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星河反抗军 > 第十三章 科学院新进程

第十三章 科学院新进程

    五个月后,觉醒者研究所。

    这五个月内,觉醒者研究所整理了大量的数据,诺亚号官方也终于将宇宙觉醒者的部分情报公布了出去。

    杜辉从李默手里接过了一叠组织活检分析单,他只是粗略地扫了一眼,心中的震惊便溢于言表:“李默,这份结果,你和雷涛相互映证过吗?”

    无怪杜辉惊讶,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宇宙觉醒者们体内细胞的端粒酶比普通人更为活跃,DNA的稳定性更高,免疫细胞活性也更强。

    端粒酶是一种在普通细胞内被抑制活性的酶,一般只有各类干细胞才有活跃的端粒酶。理论上来说,端粒酶活跃的细胞是永生的,不过一旦其过度激活,极有可能导致细胞癌变。

    宇宙觉醒者的端粒酶活跃度虽然提升了很多,却也处在肿瘤细胞之下。按本次分析结果显示,端粒酶的活性上升会导致宇宙觉醒者们的寿命达到常人的3倍以上。

    DNA本就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物质,一般情况下不易被破坏,不过这也只是对于地球上的生物而言。诺亚号进入了太空,没有地球的大气层保护,宇宙中各类高能粒子或射线极易对人体DNA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宇宙觉醒者的DNA在堆叠过程中的扭曲方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这会导致其稳定性更高,不易被外力损伤,因此宇宙觉醒者更适合在外太空生存。

    免疫系统的变化也很惊人,一般人免疫系统并非越强越好,过于活跃的免疫细胞容易攻击自身细胞,导致过敏或者多种自身免疫疾病。

    宇宙觉醒者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根据李默的分析,他们的免疫功能虽然极强,但免疫细胞与自身细胞有一个未被探明的额外识别靶点。因此宇宙觉醒者不易得外部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对陌生微生物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远超普通人。

    李默耸了耸肩道:“我早就把每一份报告反复查阅了十几遍,雷涛那家伙也是如此,理论上不会有大差错,杜舰长你现在已经是超人了。”

    杜辉尴尬地摸了摸下巴,的确,宇宙觉醒者寿命远超常人,身体素质以及免疫系统强悍,还更适应外太空环境,这已经完全接近于新的物种了。

    尽管觉醒者研究所已经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人类对宇宙觉醒者出现的原因依旧不明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地球的时候,才可能觉醒。

    李默收起了生物学分析单:“杜舰长,我们现在的资源太少,以诺亚号的现况也确实挤不出太多的科研资源。在登陆贝-伯彗星,缓解能源危机后,我希望觉醒者研究所能进行一次扩招。”

    杜辉点点头:“这件事应该没问题,不过细节方面你还要和雷涛商量一下。现在关于各宇宙觉醒者能力的研究你们有新的进展吗?”

    李默操纵研究所中央的计算机打开了一份新的文件:“我们只做了初步的分型,以后可能还需要更多你们使用能力时的样本。”

    杜辉也知道这急不来,他看向中央的大显示屏,上面有对诺亚号现有每位宇宙觉醒者能力的分析。

    现有的宇宙觉醒者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称为学者,学者各自的专业能力会获得大量的提升,在科研时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诺亚号大部分宇宙觉醒者都属于这一类,包括化学博士利比安,天文学家张军和数学家陈晨等。严格来说,天际空间站来的设计师哥拉亚也能分入学者这一组。

    第二类被称为机师,机师在操作人类已有信息系统或者机械时有极为强大的能力加成。代表人物有黑客爱丽丝、飞行员少尉桑奇和高级工程师杰弗森。他们三人在实验室环境下的优异表现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最后一类被称为先知,代表人物只有舰长杜辉一个。这项的能力很难解析,仅以杜辉的表现来看,他平时与常人无异,唯有在危险将至的时候,他会有明显的危机感。上次引擎爆炸发生前,杜辉还梦到了未来的画面。

    最后,觉醒者研究所还在大规模筛查后还于人群中发现了不少亚觉醒者。这些人都在进入宇宙后有过极短暂的昏迷,当事人自己也未有明显的能力变化,只是在体检时才表现出了少于不同。

