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唐瘿 > 第46章 百官秘谱

第46章 百官秘谱

    张皋返回神都洛阳之后,晋阳城的守真接二连三收到快马加鞭送来的情报,一批批魏广宗派来的亲信轮流飞驰在晋阳和洛阳之间。

    “清风,拿出《春秋左传》来,六四至五三,……。”

    “清风,拿出《礼记》来,二六至三十九,……。”

    “清风,……”

    每当打开密函时,清风都要拿出明经之书,守真需要翻译密函里的内容,用数字标记每一个字的位置,逐字逐句翻译出来。

    当然,每一封密函所用的标准角码不同,有时会用《周易》,有时会用《尚书》。

    例如说,双方约定用《春秋左传》,第二页第五列第四个字是“元”字,那么,密函里“二至五四”就可以翻译成“元”字。一般每一页不会超过九列。

    守真道长人在晋阳城中坐,逐渐了解到神都洛阳四五天前发生的事情和时局的变化。

    例如说,张相张柬之与姚元崇私下面谈之事。

    神僧惠范曾经提及过一件事,说是杨元嗣告“张昌宗召见术士李弘泰占相,李弘泰言张昌宗有天子之相,劝张昌宗于定州(注①)造佛寺,则天下归心。”

    张昌宗召见术士李弘泰占相,早在数月前就发生了,只是最近才被杨元嗣捅到圣神皇帝面前。

    数月前,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二人听信了术士李弘泰之言,准备将长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调到定州(今河北保定西南定州),充实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诉。

    时任春官尚书(礼部尚书)的姚元崇,不顾麟台监张易之的屡次说情,断停此事,因此得罪张易之。

    圣神皇帝为了哄张易之开心,便将姚元崇贬为司仆寺卿(注②),仍保留宰相头衔。

    张易之不依不饶。

    同年,即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九月,圣神皇帝将姚元崇调出京城,出镇灵武,充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安抚大使。

    姚元崇临行前,在圣神皇帝面前举荐秋官侍郎(刑部侍郎)张柬之为宰相。

    可以说,张柬之和姚元崇二人交情匪浅。

    如果没有张易之的阻挠,姚元崇可能不会出京,那么,趁着圣神皇帝卧病时期准备兵谏之人很有可能就是姚元崇,而非张柬之。

    姚元崇在与张柬之的这次密谈之后,又向张相引荐了司刑少卿(大理寺少卿)袁恕己(从四品)。

    袁恕己兼任相王府司马(注③),而姚元崇做了六年的相王府长史。一个司马,一个长史,二人志向一致,相互信任。(司马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掌兵事)

    司刑少卿袁恕己向二人引荐了自己的同僚,同为司刑少卿的桓彦范(从四品)。

    如此一来,张相和姚元崇见面联手后,力量明显增强。张柬之信心十足,他明白姚元崇背后还隐藏在相王李旦的力量,如果没有相王的首肯,相王府长史和相王府司马不可能参与进来。

    同时,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给义子守真送来密函,说起张柬之的兵谏行动,密函里言辞恳切。

    那一日,张相张柬之拿着守真的密函私会李多祚。

    张相问道:“大将军宿卫北门几何?”

    李多祚看完密函,长叹道:“三十年矣。”

    张柬之说道:“将军击钟鼎食,金章紫绶,地位尊崇,位极武臣,还记得这一切都是圣神皇帝的恩德吗?”

    李多祚髭发皆黄,被世人称之为“黄头都督”,他挽发流涕曰:“死且不忘!”

    张柬之说:“将军知感恩,则知所以报。今东宫太子乃圣神皇帝之子,而二张擅朝,危逼宗社。国家废兴在将军,将军诚有意乎?将军不想报答圣神皇帝的恩德吗!”

    李多祚斩钉截铁道:“只要对国家有利,惟公所使!”

    当即,二人共拜天地神灵盟誓,义形于色。

    李多祚是靺鞨人,骁勇善射,慷慨激昂,少有心机。

    张柬之并没有提及兵谏后准备逼迫圣神皇帝退位一事,而是与李多祚定谋诛杀张易之兄弟一事。

    果然,张柬之没有放过李多祚,要求他避开右羽林卫大将军武攸宜,调遣自己人掌控羽林卫。

    守真翻译完密函之后,看到了杨元琰担任右羽林将军,桓彦范担任检校右羽林将军(加“检校”官职非正式拜授,相当于“代理”官职)。

    “右散骑侍郎李湛担任左羽林将军,李兴宗担任左羽林将军,中台右丞敬晖担任检校左羽林将军。”

    守真知晓羽林卫的编制。

    左右羽林卫,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三人,从三品;掌统北衙禁兵,督摄左右厢飞骑仪仗(注④)。

    也就是说,左右羽林卫共有两位大将军,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大将军武攸宜。

    左右羽林卫共有六位将军,左羽林将军三位,右羽林将军三位。

    “清风,将《百官秘谱》拿出来,查一下右散骑侍郎李湛。”

    清风在缥囊里,翻阅着牙签,取出相应的卷轴(注⑤)。

    《百官秘谱》是守真一直在暗中收集的百官资料,整理成册,魏广宗派了自己的人将它从长安运到了洛阳,又从洛阳运了过来。

    清风马上找出资料,递给他,然后问道:“散骑侍郎是什么官?”

    守真左手转动念珠,念道:“散骑常侍,从三品,职掌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

    “门下省设有左散骑常侍二人,中书省设有右散骑常侍二人,与两位中书令(正三品)、两位侍中(正三品),共同称之为八貂。因其冠制皆金蝉珥貂。”

    “散骑侍郎职掌同散骑常侍,兼掌出使劳问,乃是从五品。多以公族、功臣之子充任,为闲散之职。按照他的官职是右散骑侍郎来看,应该属于中书省属官。”

    清风好奇问道:“难道他是李氏皇族的子嗣?”

    守真翻阅着《百官秘谱》,停在了其中一卷上,说道:“原来是他!这个李湛是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做过中书令的李义府之子。宰相之子,也算是功臣之子。”

    不过,他看到后面的注释之后,连连摇头道:“这个李义府,任相期间,广结朋党,卖官鬻爵,权势熏天。”

    “是个坏人!”清风一口咬定道。

    守真搔首犯难道:“坏人之子!张太公为何要用李湛担任左羽林将军呢?难道他有什么过人之处,竟自右散骑侍郎的从五品升至左羽林将军的从三品?还是张相被他蒙骗了?”

    他将李湛的名字标记下来,此人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地方,像是一个谜团。

    ---------------------------------------------------------

    注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定州人,因此,术士李弘泰欺骗二张在定州建佛寺。

    注②司仆寺卿,即太仆寺卿,负责乘黄、典厩(龙厩)、典牧、车府四署,领各州诸牧监。太仆寺是管理宫廷车马、全国畜牧业的事务机构。

    注③因为相王李旦是亲王,亲王府司马是从四品。高于上都护府司马和州司马的品阶。例如说,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青衫湿”。

    注④参考自《新唐书·百官四上·左右羽林军》。

    注⑤唐朝书籍多为卷轴装,唐太宗《帝京篇》的“缥帙舒还卷”,就是指纸质的卷轴。保存方式是插在书架上,挂着写着书名的牙签。例如说,韩愈称赞李泌,有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比较讲究的藏书人会在卷轴外,套上一个防尘套,称为缥囊(piao)。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