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3-09章 卫伯和 • 壹

卷3-09章 卫伯和 • 壹

    封罢新大夫,话题又回到旱灾之上。

    周王静道:“近来大旱日渐严重,余一人有心择吉日举行大雩,众位意下如何?”

    按照往常惯例,春旱到夏秋便会好转,不曾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竟一连几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转过年来,如今又是一年春耕季节,大地龟裂、民众饥哭,哪里还有办法种植庄稼?

    眼看如今旱灾已逾一年,却未见得任何好转的兆象。眼看着镐京城的存粮即将告罄,上至周王静,下到众朝臣,皆心急如焚。如今,于情于理都应当举行这等大祭祀,众臣自无异议。

    上古时期,最常见的祭祀便是求雨,“雩”者,雨有亏也。雩祭之礼,便是天子、诸侯向上天求雨的仪式。其中,天子向天求雨,故称“大雩”;而诸侯只能在境内山川设坛举行雩祭。

    于是周王静便唤太宰听宣,卫伯和出班候旨。

    周王静道:“自先王驾崩以来,其大丧、大葬及余一人之冠礼、登基,皆是爱卿一手操持。今筹划主持此大雩之礼者,非卿不可胜任。”

    卫伯和道:“此臣之职分也,自当效劳。”

    言罢,卫伯和当场安排起雩祭事宜,一切有条不紊,唯独到执笔祈雨诗文时,卫伯和略有犹豫。最终,他决定给召公虎一个顺水人情。

    于是对兮吉甫道:“久闻兮大夫擅长作诗,祈雨诗文便烦请你来创作,如何?”

    众人一片哗然,此诗文算是大雩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历来须由公卿撰写。可如今卫伯和居然跳过三公九卿,直接让一个刚受封的下大夫执笔,悉皆疑惑不解。

    兮吉甫连忙欠身道:“禀太宰,在下惶恐,不敢专之。”

    卫伯和刚想相劝,召公虎禀道:“天子,孤有一人选,可与兮大夫同作此诗。”

    周王静道:“太保举荐何人?”

    召公虎道:“少傅仍叔,可当此任。”

    周王静喜道:“甚善!便以少傅为主笔、兮吉甫辅之可矣。”

    仍叔出列,与兮吉甫一道,领下此任。

    姜还是老的辣,召公虎不声不响化解一场尴尬,卫伯和对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大雩事项安排完毕,周王静心情好了不少。他意犹未尽,竟向兮吉甫请教起古诗之道来。天子对这位新任下大夫如此重视,虽有报答救命之恩的意味,却也堵了芸芸众口。

    兮吉甫娓娓道来:“诗者,乃是贤人寄托志向而作,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成之后,大舒心志,而成于歌咏,此乃古人‘诗言志’之谓也。喜悦之志,则和乐兴、颂声作;忧愁之志,则哀伤起、怨刺生。”

    周王静频频点头:“余闻诗歌乃圣贤抒发胸臆所作,和以乐音,流传于后世,是也不是?”

    “天子圣明,”兮吉甫道,“情动于心,而表于言;言之不足,故而嗟叹;嗟叹之不足,故而歌咏;歌咏之不足,故而手舞而足蹈也。因此,诗在心为志,出口为言,诵言为诗,咏声为歌。其次序清浊,节奏高下,使宫、商、角、徵、羽五声为曲,似五色成文,即是为音也。”

    周王静拍手称赞:“如此看,诗歌同于礼乐,皆教化人心之用也!”

    兮吉甫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谐。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蹇。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顿。诗歌能动天地,感鬼神,故而先王以诗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周王静道:“既然诗歌能以德牧民,至于兴邦,那余一人要如何作为?”

    兮吉甫道:“天子,微臣不才,以愚见将诗总结为‘六义’。”

    周王静很感兴趣:“何为‘六义’?”

    兮吉甫道:“一曰风,二曰雅,三曰颂,此三者为体裁;四曰赋,五曰比,六曰兴,此三者为笔法。”

    “风雅颂为何?”

    兮吉甫答道:“‘风’者,四方之民所作,言圣贤之遗化。上者以风教化下民,下者以风规劝尊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若言一国之事,则为‘风’,言天下之事,谓之‘雅’。

    “‘雅’者,正也,阐述王政兴废之道也。政有小大,故有事关天下社稷之大雅,也有事关天子公卿之小雅。倘若王道衰而礼义废,则必有变风、变雅作成,以示警戒。

    “‘颂’者,则是美王者之德,表王者之功,以告于祖先神明者也。‘风’、‘雅’、‘颂’,乃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国之根本也!”

    周王静道:“甚善!那赋比兴又为何?”

    兮吉甫对道:“赋,直陈其事,无所避讳,故得失俱言。比,比托于物,不敢正言,似有所畏惧。兴,兴起志意,赞扬之辞也!”

    周王静起了雄心豪情,道:“余一人有意囊括四方之诗歌,集之大成,爱卿有何建议?”

    兮吉甫深施一礼,道:“此正是微臣梦寐之幸。大周开国以来,便有贤哲作各国之风。王室每逢典礼祭祀,公卿亦有雅、颂传世。只可惜这些佳作或流传不广,或束之高阁,以至于王者不闻国风,民众不闻雅乐,诸侯不闻周颂,致使教化有缺,此社稷之憾也!”

