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重华归 > 第一三二章 故事

第一三二章 故事

    (补第一三一章最后两段)

    “祖父铁了心不许母亲再见父亲,父亲也自知无法给母亲优渥舒适的生活,二人只能各自哀叹,苦守相思。后来,到了父亲离都赴任的那天,他本想再去见母亲一次,却又不想平白让母亲难过,于是他打算就此放弃,只希望母亲能找到更好的归宿。”

    显然这只是他一时的想法,如果他们二人没有忘情到不顾礼义,继而行了那周公之礼,那么,他们的故事一定还是有后话的,不然……碧洗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父亲不知道的是,母亲的心是那样坚定,她的心里早已再也容不下任何人了。那日,母亲为了跟父亲一同离开,甚至不惜打翻了火盆,将闺房点着了,然后趁着府里乱作一片的时候,她逃出了府去,一路奔向城门,只为寻着父亲。”

    (本章正文)

    倒实在是个痴情的女子呢,我暗暗叹了一句。自古士之耽兮犹可说(tuo)也,女之耽兮不可说(tuo)也。无论那话本子里,还是那些真人真事里,女子为情付出从来不计回报,无法自拔。却不知,在今日的这个故事里,那男子是否也不出意外的是个负心的人了。

    “母亲赶到城门的时候,父亲正在接受出城的检查,看到仿佛从天而降的母亲,父亲再也无法骗自己了。后来他总同我说,在看到母亲的那个瞬间,他才真正明白了他存在的意义,不为了高官厚禄,不为了光宗耀祖,为的。只是在每一天,都能看到母亲的笑。”

    碧洗在讲这些话的时候,嘴角无意间带着一丝温暖的笑意。那是多么简单,多么淳朴,多么厚重的感情……只为每一天,都能看到他的笑……我回味着这句话,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白衣飘飘的身影,拨开层层迷雾。我真的看到了,那最能牵动我心绪的笑。

    “父亲终于决定抛却所有的顾虑,带着母亲一同去了边关赴任。当时父亲刚刚到任,加上边关文官的俸禄也并不高,所以当时父亲和母亲的婚礼办得很简单。没有亲友的祝福,没有鞭炮鼓乐,就是三两个生疏的同僚。一个未经修缮的宅院,简单的一对红烛,一壶酒。但就是这样,母亲还是嫁得很幸福。”

    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了这样的一个画面,一双新人在一间颇为简陋的喜房里相视而笑,借着影影绰绰的烛光。二人眼中闪烁着无尽的幸福和期待。那新娘因羞涩而微红着脸,却愈发显得娇美动人,而新郎则是意气风发,用他此生所有的温柔注视着眼前已然成为自己妻子的女子。没有喧闹的庆祝,没有张灯结彩,但一切却是那样幸福得恰到好处。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个幸福的故事大概也该到转折的地方了。

    “父亲很珍惜母亲,虽然边关的生活很苦。他却尽他所能地让母亲过得轻松愉快。母亲又何尝不知道父亲的辛苦,为了让父亲没有后顾之忧,向来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母亲开始为柴米油盐而忙,从前娇滴滴的富家小姐一转眼成了围着灶台转的少妇。”

    听到这儿,我不由自主的开始幻想。自己操持家务,围着灶台转的样子。还未来得及仔细勾画,大滴的冷汗已从额际留下。呃……或许……这些事。可以很久很久以后再考虑。

    “后来,家里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府里有了可以使唤的丫鬟婆子,父亲的俸禄也多了一些。接着……我便出生了……得知母亲诞下了女儿,父亲也还是很欢喜的。当时,他还宽慰有些失望的母亲,说以后他们还要给我生许多许多的弟弟妹妹……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在我两岁的那年……母亲却染疾……最终……”

    我的心上猛然一疼。为什么故事总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为什么故事的最后不是见异思迁便是生离死别?为什么、为什么就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生一世一双人?

    许是早已接受了这个结果,碧洗表现得比我平静太多了,她甚至没有红了眼眶,而是依旧平平淡淡的讲述着。但是,我确定我感受到了,那藏在她平静表情下,波澜起伏的情绪。

    “母亲去了之后,父亲消沉了许久,在没有了母亲的日子里,父亲过得很凄苦,却很坚持。他没有续弦,我相信,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苦守着他和母亲的爱。平日里,父亲很少会表露他的难过,但每逢月圆之夜,他总会独自坐在院子里,斟两杯酒,也不喝,只是望着那轮冰冷的月亮,久久无语。看着那时的父亲,我总会有一种他即将随而逝的错觉……”

