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寻水DE鱼 > 《红楼梦》美学浅析

《红楼梦》美学浅析

    说起《红楼梦》,首先想起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但我想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一下《红楼梦》。之所以从这个角度,是因为《红楼梦》可以从太多的角度进行分析,以至于诞生了专门的红学研究会。如果没有切入点跟角度,会导致混乱。

    从宏观角度,我引用***一句评价《红楼梦》的话,***说:“它是一部封建社会没落史。”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要看什么是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的标志应该从秦灭六国起始、历经东汉、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这段时间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秦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最根深蒂固的统治思想。

    而《红楼梦》则成书于清朝末年。正好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那段历史。

    《红楼梦》第一个思想根基,是反儒家思想的。

    作为小说男一号的贾宝玉,是受了一僧一道的指点,去“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来了。但是贾宝玉是个厌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儒家思想的。

    所以《红楼梦》的思想根基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中的“释道”思想,有鲜明的针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意义。

    所以贾宝玉最讨厌人家让他好好读“圣贤书”,一提这个就翻脸。但小说里却有一人,那就是林黛玉。林黛玉与贾宝玉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也是他们能真心交流的基础,她从不逼贾宝玉去都哪些所谓的“有用的书,”相反,她还替贾宝玉作弊,替他写作业。

    这就构成了两人的心心相印的爱情基础。

    但是整个小说在惊心动魄优美的文字背后,却时时刻刻打着“儒家”思想的精神烙印。

    在整部小说里,晴雯的形象就是一个例子。这女孩爱贾宝玉,但是在儒教伦理制度里,作为丫鬟出身的晴雯也只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了。

    但是制度并不能压抑人性的光辉,晴雯的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的美感。

    她并不尊重封建社会的门第制度,对于贾宝玉也不像别人那样看作“老爷”,时不时的还发些小性子。在她眼里,贾宝玉一样可以施性子,甚至需要贾宝玉拿来扇子让她撕着玩,逗她开心的。(见小说撕折扇博千金一笑章节)

    但是,封建制度跨越千年,它对人性是一种禁锢。晴雯只在默默中偷偷的喜欢贾宝玉,并不敢表露心声,但最终依旧难逃被误解与陷害的命运。

    在晴雯被撵出家门的那一章里,晴雯说:“要早知如此,还不如……”话没说完。她意思,要早知道最后落个勾引主子的罪名,还不如当初我就真的勾引你咋了?也不遗憾了!

    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她知道袭人跟贾宝玉有过肌肤之爱,她自己也像,但是不敢。只在最后弥留之际,跟贾宝玉说:“咱两个换换内衣吧。”她试图用这种方式,去感受贾宝玉的身体,味道,包括她幻想死后有贾宝玉这身内衣抱着自己死去,这就是晴雯的爱。

    一个封建“儒家”思想下的牺牲品,让人看后不仅唏嘘感叹。

    而作为大家最看好的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能有善终么?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结局,他们没有走到一起?但是是什么导致一对相爱的恋人最终却没有走到一起呢?

    林黛玉在《葬花词》里说的非常的明白。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锦衣玉食的生活,显赫的身份,林黛玉为啥会有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感觉像刀子捅她一样的难受呢?

    因为林黛玉冰雪聪明,她从一开始,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林黛玉父母双亡,在那个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时代,她无法左右自己婚姻与爱情。

    小说中有这么一个经典对白:“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回答都有,她就明白自己的地位已经渐渐的削弱了。

    这也是封建“儒家”思想的牺牲品。

    至于薛宝钗,更不用说,那是儒家思想直接的继承人。作为对比,她的哥哥是一个完全反“儒家”的文化符号。但是跟她的结局差不错,最后也都成了牺牲品。

    所以小说开篇就注入了“释道”文化,用一种现实批判的视角,从文化上解读人性与社会。同时也通过这部文学作品,进行了严厉的碾压人性、争取个***与现实的批判。

    在这部小说之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把女性的美描写的如此细致与生动。

    黛玉那种“一枕幽梦向谁诉,千古情人独我痴,”的形象跃然纸上。

    晴雯那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形象刺痛心扉。

    宝钗那种“稳重平和,展洋大方,”的端庄形象。

    …………

    等等,等等,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美,但小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所有的描述,都基于“儒家”的文化根基上,做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突破与尝试。直到最后小说把故事放飞在“释道”文化里。

    这是《红楼梦》第一个美学看点。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切身的感受:“作者他妈的懂得太多了。”

    是的!

