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筒车

    葛亮走进那书房之后,说:“师弟,亮准备画一个图,就片刻时间,马上就好了。”

    马信说:“孔明师兄,可是要画什么图呢?”

    葛亮:“就是水车的图纸,用来灌溉的工具。”

    马信好奇问道:“师兄还会的农事吗?”

    葛亮用不屑的眼神看着小马信,说:“难道你没有看到亮做农活儿,便以为亮不知道农事吗?这可不应该?”当然啊,葛亮的不屑只是在展现自己小小的优越的感觉,简单来说便是穿越者打小便是跟着农村爷爷一起生活的,种地那也是拿手的,就必然葛亮准备要画的水车便是老家便有一个。小的时候更是经常在水车所在的地方“滚水”,也就是小屁孩在水里裸泳。

    直接将脑海中的水车画出来不是问题,葛亮想的是怎么样将这个技术已经成熟的水车简化一点,就是看起来不那么成熟。

    要处于一个对于别的工匠有改进的地方,哎呀,先不管了,画出来再说,依照现在的交流水平来说,就算是这出现了一个有利于农业的好东西,也需要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才能发挥出来,才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由此看来也是无关痛痒了。

    葛亮一遍用麻绳将一片片的竹简串联成一卷,这次串联得非常的紧凑,看起来就像是一块木板。串联好了之后,葛亮拿起旁边的毛笔,顿时便是有些为难起来。

    要说其中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的。就是不知道怎么画了,不是没有影响了,也不是没有画画的能力。而是不知道怎么画出来,更简单来说,是画直观图好呢?还是话三视图好呢?

    葛亮犹豫了片刻时间,开始下笔勾勒起来,画直观图的要点就是要画出立体的感觉,这玩儿意在大汉朝不是没有啊,而是不流行。接着又是三幅三视图画在背面。

    有了这个,到时候便是可以交换了。

    其实在葛亮在勾勒图纸的时候心里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可不可以自己请几个工匠专门打造这个水车,到时候出售给村民,或者说是刘表,也就是统治者。

    葛亮开始的时候还是一脸的笑容啊,但是后面便不这样想了。要是公布了,特别是搞得天下皆知了,想一下后果就有些头疼啊。

    当然某些本来就是奔着小官吏而去的,那这就要另外说了,毕竟靠发明出家当官的人在先天上就要弱势一些啊。即使自己是一个发明家,在这汉末三国的时期也要走正规的途径仕途。

    一个简单的例子,曹魏的发明家马钧,还原指南车;改进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发明一种由低处向高地引水的龙骨水车;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把木制原动轮装于木偶下面,叫做“水转百戏图”。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结果却是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

    要是某人在才名被发明创造的名头盖过去了,那是非常吃亏的。

    不说别人,就是刘备,他最擅长便是编草帽,但是这家伙仁德的名声可定是超过了编草帽,要是这两件反过来了,谁还认识你不是吗?特别还是汉末三国,在现代看来马钧确实是一个大才,意义重大啊,但在当时也就那么回事。

    所以葛亮已经决定了这事咱不说啊,避免被当权的人看中,到时候不为官也是不行,像是司马懿不就是被逼的吗?

    葛亮画好之后,缓缓地吹气将竹简上的墨迹风干。

    旁边的马信问道:“师兄,这便是水车的样子吗?”

    葛亮点了点头,也是问道:“这附近的村子没有这样的水上引水工具吗?”

    马信想了想,接着摇头,说:“没有,要么就是桔槔(jiégāo),辘轳,要是更好一点便是翻车了。”

    葛亮瞬间便是想到了古老的灌溉工具的来历了,发明在西周时期,桔槔使用杠杆原理用于提取地表水;辘轳则利用轮轴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起重机械用于提取井水,在现代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比如建筑的吊塔。

    翻车发明于东汉时期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时期的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

    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

    中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葛亮想着不禁又想到了活塞运动的打水机,也就是手动的压水机,这个适不适合情况呢?这个好像是有些鸡肋了,要是府上有一口水井,都是用绳子帮上木桶打水,并不是急需的东西,到时自己的新建的屋子可以用上一用。

    葛亮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到是让旁边的马信不在问葛亮问题了,而是自己开始读书了。

    葛亮对着马信说道:“亮,这边出去了?”

    马信:“哦”。

    葛亮走回到了堂屋,对着水镜先生和老马汉见礼后坐下,说:“这便是亮说的水车了。”

    水镜先生拿过葛亮手中的竹简,仔细看了看,不久之后叹了一口气。说:“可惜了。”

    葛亮说道:“这世界哪有什么可不可惜,能不‘人云亦云’就算是幸运了。”

    水镜先生:“怎么说来被迫似的?”

    葛亮:“可不就是被迫的吗?”

    水镜:“这样说来也算是被迫的,这天下还要很久才能平静下来。”

    葛亮:“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此乃常理。”

    水镜先生捋须微笑,说:“细数历代变迁,此言大善。”

    葛亮:“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

    葛亮说道献帝协时便是闭口不在言语了,不然就直接穿帮了。

    但是葛亮话中的意思也是不言而喻了,这天下又到了分裂的时候了。

    至公元156年时,全国人口恢复到5000万左右,但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三国鼎立时,人口下降到3000万左右,加上百年不遇的大灾,史书里用“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来描述当时的场景。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