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太一仙道 > 第468章 隐姓埋名

第468章 隐姓埋名

    两人趁着朦胧的黄昏月色,从三祖寺向西北沿石级登山,转弯过岭,谷口前潜水碧波荡漾,后依天柱群峰,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仰望天柱峰,只见它凌空耸立,一柱擎天,浑身石骨,嶙峋奇绝。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天柱峰孤峰突起,山峰险绝,极难攀登。

    据记载,至今作为游客只有两人登上顶峰。我看今天就放它一马,不要青史留名了。”燕玄虎笑言,向另一处山峰走去,他说:“天柱山42座山峰中,以道家羽纱命名的山峰有21座。其中,天柱峰又称为司命峰,神秘谷又叫元洞府。迎真峰则奉为迎接司命真君的地方。”

    走了半小时,他们来到炼丹湖,在中国名山中可以和天山天池、长白山天池相媲美。水面广阔,清澈如碧,四周群山罗列,倒映湖中,如同瑶池仙境。

    汉朝末年,著名方士左慈戏弄曹操并被驱赶后,回到家乡天柱山隐居修炼。在莽莽森林中,从茶庄、马祖庵、贺家坂到良药坪,相距五千米之地建起上、中、下三个炼丹的地方。尤其是上炼丹,建在悬崖峭壁的石洞间,后有炼丹房,前有炼丹台,台上有火池。左慈开创了天柱山道教的先河,以《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授葛洪。

    天已经黑透了,明月高悬。两人终于来到被誉为全国最大、结构最奇特的花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由峰巅坠下的巨石,无序叠罗于峡谷之中,便形成了神秘的洞穴。他们从狭窄陡峭的洞口而入,左右环绕,上下迂回,时而步道断踪,时而又别有洞天,相传此处即是“司命真君”的洞府。

    “《黄帝内景经》称,天柱山上有洞,通一百里,司命真君之府。府有四门,中有五香飞华金瓶之宝,神胆灵瓜,食之者至元。即长生不老。为了追求这种境界,历代道家争相登临栖身,修炼不老之术。

    公元一世纪,张道陵之孙张鲁云游天柱山,在白云崖建起天柱山第一座道观——白云庵,潜心修炼,所居极为幽深。这里有5处知名洞府,长达一百华里。”燕玄虎说。

    “我看你不如喊一嗓子,54个洞都听得见。”燕玄飞说。

    两人手持军用大功率强光手电筒,在洞穴里前行。神秘谷里洞连洞,洞套洞,洞内有庭,有门,有窗,有石栏,确实是神仙洞府。随着深入,已不知穿行了多远,辨不清方向,但要倒回来又恐怕找不到出口。

    想要张口大声喊叫,又像是被什么压抑着,嘴巴闭得紧紧的。虽是盛夏天气,洞里却阴气森森,寒风扑面,两人不禁有些恐惧和后悔。

    此刻,已是进不得,退不得,就地宿营也不得。

    就在两人慢下脚步,迟疑地向前方摸索,忽然听到里面传来对话声:

    “学道修行,是要将心性返回到最初质朴状态而让心神遨游于虚天之境。若是像世俗那样拔去德性,扰乱心胸,追求利益,为名声而推行仁义是我们道人所不耻的。像孔子那样嘴上讲仁义,肚子里藏鬼计,背离大道而行,怎么能不免于败坏呢?如果真能通达性命之情,体悟天地之道,那么仁义自然会依附归顺,怎么能本末倒置,以末求本呢?”

    “师父,《荀子》有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真是为了争夺学生,抢生意,夺名声,嫉贤妒能而灭杀竞争对手吗?”

    “公元前498年,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冠并代行宰相职务,他上台第七天,便诛杀了同样在鲁国举办私学,设帐授徒,但‘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且大有与他分庭抗礼,又欲居上位的少正卯。已经达到了‘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的危险境地。孔子做为‘仁且智’的圣人果断地举起了屠刀,还给死者定了五条罪名。从小的方面讲,是江湖抢滩,不死也伤,和黑社会占码头性质相似,利益使然。但从大的方面看,孔子做为千古圣人,他追求的不仅是国家形式上的统一,更是思想领域的大一统。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目的是什么?克己复礼。礼的作用是什么?全国人民都按统一的模式视、听、言、动,就像管理军队一样。”

    “师父,你是说孔子主张独裁,而老百姓喜欢民主?独裁和民主哪个更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呢?”

    “国家以稳定为最高福祉,老百姓的基本理想是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好的独裁胜过糟糕的民主。但要注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师父,学道修行为什么要弃世离俗呢?”

    “静漠恬淡是用以养性的,和愉虚无是用以养德的,外物不能诱乱内在本性,那么本性就有安适的居所;性情保持平得,那么德性就家安处的位置。人能够养性以处世,怀德以享天年,这样就可以体察天道了。如是这样,人的血脉就不会郁积阻滞,五脏就不会受病气侵入,祸福也不能扰乱,毁誉也不能玷污。这样就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但是,如果不是处在一个有道德的时代,哪里能做到这一点呢?有能体道的人,但如果没有遇到好的世道,就有可能摆脱不了乱世的干扰,更何况那些本身就没有道德的人呢?所以说绝大多数人的仁义或者鄙俗取决于时势而不取决于个人行为。

    《周书》有曰:如果捕不到鸡,就顺着它飞走的方向寻找。凡事都应掌握根本为好,就像向邻居借火不如自己掌握取火的技术。向别人借水不如自己凿井。这就是真心修炼之人必会选择隐姓埋名,弃世离俗的原因。”

    “师父,学道修仙,尸解升天,享寿万年,永绝俗烦。为何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只知沉沦欲河,饮溺爱海,恣意酒色,纵逞财势,而不肯抛弃那白马过隙的荣华富贵,过眼烟云的娇妻美眷,炼就九转还丹,长生不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