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1984,差点被学校开除 > 第733章 三元朱村的变化

第733章 三元朱村的变化

    第二天,一大早就在菜都这边的陪同下,去了三元朱村。

    赵宏图刚下车,就被热情地三元朱村人给围住了。

    走到哪,大家就跟到哪里。

    “现在的三元朱村,800亩蔬菜大棚、300亩樱桃园、1栋联排别墅楼、8栋公寓楼、实验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生活超市和健身娱乐场所等一应俱全。”村长王乐意眉飞色舞的和赵宏图介绍着三元朱村的情况。

    还有自己的敬老院啊。

    这只是一个村子啊。

    赵宏图不由得来了兴致,“走,去敬老院看看去。”

    一行人很快就到了敬老院。

    宏图敬老院。

    赵宏图盯着这个名字,看了一会,“王村长,这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啊。东赵村敬老院,或者是乐意敬老院,我觉得都更好。”

    “合适,再也合适不过了,这也是我们村里开大会决定的。是不是啊?”王乐意冲着后面跟着的村民喊道。

    “对,没有比宏图敬老院更合适的名字了。”

    “这个名字是最好的。”

    后面的村民纷纷说道。

    没有赵宏图,哪里有现在的富裕生活啊。

    赵宏图笑了笑,心里甜得不行。

    这可是上辈子,他父亲从小生长的地方,自己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哪里有比家乡人,认可自己更值得高兴的事情。

    古代不是也有句话,衣锦还乡么。

    就是风光要在自己人面前,那才爽感加倍。

    一行人走进敬老院。

    5位老太太正在拉家常。

    这些老人最小的已有70岁。

    78岁的孟桂香老人和赵宏图说:“我生了4個孩子,没粮食吃的时候,就挖野菜吃。现在,吃的用的,要啥有啥,多好!6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每月发100元钱;像我们这些70岁以上的,每月发200元。”

    张大山听了都直咂舌。

    魔都在这时候,职工的平均月工资,也就1元。

    这边不只是有敬老院,而且老人家,每个月还能领到一百两百?

    这真是一个村庄吗?

    也太富裕了吧。

    看完老的,那也该看看小的。

    从敬老院出来后,赵宏图准备前往幼儿园,在路上,看到一家人的大门开着。

    一个老人家坐在小院里边,另外一个老人家,在给她梳头。

    梳好了,举起镜子,让老人看看好看吧,爱美的老人,满意地笑了。

    “老人家,多大了?”

    “96岁了。”

    “没那么大吧,看上去像80多岁。”赵宏图说道。

    “俺有身份证!”

    “这给她梳头的,是她二儿子王有文,都69岁了。”王乐意在一旁说道。

    王有文,赵宏图听到这个名字后,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

    自己上辈子的父亲,叫王书文,和他应该没有关系吧。

    肯定没关系的,第一次来的时候,都调查过了,确实没有自己上辈子的父亲。

    但对王有文,也莫名多了些好感。

    “您老人家身体那么好,能活到120岁!”赵宏图祝福。

    “可别活这么大,给孩子添麻烦!”说完后,老人往前一探头,贴着赵宏图耳边,悄悄说:“日子这么好,得慢慢过,真想活到120岁!”

    赵宏图听到后,笑了。

    自己所有的努力,在这一刻,有了意义。

    一行人,继续前往幼儿园。

    宏图幼儿园!

    赵宏图都不知道该说啥了。

    进了幼儿园大门,走到教室门口,正好看到老师把茄子、南瓜、西瓜等在纸片上画出轮廓,让孩子们涂颜色。

    宏图幼儿园园长王海燕对赵宏图说:“我们是蔬菜之乡,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蔬菜。”

    幼儿园里,还留了一块地,老师教孩子们播种菜苗,让孩子们观察菜苗生长情况。

    老师还带着孩子走进蔬菜大棚,搞采摘活动。

    幼儿园里有个300米长的蔬菜文化长廊,一块块大棚展板上,白菜、萝卜、黄瓜……

    都画成卡通画,画成孩子们喜欢的样子。

    王圆章说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大棚。

    看到这里,赵宏图开始想自己的孩子了。

    也许,自家的孩子,也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

    接着,去了蔬菜大棚。

    “王村长,赵宏钧老师是不是也在这里?”赵宏图问道。

    自从赵宏图把他从晋省挖过来后,他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这边呆着。

    “是啊,他上次从红球学术交流回来后,就一直在我们这边,要搞什么组装栽培、无土栽培和微机化管理等技术,推行了“两作两收”、“三作三收”、甚至“四作四收”。”王乐意说道。

    这么专业的词汇,亏得他还记得住。

    赵宏图笑着说道,“赵老师弄的这些新技术,咱们村民能接受么?”

    尽管这些新技术,肯定要在华远集团的实验基地试验成功后,才进行推广。

    但是试验地里和实际种植,还是有区别的。

    新技术,那都是有风险的。

    赵宏图记得当初自己第一次在东赵村推广蔬菜大棚的时候,可是碰钉子了。@

    只有十几户人家愿意跟着他一起干。

    “愿意,怎么不愿意,大家都抢着来呢。”王乐意笑着说道。

    “赵教授那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他说的话,准没错。徐少华天天跟着赵教授,一亩产黄瓜3万公斤。听赵教授说,这在全球,都是没人能达到的水平。”有村民羡慕地说道。

    “这算什么啊,去年徐少华异想天开,想要在大棚里边种水果。然后赵教授指导下,还真将油桃苗移到大棚里,油桃次年4月份上市,亩收入达6000多元。”另外一个人说道。

    赵宏图第一次介绍东北的韩永三来教大家种植大棚蔬菜,当初胆子大的徐少华,第一年就赚了三万多。

    接着又介绍来一个大学教授,向大家讲解大棚蔬菜种植经验、大棚建造工艺、蔬菜育苗、种植、管理、防疫、治病等理论知识。

    赵教授在赵宏图的提示下,又研究出来一种“无孔压膜”日光蔬菜大棚。

    新大棚种菜,蔬菜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明显的飞跃。

    徐少华就盯上了赵宏钧。

    只要他说什么,他就照着做,很快就成为了村里最富裕的人。

    大家看到徐少华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对赵宏钧,都有点盲目的信任,只要他说的,那比什么都好使。

    只要他愿意试的,大家都抢着要配合。

    “村里大棚怎么样了?”赵宏图问道。

    “咱们大棚都不知道改进多少次了。”王乐意说道。

    旁边有村民在一旁补充道。

    赵宏钧对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先后改火炉供暖为日光取暖,改有滴棚为无滴棚,改立柱竹杆顶棚为无立柱钢架结构,改土坯墙为砖砌体保温墙,改草帘覆盖为轻型保温被覆盖,改人工卷帘为自动卷帘,改大水漫灌为滴渗灌。

    冬暖式大棚不断上档升级,种植模式也有了很大改进。

    每一次改进,蔬菜品质和产量,都要提高一个档次,钱包也都要鼓得更快一点。

    这里,已经成为全世界,大棚蔬菜,最为先进的地方。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