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九鼎山河 >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凡读史者都知道,按照世界公认的规则,文明的标志是文字、城市和冶炼,必须具备这几项元素,才可以说当时的社会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否则就只能称之为“文化”。比如山顶洞人,虽然也有工具、饰物等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成果,但还不能算是文明社会。也正是按照这个标准,华夏文明为全球史学界主流观点所承认的文明起始点是殷商——经过挖掘考证,当时已经有了甲骨文、殷都和青铜器。

    但由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大多是保存在龟甲牛骨上的,而且只是占卜的零星纪录,记载经常中断,不能为后人提供当时社会的整体情况,所以殷商文明还只能算是半信史。直到西周共和元年,中国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之后,中国才进入了有连续记载的信史时代。而在那之前,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伏羲女娲造人,从三皇五帝到大禹建夏,因为缺少文字、城市遗址等直接证据,都只是属于神话时代的故事。那些被代代流传、口耳相承的壮烈事迹,也只是远古传说。

    但传说并不等于虚假——相信的人无法证实,怀疑的人也无法证伪。十三家族数千年来传承守护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

    这个传说的前半段,只要是中国人,连小孩子都耳熟能详,那就是创世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伏羲女娲创造了人类,但是新世界的秩序尚不稳定,天裂流火,地陷涌水,电闪雷鸣,风狂雨骤,还有猛兽噬人,于是女娲只能炼石补天,积灰止水,又斩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平水患。

    之后女娲虽然大体控制住了局面,但遗留问题仍然很多,地面时不时就洪水泛滥,成了当时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问题。女娲的历代继任者都致力于治水,从三皇五帝开始,一治就治到了大禹时代。

    大禹可以说是远古先民治水智慧的集大成者。他通过仔细考察山川地貌,顺势疏导,苦心孤诣,历13载而功成,终于基本解决了水患,本人也因立此大功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被推举为新一代的领导人,国号夏。

    大禹上位之后,为了给自己的治水经验做一个总结,以垂范后世,便着手进行了一件大工程:铸九鼎。

    据记载,夏朝初年,大禹将当时所知的地域划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了九鼎,并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鼎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均集于夏王朝的都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就知道哪些地方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

    据说大禹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此后,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也成为了国家统一和天命所归的象征,被当作王权的实物符号。历经夏、商、周三朝,夏之九鼎一直被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

    商汤灭夏后,将九鼎迁至商都,后来盘庚迁都于殷,又把九鼎给移了过去。商代还对同类型鼎的使用都做了严格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在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

    之后周武王灭商,也曾公开展示过九鼎。到周成王即位后营造了雒邑,就把九鼎搬到雒邑,安放在太庙里。

    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秦、楚都曾有兴师到周王城问鼎的行为,就是表示对争夺王权有想法。据说秦灭周以后,第二年即把九鼎迁到了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经不知下落。

    历史上针对九鼎的去处虽有各种记载,但往往细节模糊,甚至互相矛盾,推导不出一个可靠的真相。后世历代帝王也都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利象征和意义,还曾经屡次重铸九鼎,比如武则天和宋徽宗。

    夏之九鼎的下落,从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未解的谜题,而这谜底,就在十三家族手里。

    “你们都读过《史记》,还记得《五帝本纪》里关于二十二贤臣的记载吗?”凌风正兴致勃勃地等着揭晓谜底,苏洗硏却突然转换了话题。

    果然不愧是故事村的头领,好会留悬念。凌风暗地里抓心挠肝,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叶淮想了想,缓缓念道:“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穀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

    苏教授点了点头,目光缓缓扫过众人:“除大禹以外,这其余的二十一位贤臣,就是我们十三家族之中的十二个家族的祖源。”

    此话一出,不但凌风,就连萧琢瑒、叶淮等一干年轻人,也顿时惊得差点跳起来。

    性子比较急的陈天水更是真的跳起来了:“苏伯伯,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苏洗硏对他们的反应早有预料,抬手一按就阻止了陈天水的打岔:“不要着急,后面我都会讲的。”

    等到大家勉强按捺下了激动的情绪,苏洗硏又继续讲述:“二十二贤臣是治国机构的雏形,也是当时掌握了各领域文明顶尖成果的精英。他们都是舜帝一手培养起来的,都曾经与大禹同朝为官,论起年纪资历来,还要更胜于大禹。在舜帝去世之后,大禹因功劳最大而继位成为新一代的领导人。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个团队在当时还算是和睦。但等到大禹也去世之后,情形就变了。”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叶淮听到这里,又念出了一段古文。