    亚觉醒者总共有265名,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也有不小的提升,预期寿命也会比普通人长30-40年,长期追踪表明,他们更不容易在工作中犯错。代表人物不少,最广为人知的有前天际空间站领袖沈建国和星河勋章获得者陈铁生等。

    李默有些遗憾地介绍完了现况,他和雷涛都是亚觉醒者,他俩都挺想体会一下学者的思如泉涌是什么感觉,不过可惜,觉醒这事情真的可遇不可求。

    “先知吗?真是个有点中二的称呼,大家可太看得起我了……”杜辉苦笑着离开了觉醒者研究所,他还得去隔壁的超算中心看看。

    超算中心正在全力以赴支持顺风车计划,诺亚号中央超算的大部分算力都花在了引擎升级工程中,毕竟这关乎全人类的身家性命。

    杜辉巡视了超算中心的引擎升级与规划程序,他很欣慰地发现,工程进度比预计快了三个百分点,引擎性能的提升也略超过最初的计算。

    超算中心目前的总负责人是太空舱设计师哥拉亚,虽然他是超算中心最年轻的那位,但他却同时也是人类最早的宇宙觉醒者。总负责人这个位置杜辉原本交给了顺风车计划的提出者张军,但前不久张军把它让给了哥拉亚。

    “顺风车计划的计算和观测已经完成,工程也早已步入正轨,接下来就不需要我插手了。我只是个四十几岁的中年男人,该把位置让给更有能力的年轻人了。”张军如是说道。

    此时,哥拉亚正在介绍现阶段的额外工程:“杜舰长,中央超算目前算力占用比约为92.7%,除去5%的应急部分不能动用,超算中心目前正在用剩余算力研发一种名为‘孤狼’的单人飞行器。万一顺风车计划出现意外变故,我们不能毫无还手之力。”

    说罢,哥拉亚在屏幕上投影出了一台梭型的飞行器,一旁是它的参数:“孤狼在大气层中可以达到4.8公里每秒以上的飞行速度,宇宙中它的机动性远不止于此。”

    杜辉着飞行器的各项参数皱了皱眉:“按你们提供的数据来看,孤狼的总体性能是很不错的,但这里有一个大问题,孤狼为了机动性,需要极高的加速度,它最高负荷时产生的20个g加速度,一般人绝对无法承受。”

    哥拉亚苦笑了一声:“孤狼是仿西格玛的人工智能大军设计的,也算是半个外星科技产物,以我们目前科研能力根本无法自行研制宇宙中的单人飞行器,想改良都很困难,现在的孤狼已经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了。”

    哥拉亚一边说一边点开了物资储备列表:“无人机倒勉强可以代替单人飞行器,但诺亚号目前物质并不富裕,再怎么节俭,最多也只能挤出7艘无人机。”

    杜辉皱了皱眉头,7艘无人机,这还是太少了。

    哥拉亚继续解释道:“7艘无人机的材料,可以制造5艘孤狼。模拟战中,无人机的数据明显逊色于驾驶员操纵的飞行器,这可能和我们自己研发的人工智能不够聪明有关,如果我们能提升人工智……”

    杜辉伸手制止了哥拉亚:“人工智能自然是好的,但有西格玛一个就已经够毁灭世界的了,现在这方面的技术早已陷入了瓶颈,我们的科技不足以约束更强的人工智能。”

    哥拉亚本就没指望杜辉直接答应他,诺亚号也没有研发人工智能的条件,他只是耸了耸肩接着说道:“好吧,这事以后再说,说着说着就跑题了。孤狼的加速度确实很大,这对一般人来说足以致命,但宇宙觉醒者应该能轻松承受。亚觉醒者也勉强可以在这样的加速度下完成战斗任务,我总觉得,保护诺亚号的任务还是由我们人类亲手执行比较好。”

    是啊,命运就应该被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杜辉拍了拍哥拉亚的肩膀:“不错的觉悟,放手干吧,我会让桑奇多来这里给你们提出参考意见的。关于亚觉醒者驾驶员的征召会在明天开始进行,哥拉亚你只要按你的想法尽力去做就可以。”

    “是,杜舰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