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永生问疑录 > 第八十章:进京城

第八十章:进京城

    只听见哼哼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近,而且冲击草木的声音也越来越杂乱无序,突然,一个乌黑的东西从树林里似箭一般穿了出来,离他们三人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野猪,野猪。”

    谦霖大叫两声野猪,手足无措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不过他还是哆哆嗦嗦的挡在了武妙和玲儿的身前,面色苍白,双腿打摆。

    突然两个轻盈的身影,如闪电般在空中翻出一个圆弧,轻轻落在谦霖的身前,只见其中一人甩出一条精铁长鞭,这长鞭如听话的长蛇一般,在野猪身上缠绕了数圈,随着响彻云霄的一声声嘶叫声,长鞭使劲一扯,野猪滚落在地,动弹不得。

    谦霖终于反应了过来,这个使长鞭的身影就是武妙,而另一个身影是玲儿,霎那间的局面变化,把谦霖惊的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而玲儿现在则握着一把短剑,站在武妙的身旁,瑟瑟发抖。不过就刚才那一跃,应该也不是等闲之辈,估计是年龄小,也可能是对野兽有一种天生的恐惧。不过就是这样,她还是没有忘记保护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姐姐。

    “相公,今天晚上你有口福啊,咱们有烤野猪肉吃了。”

    话音未落,只见武虎从远处急奔而来,健硕的身躯就像陨石坠落一般迅速。

    “小姐,姐夫,怎么了,没事吧。”

    武虎气定神稳的问着大家,根本不像刚刚剧烈运动过,足见功力之雄厚。武妙指了指野猪,

    “武虎,把它宰杀了,咱们来个野猪宴。”

    “好嘞,小姐。”

    武虎拿着短刀开始忙碌起来。

    武妙拍了拍玲儿的肩膀,哈哈大笑起来。玲儿红扑扑的脸蛋儿现在显得更加红润了。

    谦霖现在则装的很镇定自若,坐在刚才的草地上打起坐了。武妙不愿拆穿自己的相公,更不愿相公在下人面前难堪。更何况谦霖刚才的举动着实感动到自己了,特别难得。

    “相公真棒,不会武功还这么勇敢,此为大丈夫也。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娘子言过了,为夫只是尽我所能,保护娘子周全。不料大家都是高人,只我一人手无缚鸡之力,愧对祖宗啊。”

    “相公也言重了,读书人就是要读好书才是正道。怎么能说愧对祖宗呢。”

    “娘子有所不知,我家祖上是西汉名将郭胤郭大将军,祖上文韬武略,马上步下,无一不精,做为后辈子孙真是惭愧啊。”

    “哦,我家相公还是名门之后啊,怪不得气宇轩昂,一派大将风度。”

    “娘子不要羞辱为夫了。”

    谦霖明显的是有一点点恼羞成怒的意思,武妙自然是看在眼里。

    “相公,以后咱们到了京城,你可以边读书边练武功,不出三五载,我家相公一定也是后人楷模,文武全才啊。”

    “娘子所言正合我意。”

    谦霖刚才一副沮丧的表情,被武妙的三言两语化解于无形。野猪已经被武虎收拾妥当,静静的躺在火架上滋滋作响。大家把酒言欢,一副逍遥自在的景象,惹人羡慕。

    真是家有贤妻,胜过良田千顷啊。

    不过,他们夫妻虽为盘古大仙,女娲娘娘转世,却天机不可泄露,且现如今又是肉身凡人,怎知在未来几十年的贞观之治中,他二人演绎了多少史记中都没有什么记载,却真实存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呢。

    京城的繁华,让即使是在殷实家庭长大的武妙也有点瞠目结舌,反而武虎却比较淡定,也许是和武员外多年的走南闯北,让他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作者觉得读书首先是启蒙,知识的积累,其次是读好书并合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去,裂变升华。学为所用,而非为了学而学。每个人眼前看到的这个世界不尽相同,除了知识储备,还有很多因素,如阅历,家庭背景,基因,突发事件的刺激,接触的圈子等,所以武虎的反应也有可能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也有可能是阅人无数不如一切看透。

    言归正传

    因为谦霖携带着家属,所以他并没有住宿书院指定的住处,他们找了一处离书院不远的小院落住了下来。

    因为是官学,所以书院的掌事,先生都是有功名在身,甚至有学界泰斗,朝廷重臣,这也为谦霖将来的丰功伟绩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历史长河的风云变幻中,无数次的事实证明,圈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召魏国公太子少师房乔和吏部尚书杜克明觐见,一番商议之后,李世民决定在京城开办登基以来第一间书院,而房乔善于谋划,杜克明处事果断,且房公兼修书,杜公掌吏部,都学识渊博,对于培养和挖掘有潜力的学士或官员,他二人是再合适不过。

    谈到登基立朝以来第一间书院的名字,房乔认为:

    “十年寒窗苦读去,一朝静秋收获时。就叫静秋书院吧。”

    杜尚书点头应允,觉得来此读书的都是各府县优秀的举子,都经过了十年寒窗,来到这里,加以调教,一定会硕果累累,收获良多的。

    唐太宗也觉得很好,不仅寓意好,而且听起来也雅致,静涵。于是立马提笔写下四个大字“静秋书院”。又起草了诏书,内容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初立江山,四海之内,皆大欢喜。然国家昌盛,百姓安居皆需股骨之臣,为朕分忧,考虑再三,唯有广集良才,才能国运昌盛。现朕决定开办《静秋书院》,着魏国公房乔为书院主掌事,吏部尚书杜克明为副掌事,望你二人竭尽全力,为朕荐才,钦此”

    “微臣遵命。”

    房杜二人退下朝堂,便积极准备,往各府县下发招员文书,寻找合适院址,安排选择合适翰林学士为教员先生。与此同时,谦霖一行也已安顿完毕,只待贞观三年正月十六入院求学。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