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唐瘿 > 第51章 七个天字

第51章 七个天字

    各地官员、各方抚使回到京都之后,不管在洛阳是否有府邸,都要先述职才能回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皇帝的召见,只能在驿馆居住,也不能回到自己的府邸。

    郢国公薛崇简是当今第一公主太平公主的儿子,身份高贵,而且在路上收到了一条喜讯:皇帝(李显)加封相王李旦加为安国相王,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拜相),加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

    安国和镇国乃是安定国家之意。

    在男权社会,对于相王李旦来说,安国二字的荣耀还可以理解,但对于太平公主而言,镇国之意乃是可以上朝参政的权利象征。

    太平公主是高宗和武后最疼爱的小女儿,也是武后认为最像自己的女儿,特别是武周时期,许多重大的政治谋划都有太平公主的参与,并且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即便如此,太平公主都没有一个官方明面上参与朝政的身份,只能暗中谋划,如锦衣夜行。

    如今,皇帝加封的“镇国”二字便是官方认可的身份,以后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参与朝政”。

    薛崇简有了如此有身份的母亲,再加上突厥可汗和亲本就是朝廷重事,皇帝第一时间召见了他和突厥使者。

    如今,皇权交替,正处于敏感时期,皇帝刚刚登基,正是需要一场彰显大唐雄风的喜庆仪式。

    这一日,众人风尘仆仆赶到了东都洛阳,迂回来到了城南的定鼎门。

    定鼎门是大唐王朝和大周王朝的“外交门”。

    每年各国使节入城,必先从定鼎门进城,穿过“七里长,百步广”的天街,来到皇城正门端门和宫城正门则天门,觐见皇帝。

    看着眼前熟悉的墩台、门道、隔墙、飞廊、阙台、涵道、马道,巍峨的城门楼,不仅仅是守真,就连离家数月的郢国公薛崇简都有些莫名的激动。

    “我回来了。”薛崇简思乡归家。

    “我又回来了。”守真喃喃自语,比薛崇简的回家之情更加复杂。

    洛阳,东都洛阳,神都洛阳。

    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凡国遇大事,洛阳首当其冲。

    人们在这里生存,也在这里挣扎,眷恋着飞黄腾达,也寻求着红尘中的平安。

    守真曾在这里哭泣,也曾在这里祈祷,甚至曾在这里差点死去。

    洛阳对他意味着太多,有那么一瞬间,他希望自己在这里死去,被埋在这里,但也有那么一瞬间,他希望离开这里,虽然这里有自己眷恋的东西。

    从这里进去,就是大唐的京都,万国朝拜的世界中心!

    行走在百步宽的天街里,行人熙熙攘攘,两边华丽的府邸令每一个人的心情各异,有感怀,有新奇,有惊喜,有感叹。

    天街“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为御道,通泉流渠,映带其间”,道旁种植有槐树和柳树。如今已是二月下旬,枝头渐有绿意。

    守真两眼发呆,陷入往事的回忆。

    未等众人回味过来,车队已经过了天津桥(注①),直达皇城正门端门。

    郢国公薛崇简早已换上圆领窄袖朝服,前去紫微城通天宫觐见皇帝,带走了突厥使者。

    端门前有威武雄壮的士兵巡逻,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神扫视着众人,众人不敢轻举妄动,大都在低头顺眉的等待。

    只有守真,望着巍峨的城楼,身体止不住的颤栗,像是想起了什么可怕的经历。

    终于天色将晚时分,郢国公匆匆回来,脸上却无半点喜色。

    薛崇简长吁了一口气道:“突厥一事的担子算是放下了,之后再与我无关。”

    听着有些抱怨之意,守真问道:“怎么,不太顺利?”

    “圣上想让突厥公主嫁与义兴郡王李重俊,为了和亲一事,准备将义兴郡王改封为卫王。”

    “从二字郡王升为一字亲王,乃是喜事。”

    “义兴郡王李重俊乃是皇帝的第三子,除了殇逝的太子李重润之外,还有第二子李重福(庶长子)。可汗的旨意是想让阿史那果儿嫁与第二子李重福。”薛崇简遗憾道。

    “谯王李重福?他的妃子不是张易之的外甥女吗?”

    当初,守真和李过等人商量过此事,想要在谯王李重福的身上押宝,赌他能够成为下一任皇帝,因此对李重福多有调查。

    时为皇太子的李显,为了赢得武后的欢心,专门为二儿子李重福操办了这门婚事,让时为平恩郡王的李重福迎娶宠臣张易之的外甥女。

    有了皇太子李显的示好,张易之在武后面前为李重福讨了一个一字亲王谯王。

    双方都想化解之前的矛盾。

    当初,李显的嫡子李重润、嫡女永泰郡主李仙蕙、郡主婿武延基(魏王武承嗣的嫡长子)私下里议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擅政之事,为人谗构,被武后赐死,死时年仅19岁。

    “张易之的外甥女估计日后会被打入冷宫吧。圣上和宰相们认为‘自古从无天子娶异民族女子的事’,只能将可汗之女嫁与第三子李重俊。”

    “崇简,那是群相和突厥使者烦心的事情,你该回家啦。”守真劝慰道。

    “对,道长,我们回家。”

    薛崇简打起精神来,一行人回尚善坊府邸。

    天色已黑,众人经过天津桥,守真再次见到了那四座魂牵梦绕的重楼,重楼镇守在洛水河上,为日月表胜之象,将皇城与洛南里坊区隔开,像是一道天堑。

    “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横桥南渡(天津桥),以法牵牛”,这是武后最为看重的星象,以“七天建筑”分别对应天上的七个星座,从南到北依次为:天阙(伊阙龙门)、天街(长4200米,宽109米)、天津(天津桥)、天枢(注②)、天门(则天门注③)、天宫(万象神宫)、天堂(通天浮屠)。

    天津桥北端与皇城正门之端门相应,南端与城内南北主干道的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昼市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尽显盛世浮华。

    如果在洛水河的明月夜里,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亦如“夜半钟声到客船”,此乃是当年武后钦定的“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

    守真借着天边的一丝余晖,虽然看不清河上的四座重楼,但雄伟的虚影让人心生澎湃,亦如雄关盘踞在洛水河之上,让人心生敬畏。

    ----------------------------

    注①天津桥,隋炀帝杨广时期所建。大唐时期,洛水河为了加以疏通,曾开渠分作三股,因而分设三桥,天津桥居中,北边是黄道桥,南边是皇津桥。世人以“天津桥”统称之。

    注②天枢,歌颂武则天功德的纪念柱,寓意“天下中枢”,是世界中心的象征。位于洛阳皇城端门外,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标志着武周帝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统领万国、协和万邦。

    公元695年4月,天枢建成,高一百五十尺,柱身八面,下层为铁山,中部是用蟠龙、麒麟萦绕的棱柱,顶部为腾云承露盘,上置四龙立捧火珠,高一丈。东夷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万国元首的名字,圣神皇帝武曌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注③应天门是紫微城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则天大圣皇帝讳改称应天门。十一月,为避皇帝李显的尊号“应天皇帝”而改名为神龙门。

    应天门是天下第一门,城门东西宽130米以上,大于北京紫禁城午门;两侧阕高120尺。应天门比北京的天安门还要高,相当于今天的13层楼。

    洛阳皇宫紫微城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两侧共六阙,城楼上有两重观,是古代宫城正门最高礼制。“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

    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天后武曌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

    注④里坊,“里”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初期,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后期,坊市结合,不再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夜市也逐渐兴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