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观历史

    听着轻音乐,总结脑海所记住的回忆,便开始归纳分析,学历史不是在于记住那枯燥的时间数字,地点人物。记这些事情我也从来不上心,因为历史就是用来案例分析,批判整改,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的。

    每一次王朝的衰弱,便总有人建立新的王朝。每一个皇帝都称因为百姓疾苦得打破这个僵局,

    但最后依然还是重蹈覆辙。其实皇权的争夺与百姓日子并无多大关系,权势的勾心斗角只是让属于那个层次的贵族颠簸流离。老百姓依然还是该苦的苦。

    人类会苦的原因无非就是三点,物质交换不合理、生存保障受到威胁,阶层冲突明显。

    生存环境得不到解决,无论换谁管,都还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继续折磨着人群,纵观历史,中国古代的生活方式大体没有改变,就是小农经济和小商经济,直到近代,才开始大力发展科技。

    但中国人就是这么容易满足,就像我一样,只要有粗茶淡饭就能过个十天半个月,琴棋书画安逸生活。中国古代更注重成家生子,女子也不用急着读书有事业,早早就许配给男户家里。反正人生大事就是早日生子早日繁衍,最终仓促离开人世。这就是中国人总是这么容易满足,人生追求这么容易满足又怎么能改造世界。

    熬得住也导致思维模式的封锁,反正闲哪怕骑或者坐马车好几个月也无所谓,反正怎样娱乐都快乐即使没有音乐电影也熬得住。即使我这种肥宅,我还是依然希望能有更高级的生活方式,比如机器人服务员,太空旅行,我觉得人生能体验的东西太少,能观看的东西太普通。听起来是滑稽,可没有这种态度的古代人真的就这么容易满足的过完一生。

    把如今时代的人拉回古代去,每天生活方式一定只能赌博、看戏,女子就只能刺绣买小饰品。可这些真的能比电影、游戏、游乐场快乐吗?像我不爱读文字的人,每天只能看书下棋其实挺枯燥的。游山玩水又交通不便利,去住客栈看着又臭又脏的茅厕都难以适应。

    历史几千年换了一代又一代,人性的问题是肯定不能避免的,有人贪财好色,有人拉帮结派,有人靠关系走后门,这些是肯定避免不了的,哪个圈子都完全消灭不掉人性的问题。可促使王朝稳定不住的主要原因就是古代科技落后抵不住饥荒,抵不住天灾。

    稍微一点起伏古代人就会病死饿死,或者渴死冷死。

    几千年不停改朝换代的原因主要就是科技问题,一个国家能不能应付的住饥荒天灾,饥荒物资的供给能不能高效到达。老百姓手里的钱能不能有价值合理的花出去。

    所以西方近代就如人脑突然升级一般,工业高效产能、改善生活环境问题。而古代中国还是在不停的安于现状。这种心态其实是很可怕的,因为敌人可不会看你过得舒坦就不攻击你。

    中国古代几千年都用木桶洗澡,从来不思考木质的清洁问题,永远都是用瓢勺挖水。西方人就偏偏觉得不合理的就得升级,不方便的就要更便捷,改浴缸、改喷头。

    懒和习惯还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代人耐得住那种艰苦,就是不愿意改变,久而久之也就习惯苦了。这叫懒得改。

    西方人近代就不一样了,偏偏不爱习惯平常的艰苦,就得想个办法改善生活质量,这叫习惯懒,努力让自己有懒得资格。

    所以我觉得爱因斯坦可能确实也看出来中国人群存在的性格问题,就偏偏爱把吃苦耐劳挂嘴边,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也强调在恶劣条件下顽强不息。这其实也算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中不具体的点。

    吃怎样的苦,熬怎样的生活,是持续不变的适应环境,还是努力刻苦改造环境。

    所以爱因斯坦说中国人勤劳愚昧不懂生活,是很客观的在说,但是外语说话不是很清晰的表达介意观点。爱因斯坦其实想表达的是

    “人不能只低头苦干去一味接受艰苦的环境,不能让自己活在愚昧的惯性里,不爱思考如何去提高效率,让人更便捷的有质量的生活。”

    这一点在教育也是可以看出来的,中国父母喜欢揠苗助长,催人赶紧干活、赶紧学习。人越催越不会思考越习惯性的无脑勤劳。

    这种模式持续了这么多年也导致古代中国自得其乐不会使用资源去提升自己的处境。活了几千年都还是这么愚昧的习惯到懒得改。

    西方人就热爱挑战,热爱换路走,热爱追求新的花样,这种性格其实不是天生的,而是教育观念一代一代传递过来的。

    思维不变,科技研发就能难有突破,此刻科学哲学领域的突破就得需要中西思想的结合,谁结合的好,谁就能发现新大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