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科幻灵异 > 我的画册能续命 > 第一百四十八章:门后的世界

第一百四十八章:门后的世界

    如果我说一群乡村里的孩子阻止了外星人毁灭地球,你可能会觉得我在开玩笑。如果我说这一群孩子是因为他们的老师才拥有了阻止外星人毁灭地球的能力,你可能觉得匪夷所思。然而刘慈欣的《乡村教师》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小村庄里,有一位乡村教师,他的名字叫李宝库。年轻时他放弃了待遇更好的工作,只身来到山区教学。他挨家挨户把孩子拉进教室,钱不够的还为他们垫学费,可村里没人感激李老师,因为在他们眼里,学那点知识,还比不上去集市上给家里帮忙来钱快。在这个村子里,因为谈不拢油钱、机时怎么分,村民就把县上分配的拖拉机东家一个轮子西家一根轴的分了。因为用电贵,村民就把企业搞扶贫为村里安的潜水泵柴油机卖了,全村好好吃了两顿,那场面好像过年一般。李老师为了给孩子们修校舍,多次去县上申请资金,结果款子到了,村里居然要拿着这笔钱请戏班唱戏,最后是他拉了个领导才把钱要回来。这样一来,村里人对他更反感了。可想而知,为了办学,他把全村人都得罪了,但他自始至终都爱着自己的学生,不断教给他们知识与文化,希望他们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村里为了修庙,要拆了校舍的房梁,李老师拼命抵抗,结果被打断了三根肋骨。在被好心人抬去医院后检查却发现,自己患上了食道癌。好在是早期,还有治疗的希望,可李老师负担不起两万元的医疗费,于是他选择放弃治疗,并将仅有的两千元给孩子们买了书。李老师深知,没有文化,人就会变得下作。穷山恶水固然令人灰心,可真正让他感到绝望的,是村里人那麻木呆滞的目光。李老师想起了自己的老师,那也是一位乡村教师,那年冬天,老师带他回家过年,路上却遭了两只狼,在老师的保护下,他得以逃生,老师却不幸去世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要将老师的火光传递下去,于是他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这个小山村,一心一意教孩子们读书。此时的李老师已经深受病痛的折磨,眼看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将燃尽,他将孩子们叫到病床边上,给他们上了最后一节课——牛顿三定律,并一遍又一遍的叮嘱他们,一定要读会,背会,现在你们可能不理解,但到了将来,你们会理解的。就这样,在孩子们的背诵声和哭泣声中,李老师上完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节课,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此时一个比地球文明发达数倍的外星文明已经悄然逼近太阳系。为了重建星际战争后的宇宙秩序,他们需要建立一条防线,而处于这条防线中的星球都需要被摧毁,但有智慧生命的存在的除外。现在轮到地球来接受文明检测,巧合的是,在随机选择之后,被测试的恰恰就是这一群乡村里的孩子。可是,测试开始之后,从第一题到第十题,孩子们始终茫然的沉默着,于是最高执行官下令毁灭地球。在等待命令执行的过程中,执行官决定再给孩子们一点时间,继续进行测试。令人意外的是,接下来的一题,孩子们用清脆响亮的声音答出了正确答案——原来是牛顿第一定律。而后面的两道题,孩子们也按照老师教给他们的那样,依次回答出了答案,而答案正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于是最高执行官下令取消毁灭地球,在最后的时刻,地球摆脱了被摧毁的命运,孩子们就这样拯救了地球。因为外星文明的缘故,接受过测试的孩子们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将李老师放在从教室里拆下来的门板上下了葬陪他入土的是两盒粉笔和一套已经翻烂的小学课本,用不了多长时间,这座坟和长眠在里面的人就会被外面的世界忘得干干净净。这时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孩子们沿着小路向村里走去。他们将活下去,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着希望。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众所周知,刘慈欣的作品因气势恢宏、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然而就《乡村教师》这篇作品来说,刘慈欣并没有选择大开大阖的宏大叙事结构,与《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不同,他抛弃了以往全景式、史诗化的传统笔法,而转以微观、细致地描写,以平实质朴却又不失想象力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默默奉献的一生,和孩子们在他的影响下无意间拯救了地球的故事。通过乡村的渺小与宇宙的浩大、教师的鞠躬尽瘁与村民的愚昧无知、外星文明的星际战争和孩子们的天真纯洁等几对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教师这一鞠躬尽瘁的神圣职业的无上歌颂,对荒诞现实和落后思想的深切批判,以及对人类光辉灿烂的思想力量的认同。刘慈欣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顶级科幻作家,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其作品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他在《乡村教师》中肯定了人的价值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孩子们在外星文明面前就如苇草一般弱小,然而正是李老师的教诲,让他们成为了“有思想的苇草”,最终使地球免遭危机,这体现了刘慈欣作品中一贯的人文主义关怀。正如《三体》中面壁者罗辑面对三体人的杀伐决断,章北海不惜背上叛逃的罪名建立星舰地球,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义无反顾;“万有引力号”和“蓝色空间号”发射带有三体星系坐标的引力波广播,都体现了人类在宇宙面前敢于抗争的勇气和尊严。然而刘慈欣也不吝惜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他不止在《乡村教师》批判落后的乡村和乡民的愚昧落后,更是在其他作品中直指人类的劣根性。如《三体》中对于文革的反思,面对三体舰队的侵略,人类舰队因为傲慢而全军覆没,“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人类对于执剑人程心的错误选择和程心的失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太阳系的毁灭。又如《镜子》、《魔鬼积木》等都探讨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发展的负面影响,具有映射和警戒社会现实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也在《乡村教师》中极力强调人类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性,这点与他在《朝闻道》中科学家在超级文明面前为甘心自愿以献出生命为代价求索真理,《诗云》中恐龙文明对于人类传统诗歌的追寻,《梦之海》中“低温艺术家”冰冻地球海洋,制作“环球骨牌”,对于艺术的执念,是一脉相承的。