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唐瘿 > 第177章 感同身受

第177章 感同身受

    朝局如斯,每个人都在挣扎,就像是落水后拼命抓住一些可以救命之物那样的疯狂。

    事关生死,谁在乎吃相?

    宰相杨再思如此,韦巨源如此,韦温亦如此。

    韦温是韦皇后的族弟,也是韦皇后最为信任之人,拜相就是韦皇后掌控朝局最重要的一招棋局。

    不过,韦温并不喜欢这种生活,大权在握,却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一切指令都来自于宫内的韦皇后。

    与韦温同感憋屈的是定王武攸暨。

    武攸暨收拢了武氏一族的政治势力,在外界看来镇国太平公主的势力又增强了许多。

    实则因为多出了这一支由武攸暨领导的政治势力,镇国太平公主的实力确实下降了不少。

    皇帝李显和皇后不想在皇宫之外再有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存在,从之前的默许和不反对,开始转变为打压策略。

    特别是皇帝李显,看似整日厮混于宫廷红妆队,不理朝政,但他故意纵容皇后的势力做大,又收拢了上官婉儿,放出几位任性的公主充作混不吝的打手,搅浑了整个朝廷,使得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两大势力逐步瓦解。

    依附于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官员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想攀附权贵,花钱买官,一种是有理想有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一种情况,走安乐公主和韦皇后的路子会更快更有效,让依附于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部分官员改走皇后和公主的路线。

    第二种情况,这些官员看不到希望,朝廷腐朽不堪,让他们萌生去意,纷纷去了外地为官,算是“避祸江东”吧。

    太平公主从没有想到武三思在当初竟然充当了一枚平衡朝局的秤砣,没有了这枚秤砣,朝局已经一边倒,变得越来越坏。

    武攸暨身具才华确实不假,钓了这么多年的鱼,早已养成了清闲的习惯,突然忙碌起来竟然非常不习惯,原本就有些清高的他,当初将权力看得太简单,与武氏一族打交道之后,才明白武三思每日要应付的繁琐之事竟是如此头疼。

    从看不惯武三思,到看不起武三思,直至今日才体会出武三思的能耐,绝非外界所言只是依靠权势,至少在统筹权势这方面,武三思有着独到的权谋。

    武攸暨有些佩服武三思。

    当初,武三思将武氏一族打理的井井有条,上下一条心。而武攸暨接手后,却是临近分崩离析。

    他放不下这么多年来的清高,不肯为武氏一族争取利益去求他人,不肯为了族人在太平公主面前低头,不肯向韦皇后屈服。

    在他眼里,韦皇后只是东施效颦,想要效仿圣神皇帝,想要做二圣,想要做天后,可惜学的完全不像是那么回事,韦后只学其皮毛,却没有学习到其中的精髓。

    就是这种清高,让武攸暨最近感觉很是憋屈。

    明明身具才华,却为何还不如武三思做得好?

    武攸暨不明白,他现在钓鱼都没有好心情,平时的养气功夫全都扔掉,有时连鱼竿都扔进河里。

    百无一用是书生。

    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守真到了潞州之后,才从临淄王李隆基这里了解到,相王李旦的处境不太好,可以说举步维艰。

    自从太子李重俊起兵攻打皇宫之后,皇帝李显仍是不放心自己这位亲弟弟,曾经也做过皇帝的弟弟。

    即便李显知道自己的弟弟李旦从未有过一天做过真正的皇帝,全程被圣神皇帝幽禁在皇宫里,但李显仍然对李旦有戒心。

    或许这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

    相王李旦被监控在相王府,李隆基跑出京城后,消失在众人的眼线里,反而拥有了自由。

    守真为他分析天下大势。

    既然准备争国本,寄希望于皇帝李显和韦皇后禅让皇位是绝不可能的。那么,只有政变一条路可走。

    但短短两年里,已经发生了两次兵谏政变。

    第一次是神龙元年,太子李显联合宰相张柬之等五位重臣,掌控了北门的羽林军,由玄武门攻入集仙殿。另外,京城里的另一支可用的兵力南衙禁军则由相王李旦掌控。

    这次兵谏成功,圣神皇帝退位,太子李显登基,二度称帝,并且复辟李唐王朝。

    第二次是景龙元年,太子李重俊同样联合了羽林军,却是兵败玄武门,逃至终南山后身亡。

    这一次起兵失败。

    这两次兵谏行动,不管成功与否,都与一支兵力密切相关,那就是羽林军。

    羽林军,向来是皇家禁军。

    大唐的羽林军又与西汉创建羽林军的性质略有不同。

    太宗李世民时期,在玄武门设置“左右屯营”,这是北衙禁军的雏形。

    高宗李治龙朔二年,改“北门(玄武门)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

    垂拱元年五月十七日,羽林军正式独立建制,取消了以往以南衙诸卫将军检校羽林军的制度,羽林军正式升格为行政系统上独立的北衙禁军,定额兵士六千人。

    “北衙禁军”指的是屯驻于宫城以北,以保卫皇帝和皇家为主要职责的皇帝私兵;与国家军队“南衙府兵”相对。

    可以说,北衙禁军是皇帝私人需求的产物。

    六千定额的兵士里面,选材力尤骁健者,号为百骑,扈从游幸。衣五色袍,乘六衣驳马,虎皮马鞍垫鞯,乃是皇帝的心腹亲兵。

    到了武周时期,百骑发展为千骑。

    至如今,皇帝李显将千骑发展为万骑。

    特别是太子李重俊联合羽林军内的多名将军一起起兵,让皇帝李显不再信任羽林军,只信任万骑亲军。

    如果临淄王李隆基争国本,只能从皇帝亲军万骑下手,而非再从羽林军下手。

    即便李隆基暗中掌控了羽林军,也无法攻入皇宫。更何况,如今的羽林军掌控在韦后的手里,外人根本插不进手。

    李隆基听从了守真的建议,放弃了发展羽林军,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

    守真以谋士的身份入局,劝谏临淄王李隆基与他人联手,例如说,太平公主。

    临淄王李隆基对此考虑了很久,他对太平公主这位姑姑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或许是太平公主极善于权谋的危险威胁到了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