵谏,还是兵变?”魏广宗觉得事情有些大,担心问道。

    “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是兵谏还是兵变?”李过反问道。

    “有个‘变’字,肯定是兵变。”魏广宗底气十足道。

    守真失笑道:“你俩这是在争什么?不管是兵谏,还是兵变,有什么区别吗?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后,开启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只要天下恢复成为李唐的天下,为我等的血案平反就可以。至于说,兵谏还是兵变,那是如何编写史书的事,跟我等无关。”

    -----------------------------------------

    注①杜甫的《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详细记载了吃鱼鲙的过程:“姜侯设脍当严冬,昨日今日皆天风。河东未渔不宜得,凿冰恐侵河伯宫。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

    注②唐朝人吃菜离不开蒜,吃鱼要拌蒜,吃肉也要有蒜。他们把蒜加工成蒜齑或蒜酱,吃肉的时候蘸着吃,《全唐诗》里有“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的说法。

    注③太子左右卫率(shuai,同帅),掌兵仗仪卫。《旧唐书·职官一》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定令:东宫置三师、三少、詹事府、门下典书两坊。次内坊;次家令、率更、仆三寺;次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为十率府。

    注④遥领,只担任职名不亲往任职。唐代的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设府,长官为牧,一般由亲王遥领,实际主持政务的是尹。例如说,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突厥进犯并州。李旦被任命为并州牧,并充任安北道行军元帅。后来,李旦又改任雍州牧。实则,李旦皆未离开神都洛阳,只分管并州、雍州的事务,并上报给圣神皇帝。

    注⑤都护,其意本为监察。为了管理周边少数民族事务,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置了都护府。《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都护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罪过,总判府事。可以说,都护府是为了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而设定,因此都护府大都在唐朝边疆。唐朝有六大都护府,安北都护府是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PS:特别要说明一点,中央不向六大都护府管辖下的府州征收贡赋,一般内部事务也任其自治,但仍须接受都护的领导。据《地理志》记载,六大都护府管辖856个府州,比内地府州还多。这种以都护府监领的边疆行政体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类似于港人治港。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