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我是中师生 > 一中师生读后千言点评

一中师生读后千言点评

    (转发一中师生阅读后的千言评价,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完本前能收到你的建议,很及时,很中肯,谢谢谢谢!)

    有感于《我是中师生》

    这个特殊的春节,休而不息,有”树欲静而风不止”之感。段段续续地拜读了晓风过处、励志的《我是中师生》,使我牵起了相似经历的回忆,书中的人物故事是众多“中师生”的过往。鉴于本人小说的外行,加之离开讲坛已15载,基础教育近于陌生。自然对《我是中师生》的评价和建议不敢狂言。不过,品偿之后,有诸多感悟和启迪,受益非浅,望以下拙笔能给作者有所裨益。

    一、敬佩之至。作者在人生硕果丰盈之季,在公务缠身的时间缝隙里,静下心来,勤耕笔墨,实属不易。现实中,沉迷于“拜金”“享乐”,抱着及时行乐、得过且过心态的人不少见。作者却有一颗对教育的赤诚之心,以担当负责的态度,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我们领略到了另一道风景,给大家献上了别人想做而未做,别人做不到,而自已做到了的精神大餐,创造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时代,有益于教育的难得价值,意义深远。著名诗人林徽茵说:“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闹市喧嚣,而是心灵的修篱种菊”。可见,作者达到了“修篱种菊”的境界,悟出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真谛,是对泰戈尔“天空中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的笃言践行。

    二、感动之至。沈从文之妻张兆和在整理沈从文选编和遗稿时说:“他不是完人,却是一个稀有善良的人”。何偿不是,人人都不是完人,但要做一个自始至终能善待他人和事的人还真不易。创作必须植根于社会,贴近生活,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去挖掘、捕捉、观察、发现。对此,善良平和的心犹为重要。《我是中师生》在这方面,无论是字里行间,或是片段章节,无论是人物塑造,或是环境描写,都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和体现,弥足珍贵。

    三、赞叹之至。《我是中师生》,脉络清楚,故事完整,情节跌宕,语言流畅。在人物刻画、场景布设、情节描写等,都有匠心独道之处。主人公定远接到录取通知书,上师范学校,毕业到村校任教,调到中学工作,找对象,读省教院等,整个思路清晰,印象深刻。特别是定远上中师前后、毕业不能留城心里矛盾冲突和无奈,甚至绝望的心情,跃然纸上,刻骨铭记;定远初中班主任,定远父母亲,以及中师同寝的几位同学的人物刻画,用恰当语言展示在读者面前,各具特色。对场景描写,定远到乡邮政代办所领录取通知书遇见初中班主任,定远家人收稻谷,办升学宴,师范国庆晚会,班长遇难追悼会等场面,字斟句酌,到位到边。以前瞻的视角,突出主人公冲破世俗,敢与领导“顶撞”,为学生未来发展着想,传播教育新理念,是另一亮点。如填报志愿,鼓励学生填报高中,重视“豆芽”学科教学,带学生到附中做实验,这些巧妙构思都非常合适得体。在描写主人公不满现状,为适应新形势,立志报考省教院离职专业,这个情节安排,欣赏有加,值得点赞。因为不少“中师生”就是靠这个平台,上了大学,才走到了更高更远的地方。

    创作是辛苦活,从立意构思,到动笔成型,从审稿通过,到附印出版,是漫长的过程。作者以热爱教师、尊重知识的高度,从小说体材看,填补了教育这一历史时期,充当教师“顶梁柱”这个特殊群体的空白,功劳无边。希望作者坚持下去,情节更加精彩,人物更加鲜活,故事更加感人,以高质量,高水平,高价值满足读者期待。让这部书不仅成为人们喜欢的艺术作品,而且使她成为中国教育史上详细了解中师生,客观评价中师生,正确善待中师生的必看书目。

    《我是中师生》的出版发行,能让“中师生”人格品质、艰苦工作、功劳贡献、地位作用不一埋没,永垂青史!激励这个群体更加闪烁发光,舒心工作,让其安心安然,平安幸福。这是我也可能是作者的夙愿!

    作者感言:没有中师生情结,是不可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千字点评的,没有一定的理论和文学功底,也不可能有如此清湛的语言评价的,在此,再次谢谢您的关注和热忱!

    有人说,中师生是最不幸的一代,有人说中师生是最幸运的一代,有人说中师埋没了一代北大清华才子……

    中师生怎么说呢?中师生怎么做的呢?请走进《我是中师生》,尧定远、欧必进、贾丹、白川杨、罗立欧,他们会给您答案!

    中师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通过中师生可以窥见中国教育的发展!

    致敬一代芳华已逝的中师生,致敬乡村教师,致敬中国教育!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