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太一仙道 > 第464章 桐城文都

第464章 桐城文都

    持续三天三夜的法事终于做完了,所有的道士都未曾合过眼,显得疲惫不堪。大家倒在坑上休息了半天。

    这时,吴道士才问起他们见茅山老神仙的事,燕玄龙大概讲了一遍,并说老神仙让我们西行。

    吴道士点点头说:“昆仑家住云上楼,自古寻仙过九洲。若问神仙何所有,天机不敢轻点头。西行是没错的!”

    与吴道士他们分别后,三人离开了无为县走庐江抵达桐城,全程130公里。

    话说桐城地处皖鄂赣交界的安徽西南部,“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为江、山咸阳之地。

    明代理学家陈献章游桐城时曾写下:“十里溪流十里花,居民多在水之涯”,“僻静园林开栋宇,宽间田地种桑麻”的诗句,发出了“天下原无此地佳”,简直就是“秀绝人寰”的感叹。据说道教丹鼎派创始人左慈曾隐居在桐城县浮山,中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也是桐城人。

    三人来到据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桐城古城区。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依石河、龙眠二水,山光水色,空灵俊秀。

    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诸如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及“左公祠”,张英、张廷玉“宰相府”及“六尺巷”遗址,姚鼐的“惜抱轩”及其手植的银杏树,姚元之旧馆“竹叶亭”,方东树家庙,方宗诚故居“九间楼”,吴汝纶藏书处“半山阁”,方守敦吟诗亭“凌寒亭”,以及近代革命烈士吴樾故居等等,均历历在目,展示了古城特有风姿。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朱光潜、方东美、叶丁易、方孝岳、方令孺、马茂元、光仁洪、舒芜等也都在家乡古城留下青少年时期的足迹。

    燕玄虎看到桐城空气新鲜,山清水秀,不由得来了兴致,他说:“桐城春秋时期即称桐园,因地宜桐故得名唐至德二年正式建县,1996年撤县设市,历时1200余年。桐城文风昌盛,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末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罕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式’大学者;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勤于政事,经世济民,名扬天下;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方东树、刘开、戴钧衡、姚莹等,宗唐宋八大家风骨,开一代文风。一时间令桐城名声响噪,有‘人不必桐城,文不可外乎桐城’,‘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盛誉。桐城派雄霸清代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多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多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连大清朝重要人物曾国藩都自称是“桐城派”,足见此流派在当时的焰烈之势了。

    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桐城也因此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

    “别忘记钱玄同致***的信中视七子和归有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为十八妖魔,桐城谬种,文选妖孽,人人喊打,一臭万年。”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三人才转头一瞧,原来是位年近华甲的中年男子,还蓄着山羊胡子。

    三人没有作声,而是信步来到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始建于公元1314年,正值元延祐初年,后在元末兵火中销毁。明洪武初年,桐城文庙从城东郊外,移建于后来的庙址。后来,文庙因为多次遭遇兵火涂炭,以及风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在明清两代曾经修葺了19次之多。

    文庙坐北朝南,以御道为中轴线,前为文庙门楼,中为大成门,后为大成殿。

    文庙门楼,三开间亭阁式建筑。门楼正面镂花平枋悬有一长方形“文庙”金字额匾。

    过门楼即步入汉白玉四柱三门石坊式的棂星门。棂星系传说中谷神,立斯门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

    向前十步临半月形泮池,池上有砖石拱桥,池桥皆以汉白玉石雕栏杆护配。传闻明清季桐城如“天启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百科全书式”大哲学家方以智、“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以“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方苞、刘大魁、姚鼐等到近千们名臣硕儒,于成名前均从桥上步入大成殿祭孔。

    下泮桥即至大成门。此门系门厅式梁森构架,阔三开间。硬山到顶,筒瓦顶盖,正脊两面三刀端装饰鳌鱼,四角凌空飞翘。

    降阶踏入宽阔后院,履神道,临石阶,“陛”上精雕龙凤戏珠图案。

    大成殿,面对磊成门和门楼,为文庙主体建筑,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殿内供奉着一圣四贤十二哲的坐像。

    燕玄虎说:“从明中叶以来,桐城学术兴起,士人多结社课学,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桐城派的形成肇始于方苞,经刘大魁而发展,至姚鼐而鼎盛。方、刘、姚为‘桐城三祖’。方苞为学为文以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志向。又提出‘义法’主张,义为言之有物,法谓言之有序。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兼备,以致风行一时,形成了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同时还出现了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的阳湖派,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乡派和以严复、林抒为代表的侯官派。”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