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唐瘿 > 第54章 额有伏犀

第54章 额有伏犀

    殿内的蜡烛偶尔爆花,引得宫女去剪烛花。

    太平公主慈爱问道:“我儿怎么生病了?”

    三弟武崇敏也紧张的望着薛崇简。

    薛崇简淡定从容道:“初入突厥,有些水土不服,身上起了恶疹。现在已经痊愈,全赖天师的医术。”

    守真谦逊道:“谬赞,无非是一块生姜解决此症,小道不敢贪功。”

    “哦?道长出身长安昊天观?”

    太平公主关心完薛崇简的病症之后,才与守真第一次对话,若非昊天观三个字吸引了她的注意,她不会这么轻易与不知名的道人对话。

    “家师道隐天师(注①)。”守真恭敬道。

    “道隐天师!你是那个‘劣徒守真’?”太平公主青黛蛾眉微动,失口道。

    守真不敢接下“劣徒”,不失礼貌的微笑不语。

    太平公主轻启蕊红口脂,失笑道:“当年,道隐天师在则天大圣皇帝面前论法,曾经提起过你,说是膝下有位劣徒守真可以倒背《黄庭经》,反念经文来请教他,真的是为难住了他。”

    守真马上想起了自己在少年时期做过的荒唐之事,面露赧色。

    “小道幼年顽劣……”

    “无妨,此乃少年真性情嘛。令师可安好?”

    “家师云游天下,之前书信中提到现在天台山访友。”

    “本宫的‘太平’之名便是令师所取,说起来,我们还是很有渊源的。”

    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八岁的太平公主被吐蕃求婚,为了避婚,出家为道,法号太平。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十六岁的太平公主下嫁薛绍。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十七岁的太平公主跟随二圣一起迁都,前往东都洛阳。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卒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终年五十六。武后回长安为高宗办理后事,便一直在洛阳理政,后来在洛阳登基称帝。

    从此,太平公主一直生活在洛阳,很少回到生活了十多年的长安。除了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十月这两年。

    圣神皇帝曾在长安元年十月迁都回西京长安,又在长安三年十月迁回神都洛阳。

    按照时间推算,道隐天师除了在太平公主少年时期见过二圣之外,应该是在这两年里,道隐天师觐见过圣神皇帝。

    薛崇简说道:“儿子准备邀请守真天师在府上居住一段时间,等他访友论道后,再送他回长安。”

    “你还要回长安?为什么不留在洛阳?”

    “小道出身长安昊天观,自是要回昊天观。来洛阳是想效仿师父云游访友,增知广识。”守真回道。

    “道门乃是李氏门徒,说起来,本宫与令师算是世交,你亦无需见外,可随意居住在此。”

    太平公主是指李氏皇族尊老子李聃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道教的徒子徒孙皆为李氏皇族的世交。

    “不敢,小道居住半年足矣,秋冬之际便要回长安道观。”

    守真不会在太平公主府里久居下去,只要能够借镇国太平公主的身份镀一镀金身,有半年的缓冲时间,他可以另谋出路。

    “崇简,你们远来劳顿,早点下去休息吧。”太平公主还想说什么,见次子薛崇简一脸疲惫之意,心有不忍。

    薛崇简忍住一身疲倦,躬身道:“儿子还要去拜见父亲大人。”

    太平公主马上变脸,冷哼道:“他在城郊的苑里钓鱼呢。”

    武崇敏叫道:“冰上钓鱼可好玩了!既然阿兄已经回来,明日便可同去与父亲一起冰钓。”

    “胡闹!已是初春,冰面融化,不能去冰钓!”太平公主呵斥道。

    “父亲大人能去,孩儿为何不能?”十四五岁的武崇敏反抗道。

    “三郎,不要让母亲大人担心。明日,你我一起去城郊接回父亲大人吧。”薛崇简沉稳道。

    “好,去接父亲,去接父亲!”武崇敏以为薛崇简借着接父亲回城的缘由去冰钓,心中高兴。

    太平公主因为有守真等人在场,不便多说什么,便让众人下去休息。

    少主人回府,府内训练有素的下人们早已备好酒宴,三弟武崇敏要为阿兄薛崇简等人接风洗尘。

    清风和明月被府里的下人引着去了早已备好的院落,小厮徐长明等人正在等着开饭,听清风说守真被请去参加宴席,便开始张罗众人开饭。

    府里的下人们规矩大,对二公子薛崇简的客人更是不敢掉以轻心,候在外屋等待着众人吃完后,继续引领着客人去客房院落休息。

    且说薛崇简回到自己的院落里,请守真上座,与弟弟武崇敏三人一起把酒言欢,一杯温酒下肚,解去了一身疲乏。

    武崇敏早已用过晚膳,陪着二人饮了一杯后,兴冲冲的问道:“天师可会占相?”

    守真虽恼他将自己当做了术士李弘泰之流,却也不露声色说道:“世子乃是聪慧之人,绝对不会相信占相之说。不过,贫道见世子天庭饱满,额有伏犀骨,贵不可言,不日封王。”

    这一席话惊得郢国公薛崇简手里的酒杯落地,惊慌失色道:“道长,慎言!”

    守真看着薛崇简脸色煞白,自知吓到了他。

    没想到武崇敏却惊声尖叫道:“你怎么知道?你们早就知道了?还是……还是天师占卜出来的?”

    郢国公薛崇简呆住。

    “三郎……什么早就知道?”薛崇简第一次在守真面前露怯,语气微颤问道。

    “怎么……你们真的不知道?那就是天师有真本事啦!哈哈,不愧是天师。”十四五岁的少年马上欢呼起来,像是遇到了神仙。

    “三郎!快说知道什么?”

    “前几日,父亲大人被封为定王,作为儿子的我,肯定袭得一个郡王玩玩嘛。不过,母亲大人不想让父亲大人要这个定王。”(注②)武崇敏惋惜道。

    “母亲大人刚刚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如果父亲大人再封王,定会遭到非议。”薛崇简身为兄长,耐心的解释道。

    “道长,你真的会占相?”薛崇简又转过头来,好奇问道。

    守真会心一笑道:“你去皇城复命时,我已在端门处听说了此事。”

    顿时,武崇敏傻眼,不知道该不该信守真的话,两只眼睛乱转。

    薛崇简却是哈哈一笑,明白了缘由。

    自从结识了守真之后,他就觉得守真不是那种江湖术士,而是一位饱读“道德经”书的世外高人。

    说话间,一个人放肆嚣张的闯了进来,没有敲门,推门就进,大大咧咧道:“听说二郎回来啦!”

    武崇敏见到此人,马上冷哼了一声,鼻子仰到了天上,一脸的不屑。

    守真很是纳闷。

    --------------------------------------------------------

    注①司马承祯(639-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

    注②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二月丁卯(十七日),唐中宗任命右散骑常侍、安定王武攸暨为司徒、定王。《资治通鉴·第二百零八卷》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