    “不错。大禹选定的继任者是益,但后来却变成了启。其实从《史记》的记载中不难看出,没有血脉关系的新帝继任,让辟先帝的儿子是个传统,比如‘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硃於南河之南。’‘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只是到最后,被禅让者都因为天下归心而继承了帝位。但到大禹之后就不同了,益按照惯例让辟启,而启竟然一反惯例,毫不客气地就接受了。《史记》在这里的解释仍然是天下归心,和平过渡,但千古人心难易,权力更替哪有那么简单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想,启之所以能够上位,后来更堂而皇之地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背后多半是发生过一场血腥残酷的政治斗争的。”苏洗硏停了一下才说,“至少我们的祖先是这样说。”

    凌风觉得,按照劲爆程度而论,如果萧琢瑒讲的算一级,那苏洗硏讲的就要算十级了。萧琢瑒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苏洗硏则彻底颠覆了他原来的世界。

    苏洗硏环顾了众人一眼:“为什么所有的继承人都不知道自己家族的来历?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告诉你们真相?那是因为这后面牵涉的东西实在太重大,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如果不是现在面临紧要关头,这些事仍然是只有族长能知道的。”

    “什么紧要关头?我们的来历和九鼎又有什么关系?”萧琢瑒忍不住发问道。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告诉你们的,也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部分了。”

    苏洗硏说,根据祖上传下来的说法,启为了夺位,与拥护禅让制和大禹遗愿、主张由益继位的老臣子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其过程如何不得而知,但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启胜出上位,二十一位贤臣从此湮灭在历史中。

    他们的淡出,一来是因为斗争失败,在朝堂上已无立足之地,二来是因为预感到启的上位即将开启一个与之前“平等选举,贤能治国”传统截然不同的新时代——后世称之为“家天下”的世袭专权时代。世袭专权,即意味着社会权力和财富的私有化,这必将引发之后一系列的不公平,所以二十一位贤臣尽管失败了,却仍旧要继续抗争。

    说到这里,苏洗硏不由感慨道:“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这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梦想。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度的变迁,表面上是由某个权势人物强制推动的,但其背后,却一定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做推手。权势人物之所以能够在当时成为权势人物,除了机缘之外,更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所主张的制度更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诚然,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能力超强的个人,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压制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强行逆转社会趋势。但这种压制和逆转,往往都是短暂的。这种人物出现得快,消失得更快,没有人能够一直逆流而行。”

    但在当时,二十一位贤臣显然没有这种认识,而是把所有的变化都归咎到了启的倒行逆施上。于是他们远离庙堂,隐于江湖,怀揣着热血和梦想蛰伏下来,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势力,把真相和学识代代相传,只等时机一到,就起而与专权帝制相抗衡。

    春秋战国是夏朝家天下之后的第一个大乱世,也是这些家族的第一次翻盘机会。那个时候,他们的后人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凭借自己卓异的能力在乱世中大放异彩。历史上对于这些人有一个总体称谓:诸子百家。

    但诸子百家并没有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实现历史性的大翻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内部不和导致的自相消耗、不能全力对外。

    二十一位贤臣的组合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除了反帝制反专权的大主题之外,并没有统一的思想纲领和施行方法。大家以前同朝为官,都是各管一摊,上面有首领负责协调。现在要自己拿主意了,你说你儒家的道理,我说我法家的思想,先就自相攻伐起来。这样乱糟糟地一直闹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子百家式微,有的家族灭绝了,有的家族通过联姻合并了,最后只剩下了法、道、墨、儒、阴阳、名、杂、农、小说、纵横、兵、医十二个家族。

    为了掩饰身份,这些家族早已改名换姓。流传到现在,儒家姓苏家、小说家姓叶、陈家是道家、孟家是医家、萧家是墨家、古家是阴阳家。这些家族的继承人,凌风都认识了。另外还有法家,兵家、名家、农家、杂家和纵横家,今天也全部到场。而这些家族手里掌握的关于九鼎的秘密,不单是其下落,更包括了其来历和功用。

    “真正的九鼎,并不是摆在大禹宫室之外供人瞻仰、后来失踪的九鼎,而是用于镇水的九鼎。”苏洗硏一字一句地说道,再次引发一阵骚动。

    但有了前面的经验,这次没有人站出来发问,都等着听他往下讲。

    大禹虽然是最初铸造镇水九鼎的人,但铸鼎镇水的构想却并不是由他提出来的,而要追溯到伏羲和女娲,其目的是稳定自然环境。当然,伏羲和女娲当时的构想只是制造器物来镇水,并没有说铸鼎,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还没有鼎,鼎是黄帝发明的。

    在伏羲女娲造人之初,就发现了天地还未完全成型。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宇宙秩序尚不稳定,天外不断飞来陨石,地壳板块也不断移动相撞,引发很多自然灾害。

    伏羲通过观察自然和琢磨规律,形成了对世界架构的初步认识,这就是“河图”和“洛书”。据传说,伏羲时,洛阳孟津县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推演成八卦;洛阳洛宁县洛河中也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伏羲。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