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收归己用

    听着老农的侃侃而谈,朱元璋只感觉脑袋嗡嗡的。

    怎么感觉这老农说的有些离谱。

    县令只会之乎者也,而为百姓提供改良种子与化肥的却是什么沈大善人。

    “老哥哥,这沈大善人又是何人?”

    老农笑道:“实不相瞒,沈大善人姓沈名冲,是我们江宁县最有钱而且最好的商人。”

    “当初我们这里土地荒芜,能种的地寥寥无几,能吃饱的人家没有几个。”

    “但是两年前沈大善人来了之后,便教给了我们如何开垦,如何施肥,如何播种,并且还低价卖给了我们好的粮食种子。”

    “第一年我们的亩产就达到了十一石粮食,这下可是再不用为吃不饱饭发愁了。”

    “后来沈大善人还鼓励我们开设工坊,如今我们村里开设了肉脯厂、手工厂、皮革厂、布庄等等。”

    朱元璋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村庄居然开设了如此多的工坊。

    突然,朱元璋仿佛想到了什么,开口问道:“如此规模的工坊恐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开设起来的吧?”

    “当初你们开设工坊的本钱又是哪里来的?”

    之前百姓们能解决温饱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有余钱开工坊?

    听到朱元璋如此一问,老农笑呵呵道:“当然是多亏了沈大善人了。”

    “他不光入股了每一家工坊,每月还会派人前前来统一收购,然后再贩卖出去。”

    朱元璋没想到沈冲一个商人竟然为百姓做了如此多的好事。

    心中对沈冲的为人又认可了几分。

    沈冲的这一番操作,确实是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

    “老哥哥,那你们每家每户每年的收成有多少?”

    老农想了想说道:“我们村有一百零八户,每年每户加上种田差不多都有三十两银子。”

    闻言,朱元璋不由再次瞪大了眼睛。

    每家每户每年能有三十两银子的收入,这在整个大明朝都是第一个吧?

    要知道其他地方堪堪仅能解决温饱,如今江宁县的百姓居然有如此高的收入,就算是比起应天百姓的收入都要高出很多。

    一个商人,竟然能带动整个江宁县的经济,这沈冲的本事当真是不可小觑,难道说咱对商人都误解了吗?

    随即朱元璋又问道:“你刚才说的入股是何意啊?”

    他还是第一次听说入股这个词,也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老农耐心的解释起来。

    “起初我们村里的工坊也就一两个,小打小闹,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只能自产自销,堪堪解决温饱。”

    “后来沈大善人便带着银子前来投给工坊,扩大生产规模,之后每年再从工坊里分走一部分钱。”

    经过老农如此解释,朱元璋也大概明白了这入股是怎么个意思。

    可是很快就感觉有些不对劲了。

    “他只投给你们一次银子,但是每年都要分走你们一部分收入,你们舍得呀?”

    朱元璋认为沈冲此举有些太不公平了,但是老农接下来的话差点儿让他喷出一口老血。

    只见老农点了点头,说道:“是啊,我们村每年都要分给沈大善人大概一万两白银。”

    听到这里,朱元璋顿时打了个趔趄,险些没有栽倒在地。

    这沈冲当真是好手段,每年光从这一个村庄都要分走一万两银子,那加上其他村子呢?

    如此算来他沈冲岂不是要比国库都要富裕了吗?

    如果能将他所有的钱都收入国库,那还用为国库空虚发愁吗?

    想到这里,朱元璋眼神炽热起来,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白花花的银子放在他的面前。

    “杀鸡取卵!”

    突然,朱元璋脑海里闪现这么一个词。

    如果杀了沈冲,将他的所有银子拿过来,岂不就是杀鸡取卵吗?

    想想当初的沈万三,大明第一首富,不就是被他杀了,没收了他全部的财产吗?

    没收了沈万三的财产,大明国库确实充盈了不少,也做了很多事。

    但是仅仅一年光景,那些财富便全部被挥霍一空了。

    大明初建,百废待兴,哪儿哪儿都需要银子,就算是两个、三个沈万三的财富也无法恢复过来。

    如果当初沈万三不死,让他为大明赚钱,那他朱重八还用为银子发愁吗?

    看来这个沈冲当真是杀不得,与其做那杀鸡取卵的无智之举,还不如将其收归己用,为朝廷赚钱岂不是更好?

    朱元璋越想越是兴奋,如果不是场合不对,恐怕就要开怀大笑了。

    “老哥哥,每年都要给那沈冲如此多的银子,村里人不心疼呐?”

    朱元璋看着老农问道。

    老农笑了笑,说道:“当然不心疼了!”

    朱元璋皱眉:“这是为何?”

    老农道:“我们村的工坊除了关心生产,其他事都不用操心。”

    “至于如何找销售渠道,如何运送,如何结账都是沈大善人安排。”

    顿了顿,老农继续说道:“沈大善人不像以前的那些个商人,他们来收购村里的产品都会不停的压价。”

    “最后到手的钱除了成本根本就剩不下多少了。”

    “如今好了,沈大善人不光结账痛快,就连价格也给的很高。”

    最后老农感叹道:“我们村里能有今日的规模,沈大善人功不可没。”

    听了老农的讲述,朱元璋也是一阵感慨。

    官府的官员不为百姓办事,反而是一介商人让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当真是天大的讽刺。

    看来这吏治还是不行,不能光杀贪官,就连那些不作为的官员也不能留。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朱元璋也不再停留,告别了老农与朱雄英再次坐上马车向着应天而去。

    应天皇宫。

    御书房。

    朱元璋面无表情道坐在椅子上,对面是二虎跪倒在地。

    “二虎,事情可有进展?”

    朱元璋眼神冷冽看着二虎。

    在江宁之时,朱元璋便派二虎回宫查探朱雄英中毒一事。

    二虎心中忐忑,低声回答:“回皇爷,事情已经调查清楚了。”

    此时此刻二虎真想给自己几个耳刮子,他以为朱雄英中毒仅仅是个意外,没想到事情竟然如此的棘手。

    这可是有关皇家颜面的事情,自己如今已经知道了真相,会不会也走上自己大哥的老路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