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唐瘿 > 第175章 暗争国本

第175章 暗争国本

    长脸少年李林甫在与守真相交的这两年里,他学会了一件事:谋定而后动。

    李林甫不知道守真为何会如此的成熟和稳重,两个人相差没几岁,却像是隔了一代人,在守真面前,他竟然像是一个听从教诲的晚辈。

    但不得不说,守真的做事风格极为稳健,让李林甫找不到每次布局的漏洞。

    前期,他有些受不了守真的老成和耐心,以他和杨璬平时搞出来的动静哪里受得了静下心来喝茶的平静。

    数次接触下来,守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李林甫的性子。

    守真不想因为李林甫急躁的少年性情坏了双方的合作,不得不像是培养清风和明月那样,慢慢磨着李林甫的耐心。

    没想到李林甫很有天赋,从之前的不适应到后来的逐渐喜欢上了这种暗中算计他人从容布局的感觉。

    “阴人、打闷棍、坑死他。”

    这是李林甫学习了守真的做事风格后,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

    如果守真知晓李林甫是这么总结自己的做事风格的话,肯定会被气死。

    玩笑归玩笑,李林甫将收买内应这一招学得炉火纯青。

    他在各大势力中布下棋子,虽然现在不会有什么收获,若是展望未来,十几年或者数十年埋下的棋子将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埋下棋子和收买内应都需要巨大的花销,而李林甫则无需为此担忧,他背后有驸马杨璬,而驸马杨璬背后有长宁公主,驸马和公主联手开设赌局,大肆收敛钱财,资产无数。

    李林甫作为驸马杨璬最亲信的心腹,单独划出一笔钱财,并无他人知晓。由此可见,杨璬和长宁公主疯狂敛财的程度,竟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钱财。

    到了太子李重俊起兵之后,守真和李林甫的接触改为一个月一次,地点也换成了陌生之地的道观,这是以防现身次数过多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这是太子起兵之后第一次见面,二人都有些唏嘘不已。

    守真和李林甫在太子府里布局的棋子都废掉了,两个人的心血白费,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

    二人寒暄之后,守真直接问道:“驸马和临淄王为何闹翻?”

    李林甫笑道:“哪里是真的闹翻?这是临淄王和我家国公演的一出戏。”

    “假的?为何?”

    “这事说来话长,自从太子起兵兵败之后,长安城内看不到希望,临淄王心灰意冷,准备去外地散心。”

    “散心?骗鬼呢!跟我说实话。”

    李林甫脸色一变,没有说话。

    守真也不说话,只是看着他,冷笑着。

    李林甫抵挡不住这种眼神,变得不自然起来。

    “临淄王或有其他的心思。在长安城里行事,或许会引来其他人的注意,如果在外地的话就会低调许多。”李林甫说道。

    “什么心思?”

    “谁知道。”

    守真笑道:“对我也隐瞒了吗?不会是想争国本吧?”

    李林甫脸色再次变化:“我说过瞒不过你,但国公还是想试一试。如果你能猜出来,国公和临淄王会邀请你入局。这可是你主动入局,不是我们逼迫你入局的。这种局,赌上的不是钱财,而是生命。”

    听着李林甫的言语,守真感觉自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自己没有猜出,就不会入了这个“争国本”的局。

    争国本意味着李隆基对如今圣上的不满,想要自己做皇帝,拨乱反正,重振李唐雄风。

    对于皇帝李显而言,这意味着谋逆。

    谋逆!

    这是一条不归路。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失败意味着死亡。

    二十三岁的临淄王李隆基,血气方刚,看不得朝廷暗黑成这个样子。毕竟这是李唐王朝,是他李家的王朝。

    如果皇帝圣明,他做一位逍遥王爷也是可以的,但如今皇帝昏庸,政权落入了京兆韦氏一族,就像是落入了当年的武氏一族一样,他不想再经历一次李唐王朝沦陷为韦氏王朝。

    有了皇帝李显二度称帝复辟王朝的现实,一旦韦氏一族出现了圣神皇帝武曌那种情况,绝对不可能再允许皇族李氏再次复辟的情况,只能出现李氏皇族被灭族的情况。

    守真在考虑:终究李隆基是否与相王李旦讨论过此事?

    相王李旦从小就喜欢隐忍,从他接替了哥哥李显做了傀儡皇帝之后,便被天后幽禁在皇宫里,从未离开过宫殿,让他学会了孤独和隐忍。

    皇帝李显不是没有想过自己弟弟李旦是否在隐忍,但隐忍是一味的忍让,忍让到底,直至翻盘。

    相王李旦曾经一度是圣神皇帝指定皇太子的一种选择,但是相王李旦对武氏一族的冷漠和仇视,并没有体现出他在隐忍。

    因为对武氏一族的态度,让圣神皇帝武曌选择了对武氏一族委曲求全的李显做皇太子。

    李显因此做了皇帝,也由此认为自己才叫做隐忍,对武氏一族的隐忍才是隐忍,而相王李旦则不是隐忍,而是天生不爱多事的性格。

    李显在这几年里一直在监视着相王府,发现自己的这位弟弟竟然真的耐得住性子,从未离开过相王府,就像是一个囚犯似得,想要终老在府内。

    皇帝李显曾经将自己的这位弟弟视为威胁,毕竟,相王李旦也曾经做过皇帝。

    只是皇帝李显从未将临淄王李隆基视为威胁的存在,一则是李隆基只是自己的侄儿,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二则是李隆基经常混迹于教坊,喜欢写歌编曲,与歌姬混在一起,应该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

    相王李旦吸引了皇帝李显的监视注意力,临淄王李隆基远去外地低调发展,皇帝李显显然没有兴趣,韦后等人更是无视了外地为官的官员。

    在他们的眼里,想要权力必须留在京城的权力圈子,离开了皇权圈子意味着放弃了对权力的追逐,就像是皇帝李显和韦后曾经将一字亲王谯王李重福贬出京城一样。

    没错,但凡出了京城,相当于被贬。

    没有人注意临淄王李隆基的离开,全都当做花边笑料。

    只有时时关注着年少好友动向的守真,在第一时间察觉出了一丝不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