    周王静拍案笑道:“爱卿良言振聋发聩,正合余心。今大周中衰,正是礼乐不兴之故!礼乐不兴,首推诗歌失传,不知爱卿是否愿为余一人解此心结?”

    兮吉甫受宠若惊:“微臣万死不辞!”

    周王静喜形于色,道:“余一人心意已决,从今往后,便由爱卿全权负责采天下之诗篇,编辑成册,供世人歌咏传颂!”

    兮吉甫感激涕零,谢恩道:“臣定当肝脑涂地,不负天子信任!”

    起初,众臣还对兮吉甫平步青云十分不平,今闻他这番大论,才知自身才疏学浅,哪里还敢有异议。

    召公虎此时也决定趁热打铁,出班道:“启禀天子,厉天子出奔彘林时,曾携《尚书》一册相随,此书乃上古、三代贤王言录,先王不忍其毁于战火。然国人暴动后,大周守藏室中珍贵档案大多被毁,臣甚痛惜,故愿主持此事,重修古籍。”

    周王静大喜道:“太保有此心,余一人甚慰也。只不知,爱卿当如何查缺补漏?”

    召公虎道:“上古之时,圣贤传下九种古籍,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公卿士大夫,都从之教化,这才能使上下尊卑、内外和谐。臣不才,愿以此为序,重现郁郁文教。”

    周王静问道:“哪九种古籍?”

    召公虎道:“古之君王皆设二史——左史记言,作《令》、《语》、《训典》,以昭明德而废幽昏;右史记事,作《春秋》、《世》、《故志》,以知废兴而戒浮秽。后设礼官作《诗》、《乐》、《礼》,使知上下、长幼、尊卑之别。此正是九之数也。

    “至于周公旦时,取吉礼十二、凶礼五、宾礼八、嘉礼六并军礼作《周礼》;取上古《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之乐舞作《周乐》。将礼乐并入‘六艺’,教化周之公卿贵族。”

    周王静点点头:“余一人登基之前,少傅曾教习此九种古籍,只可惜大部分已经篇目不齐,余深以为憾也。”

    召公虎道:“臣有意替天子网罗朝野上下饱学之士,为大周重新编修这些古籍。”

    周王静道:“余一人求之不得,此功在当代,但利及千秋之大计也!”

    召公虎道:“百官之中,当属少傅仍叔最为博学,臣请求其为副手。”

    众人看向仍叔,仍叔欣然出班道:“此乃臣之荣幸也,愿听太保安排!”

    周王静大喜,道:“有少傅相助太保,如虎添翼也。只是如此多古籍,繁浩如烟海,不知太保有何头绪?”

    召公虎道:“诚然,传世古籍繁多,三皇五帝结绳记事、夏商刻文于甲骨、大周多刻于青铜礼器,皆日久难辨。且前世史料几经誊抄,也多脱落、讹误。依臣之见,首要去伪存真,其次删繁就简,再者勘正校误,这样才可流传后世。”

    “便依太保,”周王静沉吟片刻,又道,“所谓名正则言顺,不知太保如何命名如此大作?”

    召公虎沉吟片刻,道:“前日,臣观镐京之形制,偶得灵感——国中大道分九经九纬,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经’者,恒久之至道也,把这九等古籍命名曰‘经’,不知天子意下如何?”

    周王静大喜:“甚妙!便依太保!”

    召公虎又道:“然九种古籍太过繁杂,臣有意去粗取精,并为‘六经’。”

    周王静道:“愿闻其详。”

    召公虎道:“左史记言之《令》、《语》、《训典》,期间多有重叠交集。召虎以为,可按朝代之序编为一册,分三皇五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统称《书经》,记录上古帝王之言。“右史所记之《世》、《故志》,可以世系年代为序,汇编入《春秋》,统称《春秋经》,记录历代君王所行之事,及国之祭祀、兵戎、朝会之大事。

    “其次编制《礼经》,分天子、诸侯、大夫及士礼也,使天下以此为圭臬。再编撰《诗经》、《乐经》,诗以记词,乐以记谱。采大周之风、雅与颂,集夏商周三代乐舞之大成,以传后世。”

    周王静奇道:“此才五部经书,何谓‘六经’?”

    召公虎道:“孤斗胆,在此五经之前,再补一部经典,位居六经之首。”

    周王静道:“敢问是何经?”

    召公虎道:“群经之首,当推《易经》。昔时,伏羲氏用阴阳二爻推演出八卦,后先贤为之作‘三易’——神农氏作《连山》,轩辕黄帝作《归藏》,周文王囚于羑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作成《周易》一书,流传至今。此本朝之瑰宝也,当居六经之首。

    “至此,《易经》道阴阳,收于太卜;《书经》以道事,藏于外史;《春秋经》道义,存于国史;《礼经》以道行,在大宗伯;《诗经》以道志,归于大师;《乐经》以道和,隶属司乐。”

    周王静拍案叫绝道:“准!便依太保,以易、书、春秋、礼、诗、乐为序,重修六经。只不知,如此伟业,太保需几载可成?”

    召公虎道:“臣当呕心沥血,十年可成!”

    周王静喜道:“太保献此‘六经’之时,余一人定在镐京设高台,焚香而纳!兹事体大,希望百官臣工倾力配合,勿让余一人失望!”

    召公虎顶礼谢恩,众卿大夫亦连连称是,皆大欢喜,退朝而去。

    (注:兮吉甫论诗之语,作者才疏,不敢杜撰,乃是借化《毛诗序》中数言,拾人牙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