    服装、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礼仪、音乐、甚至小玩意、雕花、陶瓷等等,不一而足,都有深入的细致的甚至专业的描写。

    让人不尽惊叹作者的知识储备。

    这里就挑选一个领域的一个例子,因为点太多了。“窥斑知豹”,这里只介绍《红楼梦》里的园林维度之美。

    小说对大观园的描写,一开篇介绍“曲径通幽”的石林与花草。链接着去潇湘馆的亭子。

    所谓亭子,就是“停子”,子是人,停就是停。亭子的意思,就是停下来观看的一个点,因为在这里观看周围的景色,是一个俱佳的视角。但是整部小说把园林景观融入到小说的内容与生活细节当中去了,从只言片语的描写中却可以看到一个巍巍壮观的园林。

    这就是《红楼梦》的另外一个美学视角——建筑五维。

    所谓五维——也就是前后,左右,上下三维,加上时间与触觉。

    时间维度可以从“曲径通幽”到后来大殿“巍巍壮观”,是由一个个“亭子”与“游廊”贯穿而成的,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美感与感受,这就是第四个维度。

    举例说明:例如听雨亭,这地方,如果艳阳高照,其实是没有什么景色的,周围种着高高的芭蕉,也只有等到雨天,雨落打芭蕉满园声声的时候,“听雨厅”才是一景。而这个景色,还渗入了第五个维度——听觉。

    至于听觉,表现的地方很多,例如王熙凤出场——朱唇微启笑先闻——这把场景与人物神态完美融合到一起的表现手法,堪称一绝。

    这就是《红楼梦》的服装、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礼仪……等等与人物描写与景观描写融为一体的美学看点——统称为《红楼梦》第二大美学看点。

    第三大美学看点就不说了,去读读“葬花词”就知道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黄土掩风流……”

    千种不甘,万众愁绪,跃然纸上,这里就不细述了。

    第四种美,也是极少人发现的,那就是叙事之美。

    《红楼梦》的叙事结构,堪称一绝,每章都有对比,前章恩爱,后章打架、前章办喜,后章办丧、前章欢庆,后章出事……等等。在千丝万缕的细节中,看似没有主次,随意拈来都能发展成主线,随时又把主线变为暗线进行推进,让几百个人物生动的浮现在小说里,而不是定格在某一处。最令人惊讶的是还能把主题与写作手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这一点,让我不禁五体投地,真心的想叫声“师爷”,请收我为徒吧。

    叙事结构的美,美的令人忍无可忍。

    第五点:残缺之美。

    小说到了第80回,文笔虽然优秀,但是明显的能看出与前文的差别。优秀,但不再灵动。绵绵的遗憾,让我几曾幻想那天在那个旧书摊上能发现剩下半部红楼梦。当然随着考古的发现,如果哪一天看到一则新闻说。

    在某某墓坑,发现全本《红楼梦》,那一定是一件值得放鞭炮的惊天的大喜事。

    中国的文化,历经两千七百年,成书的经典除了那些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最为经典的就是几部经典的小说了。而《红楼梦》则是文化桂冠上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巅峰之作。可能近几百年再也没有能超越他的存在。

    作为《红楼梦》的美,是可以用一生去慢慢品读的,而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读《红楼梦》真是可惜。

    而我讲的这些,连他的皮毛都美触及,让我们一起慢慢的品读与研究。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