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太一仙道 > 第185章 吹牛大王

第185章 吹牛大王

    玉泉子坐在轮椅上,被当成展览品似地摆在主席台中央上方,她面色红润,是被精细化妆的。

    她身穿黄色僧衣,脖子还挂着一串念珠。

    光着头,完全是出家二僧的打扮。

    独孤境起身朗声说道:“大家看,这位就是我最最亲爱的母亲,她有一天散步,一不小心,掉进了荷花池里。

    是我!

    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的池子里,把她救了出来!

    对吧?

    你们看!

    我母亲他点头了!

    说明,她的智商没有受到一丁点儿的影响!

    我把她抢救上来的时候,她已经在池塘里泡了足足有一个星期的时间!”

    啊!!!

    底下信众发出一阵惊叫声!

    “确实如此!

    一个在池塘里泡了一个星期的人,怎么说都要泡哝了吧!

    我把她打捞上来时,她已经胀得像一只大象!”

    噗!

    底下信众发出一片哄笑声。

    “确实如此!

    送到医院也是无用!

    只有通过佛菩萨的加持!

    高僧的加持!

    也就是我的加持!”

    底下信众又发出惊叹的声音。

    独孤境接着往下开示:“我们都知道的,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门,利益众生,于生死苦海,为作船筏,于无明长夜,为作明灯。

    观世音菩萨,由于无限慈悲的驱使,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成就无量众生的道业。

    从来只为人欢喜,不忍世间有悲声。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观世音菩萨,无论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业,皆本于大慈大悲的精神,平等爱护众生,作无限度、无止境的救济工作。

    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志愿,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德性,慈悲,亦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功德。

    观音菩萨,由于无限慈悲的驱使,曾经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成就无量众生的道业。

    凡称念菩萨圣号之人,其功德不但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相等,且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相等。

    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和最完美体现。

    当今世界,人类苦难沉重,灾祸连绵。

    如果人人皆能效仿观世音菩萨的德行,溶化仇恨,息止争斗;如果人人皆能发扬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拯救地球,幸福子孙,我们这个世间便是人间天堂。

    让我们一起发观世音菩萨十二愿。”

    僧众和众居士、信众们一起背诵,声震南天。

    此刻,天空明朗,万里无云,只见霞光万道,瑞气缭绕,派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景象。

    独孤境和众人一起诵菩萨言:

    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

    最后,所有人一起高声背颂观世音菩萨发愿偈: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嗡嘛呢呗美吽

    聚集在殿外广场上的成千上万的居士、信众,面容虔诚,双手合十,会背的微合双目,随口而出。

    这里面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还有一部分是城郊的居民。

    他们将粗砺的大手合在胸前,眼里含着热泪,脸上呈现出朴素的对信仰的强烈的渴求,对苦楚灵魂的皈依。

    而大雄宝殿里簇拥着大批的电视台摄像机,架着云梯般的长臂机在空中转换角度。

    孤独境一身云锦袈裟,上扣如意翠玉环,胸前暗佩微型耳麦,除了摄像师,其他人都只能看到他的背影默默朝拜,祝圣赞佛,感怀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德性和度化众人的宏愿。

    ……

    思想家蒂利希分析过人的三种焦虑:

    古代人焦虑死亡和命运;

    中世纪人焦虑原罪感;

    现代人则焦虑意义的丧失和价值的颠覆。

    人为何需要信仰?

    信仰究竟是什么?

    蒂利希认为,人是由他对无限性的觉知而被推向信仰的。

    对无限性的觉知,内在超越的渴望,把人引上了信仰之路。

    人的超越性是人的信仰生成的内在根据。

    信仰的重要特征在于终极性。

    信仰的终极性既不指时间,也不指空间。

    信仰所指向的是人存在的意义。

    死亡作为人必达的归宿,它使得一切俗常的所谓价值都必将归零,生活的意义遭到了不可遏止的追问。

    人生只有参透为何,才能迎接任何。

    这正是信仰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人若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生命将沦为虚无。

    这样的人生势必陷于无聊与罪恶的纠结。

    蒂利希指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

    意识到有意义的存在乃是人的精神健全的标志。

    人要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人要使自己成就为人。

    人就是这样一种独特性的存在,总要承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有价值的人生,寻求信仰是人的固有本性。

    这正是信仰的独特价值所在!

    “独孤境可算是名扬海内外了,你瞧,连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禅院都派人来朝贺了,这回他能把死去七天的母亲起死回生,真是积下了天大的功德啊。”

    信众们纷纷赞叹着,随喜着。

    站在黑压压的群众中,有一个人默不作声,他就是元玄子。

    元玄子的内心在流泪在纠结在痛苦。

    父子相见不相认,谁教英雄泪满襟?

    从来名利一张纸,遮住神庭暗乾坤。

    而坐在轮椅上如同木偶的玉泉子,却面带微笑,目空一切。

    她也许感觉人世间的滑稽胜过了喜剧小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