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唐瘿 > 第151章 两代太子

第151章 两代太子

    守真说的委婉,太平公主听得不走心,这件事算是白说。

    太平公主不是没有思考过守真所言之事,只是觉得太子之争就像是过家家,当初她这一代的太子之争才叫做惨烈,而李重俊凭借庶子的身份当上太子已经十分幸运,受到些许的委屈不算什么。

    话说太平公主这一代,丝毫不亚于后来康熙朝的九龙夺嫡。

    高宗李治有八个儿子,四个女儿。

    且说则天大圣皇后就生了四个儿子,每一个儿子都做过太子。

    当时,高宗李治的第一任太子是庶长子李忠。

    李忠的生母为宫人刘氏,出生于东宫,初封陈王,拜雍州牧,过继给王皇后。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忠被册立为皇太子。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则天大圣皇后在“废王立武”的斗争中胜出,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囚于别院;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李忠失去太子之位,降封梁王,授梁州都督,迁房州刺史。

    太平公主的同胞大哥李弘,三岁便被册封为皇太子,而这一年正是显庆元年(公元656年)。

    遗憾的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皇太子李弘随行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时年二十三岁。高宗和皇后悲痛不已,追赠孝敬皇帝,以天子之礼葬于恭陵。

    太平公主的同胞二哥李贤。

    李贤比大哥李弘小两岁,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

    李贤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高宗李治喜爱。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后,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高宗称赞、朝野拥戴,但也让武后猜忌。

    五年后,也就是调露二年(公元680年),皇太子李贤以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太平公主的三哥李显,比二哥李贤小一岁。

    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李显登基称帝,武后临朝称制。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皇帝李显被废黜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庐陵王李显被圣神皇帝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皇太子李显在通天宫复位,二次称帝。

    太平公主的四哥李旦比三哥李显小了七岁。

    李旦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因而深受父亲高宗李治的宠爱。

    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做过太子的皇子,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

    他的三哥李显被武后废黜之后,便被武后推上了皇位,然后便没有他什么事情了。

    武后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

    她以李旦的名义改年号为文明,册封正妃刘氏为皇后、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

    李旦便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不但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后下诏,表示要还政于皇帝。

    李旦知道这是在试探于他,便数次上表,极力推辞,请求武后继续临朝。武后遂顺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请求,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当时,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后,结果都兵败身死。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或被逼自杀,或斩首市曹,或死于流放途中。

    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李旦又岂敢真的去亲政?

    特别是流传在民间的一首诗,据说是二哥李贤所作: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如今,武后已经“三摘”,废黜了李显,仅剩下李旦最后一个瓜。

    而李旦又被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诬告谋反,武后命酷吏来俊臣审理。来俊臣对东宫属官刑讯逼供,让他们“招出”李旦谋反的实情。乐工安金藏当众剖腹,以表明皇嗣没有谋反。武后深受感动,不再怀疑李旦,命来俊臣停止审理。李旦因此而幸免于难。

    这也是为什么相王李旦永远不可能原谅武三思等武氏一族的原因。

    直到如今,太平公主基本上经历和见证了所有的宫廷政变,她对如今的太子李重俊的种种遭遇根本看不上眼,如过家家一样的冲突,如果李重俊不能容忍下去,也就没有什么魄力在日后坐上皇帝之位。

    皇帝李显被废黜为庐陵王之后,在房州遭遇了多少的屈辱?若不是韦皇后的陪伴和劝解,他早已经自尽。

    相王李旦被幽禁在皇宫里十数年,仍被人诬告为谋反,他一忍再忍,直到现在仍未露出复仇的獠牙。

    以太平公主对四哥李旦的了解,两年前的神龙政变只是相王李旦展露出的三成势力,更多的势力仍然隐在暗处。

    这才是太子应该学习的地方,一味的与其他政治势力发生冲突,除了结仇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太平公主没有将太子放在眼里,也就没有将守真的情报信息放在心上。

    守真后悔。

    他本想借助太平公主的力量,警告一下成王李千里,不要让李千里与太子结成一党。

    如果成王李千里退出,李多祚也会偃旗息鼓。

    此时,守真再想去借助武三思的力量去打击太子已经是不可能。

    不缺借刀杀人之计,却是再也不想跟武三思有太多的关联,这是李过警告了守真之后做出的决定。

    在洛阳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李过曾经反应过手下的兄弟们对守真曾经来往于梁王府有过抱怨,这些兄弟们都是血案里幸亏下来的血二代,最是厌烦武氏一族。

    即便李过解释了守真只是虚与委蛇也没有得到兄弟们的理解,守真只能放弃了借助武三思这把刀去杀人的想法,退回到了长安昊天观,隐居了下来。

    守真想过亲自与李多祚面谈,但李过和魏广宗都反对他这么冒险,一旦被人发现了他的身份,会将他拖进这个旋涡里,一众兄弟们的期望就此无望。

    没有了其他办法,守真只能找来了武延秀,希望从他这里打探出驸马武崇训等人的想法,或许,借助武崇训的嚣张以暴制暴,可以让李多祚等人退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