    此时的我不知道那种同生平挚爱生死相隔的切肤之痛,也不知道那种无法传达的思念是怎样的折磨人,直到后来,当我眼睁睁看着那人浑身鲜血的在我面前倒下,当我和那人天各一方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真正的痛苦,总是最无法言说的,最无能为力的。

    这便是他们故事的结局了。我努力安慰自己,这也勉强算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不是吗?至少……至少这个故事里,没有离弃,没有变心,即便生死相隔,那二人的心却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父亲很疼我,连同母亲的那份一起。父亲总说女子也要多读些书的,当年我母亲打动他的,就不仅仅是她的如花美貌,还有她的饱读诗书。在父亲的教育下,我也算是看过一些书的,如果不是……或许现在,我还像从前一样,以父亲所期望的方式活着。”

    亲情是我心里永远无法填补的一处空白,不管是生下我的那个人,还是尹老头,他们都欠我亲情和温暖。不过,我早已经不在乎了,尽管听到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心里有一丝丝的酸涩,但是……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不是……什么?”我问。碧洗顿了顿,良久之后才答:“两年前……一个很平常的早晨,我家的府院突然被官兵所围,府里的丫鬟下人全都被押了出去,府里乱成了一片。有许多人闯进我家,乱抢乱翻一通之后,将整个府院付之一炬……而那天,我一直都没有见到父亲。”

    “当时我怕极了,又找不到父亲在哪儿,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用功夫带着我翻到了院墙之外,而后上了马车,逃命般的一路狂奔。在路上,那人告诉我,他是我父亲的同僚,是个武将。因为一些有关政事的问题,父亲被人冤枉,已经落了罪,关进牢中,处境十分危险。父亲对此已有预感,所以拜托了他救我一命。”

    这是怎么回事?边关的文官向来是受朝廷直接管辖的,即使出了什么问题,也应该是先押解回京再审才对,怎么会就这么直接就在当地入狱了呢。我直觉此事一定另有隐情。

    “救我的那人说,父亲此次恐怕是凶多吉少了,父亲出事前曾交代他,让他陪着我到墨都来寻我的外祖父,还留给了我一件信物,一块从前母亲随身佩戴着的玉佩。当时我们逃得很匆忙,身上连多余的银两都没有,跑了没多久,身后居然来了追兵。

    我哪里学过什么拳脚,见到那么多人手挥兵器的冲过来,我当时便慌了神。救我的那人一边拖住追兵一边喊着让我快逃,可我吓坏了,一边逃一边摔跤,根本跑不快。最后,我眼睁睁看着一个人把刀送入了那人的后心……然后,我一脚踩空,顺着山坡滑了下去。”

    碧洗在讲述的过程中表情一直淡淡的,语气也没有什么起伏,可我心里却有如擂鼓大作,紧张的要命,这种感觉,有点像当时带着小遥跟着容成聿逃出琼鸾峰时的感受,但又似乎,并不一样。

    “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躺在一间破旧的瓦房里,浑身都很疼,动也动不了。过了一阵子,房门被人推开,有人进来了。是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她告诉我,村里人砍柴的时候发现了我,当时我浑身是血,已经晕了过去,他们见我可怜,便把我带回了村子医治。我在那个小村子里养了半月的伤,总算是能行动自如了。因着还拿着母亲的信物,我还是决定动身去墨都寻找外祖父,村里人筹了些银两给我当作盘缠,我很感激他们。

    拿着村民筹给我的盘缠,我独自踏上了来墨都的路。走了一个多月,我才终于到了墨都。”

    碧洗轻描淡写的一句“走了一个多月”,我却读出了太多的艰辛和苦难。一个柔弱的姑娘家,只身一人,没有多少银两,又不认得路,还要长途跋涉那么远的路程,光是想想,就太艰难了。我的心里油然生出对碧洗的敬佩之感来,能忍耐这样的艰难困苦,还能这样平静地将她讲述出来……这需要一颗多么坚强的心啊。

    坦白讲,我不知道如果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是不是也能像她一样,熬过来,并且平静的面对着一段苦难的经历。

    “到了墨都之后,我四处打听,终于寻到了母亲的娘家。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外公自从母亲逃家后身体便一直不好,外祖母也在几年前病逝了。

    外公为了不睹物思人,到一处气候宜人的小地方养病去了,已经数年未回墨都。如今府里一切都由我叔叔掌管着,我找了看门的家丁希望他可以通传一下,我不求别的,只希望见见亲人,有个栖身之处,可是我叔叔甚至不愿见我。”

    竟有这样的事!身为血亲,不但不雪中送炭,竟然能做到如此的冷血和无动于衷!我只觉得一股怒气用上了心头,这样的人,不好好惩罚他一下,实在是有违天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