在人物塑造方面,《乡村教师》的主人公形象也显然与刘慈欣在之前作品中的男性角色有着很大的不同,像《三体》中的罗辑、韦德、章北海等人,无一例外都是冷酷、理性,为了人类可以牺牲一切的精英式的英雄人物。从韦德的信条“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中便可见一斑。而《乡村教师》的主角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刘慈欣在《三体》中说:“大多数人,到死都没向尘世之外瞥一眼。”这位乡村教师正是这样一个的大多数人,他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才能,他只是在这个小乡村里为孩子们尽职尽责的传道受业解惑,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行为,却在无意中改变了地球的命运。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功绩,也是千千万万教师的缩影,他们没有经天纬地的本领,然而他们与那些为人类献身的英雄人物一样,都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以独立的个体践行着自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从而影响和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由此推动人类文明知识、道德的传播与延续。从这一点来看,刘慈欣的不仅只有精英主义和英雄情结,更充满了对小人物的崇敬与歌颂。有观点认为,将教师过分神圣化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本就是他们的职责。可在我看来,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带有神圣性的,他们是值得赞颂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表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孤立的存在,而教师正是连接人与知识、道德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孔子、苏格拉底,还是谭千秋、张丽莉,亦或是我们身边的教师,他们或留名青史,或默默无闻,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都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力量,而这也是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这正是知识分子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最佳诠释。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村教师》中,刘慈欣一改往日冷酷的笔调和对人类命运的悲观预言,为传统观点中冰冷的“零道德”宇宙注入了更多的温情。不同于《三体》中零和博弈、你死我亡的“黑暗森林法则”,三体人锁死地球科技的智子和“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的水滴,歌者用来清理(实则是毁灭太阳系)的二向箔,以及太阳系最终被“二维化”的命运;《流浪地球》中反叛军对于联合政府的审判后太阳氦闪的爆发;《超新星纪元》中人类中的所有成年人都因辐射而面临消亡的灭顶之灾。虽然人类在浩瀚的星海面前显得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就是那小小的人性的光辉,便足以让整个宇宙也为之动容。《乡村教师》中的外星文明虽然具有令人类望尘莫及的科技,却依然对宇宙中的生命保持着尊重和善意,不任意消灭智慧生命所在的星系便是最好的证明。在等待毁灭地球的过程中,最高执行官下令继续测试,为的是希望人类拥有生存下去的机会;在发现孩子们成功的回答出一道问题后,最高执行官又下令,后面的题目也从力学范围中筛选,以期望孩子们能再次回答正确;而当测试结果表明地球确实存在着智慧文明之后,最高执行官立即下令取消毁灭地球,并为地球周边建立保护系统,以防尚未成熟的地球文明受到其他心怀恶意的外来文明的侵袭,这都是刘慈欣理想主义的体现,说明他作为一个理性的科幻作家仍然对于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价值尺度和道德图景抱有信心和期待。当然,刘慈欣也并非全然消极的看待人类未来的命运,在他的作品中,灾难之后,总还有希望的光芒指引着人类的前进方向。《三体》中的太阳系虽然毁灭,但仍有人类保留了文明的种子;《流浪地球》中虽然太阳氦闪爆发,反叛军的叛乱成了闹剧,但人类的流浪计划仍然在继续,人类也得以继续生存下去;《超新星纪元》中虽然人类中的所有成年人因辐射而面临消亡,但孩子们却因为不受辐射影响而拥有存活下来的资格,由此成为延续人类文明的希望(此处包括《乡村教师》中的“孩子拯救地球”,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救救孩子”的思想启蒙内核有相似之处)。因此在作者看似悲观的向度背后,实则隐含着作者对人类和未来发展的乐观主义和人文关怀。故事的结尾,“孩子们沿着小路向村里走去,那一群小小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山谷中淡蓝色的晨雾中。他们将活下去,在这块古老贫脊的土地上,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与鲁迅先生《呐喊·自叙》中的“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有着异曲同工之感。也许孩子们终其一生都不会迈出这个小小的山村,也许他们的一生也会如普通人一般平平无奇,然而他们也曾对知识有过渴望和敬畏,所以他们的心里终究埋下了希望的种子。文学是用来创造世界的,理学是用来改造世界的,而刘慈欣却能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到一起,无处不超越现实,却又无处不反映现实,这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科幻文学的价值所在。《乡村教师》作为一篇非典型性的典型刘氏作品,值得读者反复思考和品味。最后用一个作品中最打动我的情节来结尾,是外星文明舰队统帅和执勤军官的一段对话:“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但,阁下,确实如此。"“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听起来象神话。”“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他们叫教师。”“教――――师?”是的,他们叫教师。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