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太一仙道 > 第514章 麻姑丹霞

第514章 麻姑丹霞

    “是啊,我估计他是糊弄咱们。”燕玄虎说。

    “哈哈哈。”随着声音,他们看到从洞外款步走进一位老者,仙风道骨,鹤发童颜,声如洪钟,面似青铜。

    二人赶紧倒地跪拜,口称:“老神仙恕罪,老神仙恕罪。”

    “我非老神仙,老修行而已。适前在龙虎山给我徒儿讲课被你们听到,今日老夫还要告诉你们《本经阴符七术》。”

    “真的吗?《本经阴符七术》是鬼谷先生的名篇,在古代哲学和兵法中都占有相当地位,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我们不是您的弟子,为什么会传授我们?”燕玄虎道。

    老者说:“我看你们一路辛苦,埋头寻找无药仙方,无头无绪,无线无索,如同瞎猫抓老鼠,只是撞大运。老夫云游四海,路过此地,但教你们一二,至于领悟多少,那就要看你等的造化了。”

    “谢老神仙点化!”燕玄虎和燕玄飞双双磕头叩谢。

    老者走到洞外,望着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说:“修道修真,得道成仙。什么是真?什么是道?真要怎么修?道要如何得?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须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包含着五脏的精气,心是精神的依托,是五脏之主。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伟大,养神的方法归结于道。

    道是什么?道是神明的根源。人只有用道德涵养五气,内心才能守一,如此方可掌握住道术。

    人了解各类事物,都是通过九窍,如果没有道术,便不能通达。称为不开窍,或是一窍不通。通达之后,五脏精气得到了培养,精神镇静,这便叫做化。即符合造化的精妙境界。

    五脏精气达到了化的境界,便产生了道德。宁静平和可以养气,养气可以使道德永不衰败,长存不散,一身达到神化的境界,这种人便叫真人。你们既然是道士,谁能说说什么是真人?”

    燕玄虎率先回答道:“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扰,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

    燕玄飞补充道:“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老者不吭气,燕玄虎又说:“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燕玄飞又说:“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赟,陵云气,与天地久长。”

    老者仍然没有反应。

    燕玄虎忽然问:“老神仙您不要考我们这些,不如直接知道哪里有无药仙方?”

    老者一指燕玄虎说:“生生死死是大病,一粒金丹上仙道。山河大地都是药,我且问你你是谁?”

    “我是燕玄虎啊,玄门领袖元玄子的徒弟。”

    “你是谁?”老者呵斥道。

    “我是我啊。哈哈哈”

    老者见他执迷不悟,便拽住洞口的古藤,嗖的一下飞过山涧,过到另一个山头去了,动作之快犹如猴子。

    “我是谁呢?”见老神仙指袖而去,燕玄虎问燕玄飞,她沉默了一会儿说:“反正你不是你。”

    从鬼谷洞出来,二人在路上简单地吃了早饭,又带了点蒸糕做为午餐,骑行到75公里之外的麻姑山时,已至午时。

    麻姑山位于南城县西约十华里,为道教36小洞天中的第28洞天,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洞天,又是道教72福地中的第10福地。古传麻姑山有36峰,13佳泉,99座庙宇,5大潭洞,可谓“山灵果实,福地洞天”。

    两人从进山石坊走过,见一座石柱飞檐四角亭,名为鲁公碑林亭,亭边宽7米,中央放置颜真卿撰书的《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大字碑,碑亭正面有现代书法家崔学路先生题写的匾额“鲁公碑亭”,全文九百多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气磅礴,被历代书家誉之为“天下第一楷书”。明代墨客金章登麻姑山留下了诗文:

    读罢幽碑增夙慨,思余正气凛秋穹。

    神仙事缈文章在,不拜麻姑拜鲁公。

    麻姑山相传为唐代邓紫阳真人习道修行之地,秦时大学者华子岗遨游万里来麻沅著书,华子岗有他藏书的石室。晋时,大医学士葛洪炼丹登临麻姑山,称赞神功泉为少见的好泉。北宋思想家李苒在麻姑山“十贤堂”讲学时,前来听讲的学生达百十人。

    麻姑山以烟云横飞,峰峦翠峭为秀,以洞石奥秘、“玉练双飞”为奇。二人从山下履步而上,途半有一亭,曰:半山亭。瀑布垂于亭左,翘首望去,只见两道飞泉犹如两条白龙,飞流直下百余尺,削崖入潭,似白雪飘洒,如烟雾飞腾。站立岩前,飞瀑袭来,股股寒气,浑身顿时感觉凉爽侵骨。岩旁有石刻“玉练双飞”四字,透过水廉幔帐,显得苍劲有力。难怪古人诗曰:

    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响。

    飞雪溅千岩,白虹垂万丈。

    沿溪涧而上数百级,就来到建筑雅致,别具一格的“龙门桥”。桥上架设长亭,亭旁有对联一幅:

    看不尽水秀山明十万户人烟现无遮境

    叹从来桑田沧海大千重世界作如是观

    站在亭上,凭栏远眺,只见山开石裂,苍苍屹立,俯视桥下,有一“水帘洞”,洞门隐在水帘中,像一钩半月倒挂在石壁之上,洞内明亮宽敞,能容百余人。

    水帘洞下是龙渊,旁边一块礼斗石。龙门桥左侧,是神功泉,泉水从岩底缝隙中渗出进入石盂,刚能入勺,以勺舀水,舀之不干,又名“一勺之多”。泉水清澈冷凉,沁人心脾。

    二人各自取出水壶,灌了一瓶,背在身上。

    顺势而下,他们又来到麻姑山仙殾观。相传唐玄宗开元27年,道士邓紫阳归葬麻姑山后,玄宗为麻姑仙立的庙,庙内塑有麻姑神像,体态端庄丰满,含眸凝视,微露笑容。站在仙都观门前遥望群山,只见五峰隆起,烟霞袅袅,丹霞峰间有一洞,洞深无底,洞顶透外,洞外溪水涓涓。在阳光的映照之下,红霞万朵,洞内金光闪烁,疑为洞外有洞,洞内有天,故名“丹霞洞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